《朱台鎮志》是李家剛,張永健,王曉濱,殷德孝,李靈國,李成山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書名:朱台鎮志
- 作者:李家剛,張永健,王曉濱,殷德孝,李靈國,李成山
- 出版社:海天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6年08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本志記述了朱台鎮的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發展與現狀。
作品目錄
概述
大事記
第一篇 政區 居民
第一章 地理位置
第二章 建置沿革
第三章 村莊
第四章 人口
第一節 人口規模
第二節 人口構成
第三節 文化構成
第四節 移民
第五節 計畫生育
第五章 姓氏
第一節 姓氏構成
第二節 姓氏分布
第二篇 自然環境
第一章 地質地貌
第一節 地質
第二節 地貌
第二章 土壤植被
第三章 氣候
第一節 氣候特徵
第二節 氣溫
第三節 降水
第四節 季風
第五節 地溫
第六節 霜期雪期
第七節 物候
第四章 自然資源
第一節 土地資源
第二節 水資源
第三節 礦產資源
第四節 動植物資源
第五節 藥材資源
第五章 自然災害
第一節 旱災
第二節 水災
第三節 乾熱風
第四節 雹災
第五節 低溫連陰雨
第六節 霜凍 雨凇
第七節 蟲災
第三篇 農 業
概述
第一章機構
第一節 農業委員會
第二節 隸屬農委部門
第二章 農業生產關係
第一節 土地改革
第二節 農業合作社
第三節 人民公社
第四節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第三章 種植業
第一節 農業結構調整
第二節 糧食作物及新品種引進
第三節 經濟作物及新品種引進
第四節 瓜菜作物
第五節 耕作制度
第六節 生態農業
第七節 農業綜合開發
第八節 農作物病蟲害與防治
第四章 畜牧業
第一節 畜禽飼養與品種引進
第二節 疫病防治
第三節 畜牧園區建設
第五章 林果業
第一節 植樹造林
第二節 果樹栽培
第三節 植桑與養蠶
第四節 病蟲害及防治
第五節 林業管理
第六章 農機具
第一節 傳統農具
第二節 改良農具
第三節 農業機械
第四節 農機管理
第七章 水利
第一節 農田灌溉設施
第二節 引水灌溉
第三節 機井灌溉
第四節 深潛井灌溉
第五節 節水灌溉
第六節 社會化供水
第八章 農電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路淮水電站
第三節 桐林變電站
第四節 高陽變電站
第五節 農電網改造
第四篇 工業 建築業
第一章 工業體制
第一節 發展概況
第二節 管理機構
第二章 工業門類
第一節 化學工業
第二節 採礦業
第三節 建築材料工業
第四節 廚具工業
第五節 紡織工業
第六節 木器加工業
第七節 食品工業
第八節 化學肥料製造工業130
第九節 農機具製造工業
第十節 塑膠加工業
第十一節 包裝製品業
第三章 工業園區
第四章 重點企業
第一節 山東齊峰化輕集團有限公司
第二節 山東興武集團有限公司
第三節 山東正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第五章 建築業
第一節 山東高陽建設公司146
第二節 山東朱台建工有限公司
第五篇 商業
第一章 商業網點
第一節 供銷合作社
第二節 糧管所
第三節 食品站
第四節 菸葉收購站
第五節 生產資料店
第六節 藥店
第二章 餐飲服務業
第一節 飯店
第二節 旅館
第三節 美容美髮
第四節 攝影
第五節 維修
第三章 集市貿易
第一節 集市
第二節 物資交流會
第三節 商業街
第四章 廢舊收購
第一節 廢舊輪胎收購
第二節 廢舊塑膠收購
第三節 閒置金屬器械收購
第五章 工商行政管理
第一節 機構
第六篇 交通 郵電
第一章 道路 橋樑
第一節 古道
第二節 公路
第三節 公路管理和養護
第四節 橋涵
第二章 客運 貨運
第一節 客運
第二節 貨運
第三節 交通運輸管理
第三章 郵電
第一節 郵政
第二節 電信
第七篇 財政 稅務 金融
第一章 財政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財政收入
第三節 財政支出
第四節 財政管理
第五節 審計
第六節 公債 國庫券
第二章 稅務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稅種 稅收
第三節 農村稅費改革
第三章 金融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儲蓄
第三節 信貸
第四節 貨幣
第八篇 村鎮建設
第一章 規劃
第二章 建設
第一節 小城鎮建設
第二節 住宅建設
第三節 土地管理
第四節 環境管理
第九篇 政黨 群團
第一章 中共朱台地方組織
第一節 組織機構
第二節 組織建設
第三節 思想建設
第四節 作風建設
第五節 黨員代表大會
第六節 紀律檢查
第七節 信訪
第二章 民眾團體
第一節 農民組織
第二節 工人組織
第三節 婦女組織
第四節 青年組織
第五節 兒童組織
第十篇 政權 政協
第一章 權力機關
第一節 組織機構
第二節 歷屆人代會
第二章 行政機構
第一節 區公所
第二節 抗日民主政府
第三節 區、公社、鄉、鎮政府
第三章 政協
第一節 組織機構
第二節 主要工作
第三節 境內區以上政協委員
第十一篇 政法
第一章 公安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主要治安活動
第三節 戶籍管理
第二章 司法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法律服務
第三節 民事調解
第四節 綜合治理
第十二篇 民政
第一章 機構
第二章 優撫
第三章 退伍軍人安置
第四章 社會救濟
第五章 社會福利
第一節 五保戶供養
第二節 老年人優待
第三節 老年設施
第四節 殘疾人保障
第五節 養老保險
第六章 婚、喪管理
第一節 婚姻管理
第二節 喪葬管理
第十三篇 軍事
第一章 人民武裝
第一節 隊伍
第二節 人民武裝
第二章 兵役
第一節 募兵
第二節 志願兵
第三節 義務兵
第三章 民兵
第一節 組織建設
第二節 政治思想建設
第三節 軍事訓練
第四節 武器裝備
第五節 工作任務
第六節 以勞養武
第四章 戰事
第一節 古代
第二節 抗日戰爭時期
第三節 解放戰爭時期
第十四篇 教育
第一章 機構
第一節 行政機構
第二節 業務機構
第二章 學前教育
第一節 發展概況
第二節 幼兒教育
第三章 中國小教育
第一節 國小教育
第二節 中學教育
第四章 業餘教育
第五章 教師隊伍
第一節 來源與發展
第二節 師資培養
第三節 教師地位
第四節 教師待遇
第五節 職稱評聘
第六章 教育設施
第一節 校舍
第二節 設備
第十五篇 衛生 體育 科技
第一章 衛生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防疫保健
第三節 醫療
第四節 藥品
第二章 體育
第一節 學校體育
第二節 民眾體育
第三章 科技
第一節 科技組織
第二節 農業科技
第三節 工業科技
第四節 科技成果
第十六篇 文化
第一章 機構與團體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團體
第二章 戲劇
第一節 鷓鴣戲
第二節 京劇
第三節 呂劇
第三章 民眾文化
第一節 文藝演出
第二節 創造與作品
第三節 民間藝術
第四節 民間工藝
第五節 收藏
第四章 文物古蹟
第一節 古文化遺址
第二節 古墓冢
第三節 重要文物
第四節 革命遺址
第五章 民間文學
第一節 諺語
第二節 歇後語
第三節 歌謠
第四節 故事傳說
第十七篇 社會生活
第一章 民俗
第一節 生活習俗
第二節 節日習俗
第三節 婚俗 喪葬
第四節 祝祭禮儀
第五節 陋俗流弊
第二章 社會新風尚
第一節 婚俗新風
第二節 文明新風尚
第三章 人民生活
第一節 收入
第二節 消費
第三節 居住
第四章 宗教
第一節 基督教
第二節 佛教
第五章 方言
第一節 語音
第二節 語法
第三節 詞語
人物
一、人物傳略
王蠍
封辨
賈思勰
劉興玉
朱整
韓 昂
韓超然
韓介
朱作肅
孫兆勛
陳大學
劉興武
王德升
魏德緒
傅光三
王錙
朱信之
單繼高
謝洪恩
路寶祥
王經樓
朱立庭
路子潤
齊永昌
高明
陳洪波
郭希三
王興志
范中立
張炳訓
朱獻之
王硯田
朱貞太
顧德慶
朱樂平
伏伯言
崔子明
崔希祥
王力夫
朱志民
王建政
李繼禹
王琪
朱秀生
曹錫元
武連魁
孫寶榮
朱連孔
張殿琛
曹泮印
王明山
謝天恩
路玉雙
二、烈士英名錄
三、人物簡介
趙忠倫
曹文章
孔兆祥
張慶雲
周振中
謝永濤
許光路
朱文剛
王方明
王春長
王學良
見汶田
謝延文
張祺增
孫一民
見中田
王榮
劉玉剛
王興元
傅中明
胡樹梅
高蘭訓
王清域
曹東汶
齊金茂
耿殿林
謝緒章
孫周田
宋士法
曹清林
趙作賢
耿殿寶
孫為勤
趙樹榛
徐世田
徐耀榮
四、人物表
五、歷代名人表(下限民國初年)
附錄
一、檔案輯錄
二、報刊摘錄
三、詩文輯存
四、文獻考證
五、傳說故事
圖表索引
編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