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蒙筌

《本草蒙筌》,又名《撮要便覽本草蒙筌》、《撮要本草蒙筌》,12卷,明·陳嘉謨(廷采)撰。刊於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卷首列歷代名醫圖14幅,系轉繪自《醫學源流》。其後為總論,分18個專題討論道地藥材、野生家種、採收季節、最佳藥用部位、貯藏保管、真偽優劣鑑別、炮製方法等內容,其中“貿易辨假真”一節,列舉了眾多藥品作偽之例。強調鑑別真偽的重要性。正文收藥448種,附錄388種。其排列順序宗王綸《本草集要》,分為草、木、谷、菜、果、石、獸、禽、蟲魚、人等 10部進行論述。每藥述其氣味、陰陽升降、良毒、歸經、產地、形態、炮製、功效、主治、用藥配伍等。每藥後有“謨按”,或引前賢之論,或附作者個人見解,以擴未盡之旨。陳氏撰述採用不規則的對語體裁,頗利於初學。另附圖559幅,其中藥材圖30餘幅。

基本介紹

  • 書名:《本草蒙筌》
  • 作者:陳嘉謨
  • 成書年代:明
  • 歸屬類別:中醫典籍
成書背景,流傳版本,作者簡介,章節目錄,內容簡介,影響評價,

成書背景

陳氏認為《大觀本草》“意重寡要”,《本草集要》“詞簡不該(賅)”,而汪石山對本草的記述雖力求詳細,但“雜采諸家而迄無的取之論,均未足以語完書也”。因此他對前人之本草著述進行整理,根據《本草集要》次序,結合自己心得和經驗加以補充,於嘉靖己未(1559)開始著手編撰《本草蒙荃》,歷經七年“五易其稿”始克完成。

流傳版本

現存初刻本及多種明刊本,1949年後有校注本。

作者簡介

陳嘉謨(約1486 —?),字廷采,號月朋,安徽新安人。作者於嘉靖乙丑(公元1565年)自序中寫到:“予少業舉子,尋以體弱多病,遂留意軒岐之術於凡三代以下諸名家,有裨衛生者,罔不遍閱精擇之”。陳氏尤為重視本草學,說“不讀《本草》,無以發《素難》治病之玄機,是故《本草》也者,方藥之根柢,醫學之指南也”。

章節目錄

總論
出產擇地土
收采按時月
藏留防耗壞
貿易辨假真
咀片分根梢
製造資水火
治療用氣味
藥劑別君臣
四氣
五味
七情
七方
十劑
五用
修合條例
服餌先後
各經主治引使
用藥法象
卷之一
草部上
卷之二
草部中
卷之三
草部下
卷之四
木部
卷之五
谷部
卷之六
菜部
卷之七
果部
卷之八
石部
卷之九
獸部
卷之十
禽部
卷之十一
蟲魚部
卷之十二
人部

內容簡介

《本草蒙筌》全書十二卷,卷一分別論述藥性總論、產地、收采、儲藏、鑑別、炮製、性味、配伍、服法等。卷一後半部至卷十二共收載藥物742種,分屬於草、木、谷、菜、果、石、獸、禽、蟲魚、人十部。每種藥除載明其別名、產地、採集、優劣、收藏、性味、方劑等之外,還有陳氏之按語,並繪有藥圖。為了便於初學者誦讀記憶,陳氏採用駢體文形式編寫。如牛膝條:“地產尚懷慶,種類有雌雄。雌牛膝節細,莖青,根短,堅脆無力;雄牛膝節大,莖紫,根長,柔潤有功”。又如紫蘇條:“氣味香竄者甚美,五月端午日采乾。發表解肌,療傷風寒甚捷;開胃下食,治作脹滿易差。腳氣兼除,口臭亦辟”。對某些藥物的性能,陳氏既參考前人所載,又不泥古的提出己見。如當歸,以往多著眼於血藥,認為能逐瘀血、生新血,使血脈通暢。陳氏則認為“血中氣藥”,說當歸“血藥補陰,與陽齊等,則血和而氣降矣”。《本草蒙筌》提供了對一些易相混淆藥物之鑑別要點,例如對白前與白薇之鑑別,指出:“白前似牛膝,粗長堅脆易斷;白薇似牛膝,短小柔軟能彎”。李時珍將上述鑑別要點引載於《本草綱目》中,寫道:“嘉謨曰似牛膝,粗長堅直易斷者,白前也。似牛膝,短小柔軟能彎者,白薇也”。陳氏很重視藥物的產地,說“地勝藥靈”。他推薦蘄州艾、齊州半夏、華陰細辛、寧夏柴胡、甘肅枸杞、茅山玄胡索與蒼朮、懷慶乾山藥與地黃、歙白朮、綿黃芪、上黨參、交趾桂等,都是“地道藥材”。《本草蒙筌》記載了某些品種不同、功效相異的藥物,如:術分蒼白,白者能補,有斂汗之效,蒼者有發汗之能;當歸有馬尾當歸與蠶頭當歸之分;芍藥有赤白二種,赤芍藥能瀉能散,白芍藥能補能收;風寒咳嗽南五味為奇,虛損勞傷北五味最妙。該書首載了一些特效藥物,如具有消食功效的雞內金、行氣解毒消腫的青木香等。陳氏在“藏留防耗壞”節內所介紹的某些藥物貯藏法:“人參須和細辛,冰片必同燈草,麝香宜蛇皮裹,硼砂共綠豆收,生薑擇老砂藏,山藥候乾灰窖”等,是很寶貴的經驗。

影響評價

李時珍曾評價此書說:“間附(作者)己意於後,頗有發明,便於初學,名曰蒙筌,誠稱其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