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界:植物界
- 中文名:本粱9號
培育過程,特徵特性,產量表現,栽培要點,繁種要點,制種要點,適宜地區,
培育過程
選育過程本粱9號(BL105)親本來源,母本107A為自選不育系,是採用人工小群體改良方法經多輪選育而成,小群體的骨幹親本有232EB、T169B、421B、622B等。父本105R是2002年引自吉林省農科院作物所的恢復系。選育經過:2008年組配成107A/105R雜交組合,2009年進行產量等鑑定試驗,2010年進行品種比較試驗,2011、2012年連續兩年參加遼寧省品比區域試驗,2012年參加全省生產試驗,並完成全部試驗程式。2013年3月遼寧省高粱區試網會建議報審。
特徵特性
本粱9號在遼寧春播生育期124天左右,與對照遼雜11號相當,屬中晚熟品種。芽鞘綠色,葉片深綠色,苗期長勢強,根櫱1~2個,株高197.2厘米,葉片數21片,中脈淺黃色,中緊穗形,長紡錘形穗,穗長32.9厘米,育性100%,殼紅色,籽粒紅色,穗粒重84.7克,千粒重30.1克,籽粒整齊度整齊,著殼率0.8%,角質率60%,出米率85%。適口性一般,是優質釀造用紅高粱品種。經2011、2012兩年人工接種鑑定,抗絲黑穗病,發病率為6.2%;抗倒伏,倒伏率為2.5%;抗葉部病害;抗蚜蟲,較抗螟蟲。
產量表現
產量表現2009年在整體櫥櫃公司產量鑑定試驗,平均畝產625.6公斤,比對照遼雜11號增產12.4%;2010年整體櫥櫃公司品種比較試驗畝產609.3公斤,比對照遼雜11號增產11.7%。2011、2012年參加遼寧省區域試驗。2011年區域試驗全省平均畝產564.9公斤,居第6位,比對照遼雜11號增產5.9% ;與對照遼雜11號比,9個試驗點中7個點增產,2個點減產。2012年區域試驗全省平均畝產649.8公斤,居第1位,比對照遼雜11號增產11.9% ;與對照遼雜11號比,6個試驗點全部增產。兩年區域試驗全省總平均畝產607.4公斤,比對照遼雜11號增產9% ;與對照遼雜11號比,15個試驗點次中13個點次增產,2個點次減產。2012年參加生產試驗全省平均畝產619.8公斤,居第1位,比對照遼雜11號增產14% ;與對照遼雜11號比,6個試驗點全部增產。
示範試種結果:2011、2012兩年在遼寧省內進行了多點示範試種,平均畝產631.2公斤,比當地主栽品種增產明顯。例如,2011年凌海市試種本粱9號,畝產645公斤,比遼雜11號增產18.5%;2012年朝陽試種,畝產670公斤,比沈雜5號增產20%。
栽培要點
繁種要點
不育系107A繁殖:隔離區隔離距離500米以上,107A與107B行比為8∶2或4∶1,第一期107B 與107A同播,3天后播第二期107B,生長期間及時嚴格除保持系、除雜及除劣。恢復系105R繁殖:隔離區隔離距離500米以上,生長期間嚴格除雜、除劣。
制種要點
隔離區隔離距離300米以上;母本107A與父本105R行比為10∶2或5∶1;播種期:先播母本107A,待母本2葉1心時播第一期父本105R,第一期父本鑽錐時播第二期父本;生長期間及時嚴格除保持系、除雜及除劣;及時收割、晾曬和脫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