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無宗

東晉時期佛教般若學六家七宗之首。本無之說,廣義言之,幾可為般若學之別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本無宗
  • 朝代:東晉時期
  • 性質:宗教
  • 類別:佛教
魏晉以來,持之者多,各出異義,多為般若各家所通用。曇濟所撰之六家七宗論既失,乃自其他傳記、註疏等諸說中探究源由。據名僧傳抄曇濟傳引用六家七宗論之文而謂(卍續一三四·一八上):‘元氣陶前,廓然而已,至於元氣陶化,則群象稟形,形雖資化,權化之本則出於自然,自然自爾,豈有造之者哉!由此而言,無在元化之先,空為眾形之始,故稱本無,非謂虛豁之間能生萬有也。’
該宗認為世界於空、無等自然狀態經由元氣變化而成,故稱本無,而不可稱萬有可自空、無中產生。南朝陳時,小招提寺之慧達於所撰肇論疏中,指明此為道安所言,吉藏之中觀論疏亦同其說,則此說當無疑議。其次,中觀論疏中所謂本無,乃僧睿所稱之性空,意為一切諸法本性空寂,亦即性空緣起、緣起無性之意。此‘非有,有即無;非無,無亦無’之主張,佛教稱為惡取空,以非但‘有’不存在,‘無’亦不存在之故。僧肇認為與般若思想不符,遂於不真空論卷三破斥本無義,然中觀論疏謂其所破者乃本無異宗,而非道安之學。六朝以降更鹹認道安乃般若學之重鎮,為該教之重心。
佛教在東漢傳入後首先被附於黃老之家,魏晉時代則依附於玄學。南北朝時期佛教才逐步獨立,至隋唐方高度發展並形成各種宗派。佛教般若思想大約是兩晉之際傳入中國的一種思潮,佛教借玄學的概念、命題來闡發自己的思想,以便使這種思想更容易更迅速地進入上層統治階級和士人階層。但是,由於過多地使用老莊玄學概念、命題去比附譯解般若經典,則使佛學在某種程度上被玄學化了。玄學內部有許多的派別,如貴無派、崇有派、獨化派等等,這些派別的影響使佛教內部發生分化,東晉時期,佛教內部因對般若思想理解不同而出現了所謂“六家七宗”的爭論。“本無宗”的影響最大,其代表人物是道安和慧遠。“心無宗”的影響也很大,以支愍度、道恆為代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