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市資源型城市創新轉型發展實施方案(2020—2022年)

經市政府同意,現將《本溪市資源型城市創新轉型發展實施方案(2020—2022年)》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本溪市資源型城市創新轉型發展實施方案(2020—2022年)
  • 頒布時間:2020年1月16日
  • 實施時間:2020年1月16日
  • 發布單位:本溪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政策解讀 ,

全文

一、總體要求
本溪市是國家著名的老工業基地和原材料加工基地,《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將本溪市列為成熟型資源城市,生態破壞嚴重、產業結構單一、經濟活力不足、民生問題突出、治理體系欠缺等問題已嚴重製約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隨著可開採礦產資源規模不斷萎縮,資源衰退型城市特徵已開始在我市逐步顯現。為妥善應對問題挑戰,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和貫徹落實新一輪東北振興政策,特別是《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東北地區深化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發〔2019〕37號)要求,圍繞“工業強市、文旅興市、生態立市”戰略,制定“1353” (1個主要目標、3項基本原則、5條發展路徑及3方面保障措施)創新轉型方案,推進本溪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實現老工業基地全面、全方位振興。
二、主要目標
力爭到2022年,全市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產業結構持續最佳化,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民生保障水平極大提升,治理體系高效完備,把本溪建成東北東部綠色經濟帶生態示範區和瀋陽經濟區資源型城市創新轉型示範區。
三、基本原則
(一)堅持生態保護與資源開發相統籌。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加強資源開發規劃和管理,嚴格準入條件,引導資源規模化、集約化開發,提高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水平,強化生態保護和環境整治,構建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資源化、循環化發展綠色產業,建設綠色礦山、推動新能源產業發展,實現資源開發與城市發展的良性互動。
(二)堅持發展規模與發展質量相協調。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形成創新轉型經濟支撐。市場化、國際化壯大本鋼集團有限公司,延伸本鋼主營產業及上下游產業鏈條,推進本鋼集團有限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集群化、高端化發展幸福產業,做大做強生物醫藥產業,推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協作化、示範化發展軍民融合產業、數字經濟,打造新商貿產業鏈。轉換增長動能,構建創新轉型核心驅動。
(三)堅持深化改革與民生保障相一致。推進發展方式轉變,釋放創新轉型空間要素,建設美麗本溪,發展智慧城市。推進體制機制轉軌,營造創新轉型政策環境;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實施包容審慎監管,最佳化營商環境,推行“管委會+公司”模式;最佳化公共服務,提供創新轉型民生保障;改善老舊城區環境,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四、主要任務
(一)發展方式轉變,釋放創新轉型空間要素
1.建設“美麗本溪”
(1)加大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力度。全面推進藍天、碧水、青山工程,加快建設本溪縣國家生態文明示範區和桓仁縣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示範區。實施水污染防治專項行動計畫,全力做好桓仁水庫、觀音閣水庫飲用水水源地保護,開展太子河流域綜合治理。抓好燃煤鍋爐污染、工業廢氣、秸稈焚燒等防控防治,推進火電、鋼鐵等重點行業超低排放改造,推進高效一體化供熱。到2022年,全市森林覆蓋率繼續保持全省第一,全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優良比例達到100%,全市河流水質優良比例達到73%以上,全市環境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5%以上,細顆粒物年均濃度不高於45微克/立方米,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比達到省定標準。(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水務局、市林草局、市發展改革委,相關縣區政府)
2.轉變生產方式
(2)嚴禁過剩產能。以鋼鐵、水泥、煤炭、平板玻璃等過剩產能行業為重點,堅持市場化和法制化手段相結合,嚴格區分產業政策、金融政策、能源土地政策,嚴格執行環保、能耗、質量、安全等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嚴控過剩行業新上產能。進一步落實完善我市過剩產能長效機制和獎懲辦法。(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應急局,相關縣區政府)
(3)推進兼併重組壓減過剩產能。對鋼鐵、建材、煤炭等行業分業施策,支持企業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兼併重組,最佳化產業布局,減少同業競爭。重點推進鋼鐵企業兼併重組,推進水泥企業的市場整合,鼓勵行業企業通過市場化手段整合產權或經營權,提高生產集中度。(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相關縣區政府)
3.發展“智慧城市”
(4)完善公共基礎設施。最佳化高速公路和鐵路網,推動路網改造升級,重點建設本溪至桓仁(寬甸)高速公路,田桓鐵路、溪田鐵路電氣化提速改造。啟動航空機場建設,加快桓仁支線機場前期工作。完善綜合市政基礎設施,推進污水、垃圾、排水、燃氣、供暖設施建設。完善防洪減災體系,最佳化配置水資源利用。(責任單位:市交通運輸局、市發展改革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各縣區政府)
(5)加快“網際網路+”建設。積極推進“網際網路+”行動,大力推廣智慧型製造、網路協同、個性化定製、服務延伸等新業態、新模式,推進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物聯網等技術與農業、能源、金融、商務、物流快遞等深度融合。加快“智慧山水城”建設,促進醫療、教育、社保、就業、交通、旅遊等服務智慧化。促進“網際網路+”新業態創新,加快發展交通、旅遊、養老、人力資源、日用品消費等領域。(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智慧辦、市文化旅遊和廣電局、市交通運輸局、市商務局)
(二)產業結構轉型,形成創新轉型經濟支撐
1.集聚化、優勢化推進工業強市
(6)推進綠色鋼鐵產業發展。支持本鋼集團有限公司最佳化鋼鐵配套能力,補齊鋼材軋制等工序短板,圍繞板材、棒線材、特殊鋼以及鑄造生鐵等產品,大力培育汽車等中高端零部件、成套裝備、板材剪下配送等下游產業,延伸產業鏈條,做強做優鋼鐵深加工產業,重點推進本鋼四冷軋、冷軋高強鋼中試機組等重大項目。鼓勵天津銀龍預應力、天津金橋焊接、華岳精工、聚鑫達、東鑠新材料等重點企業加快技術改造。推動本鋼集團有限公司建設年吞吐能力達450萬噸的鋼鐵物流產業園,打造東北地區最大的鋼材加工及倉儲物流基地和東北地區最大的鋼鐵電商線下現貨交易基地。到2022年,本鋼集團有限公司高端產品實現工業產值200億元,年均增長10%,高端裝備製造業實現工業產值300億元,占全市工業產值10%。(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本鋼集團有限公司)
(7)做大做強生物醫藥產業。以高新區為核心,兩縣為兩翼,加快醫藥健康產業提質升級。大力開展上海綠谷糖類藥物、藥大雷允上脂質體抗癌藥物、上藥北方藥業化藥創新藥及仿製藥、華潤三藥及上藥好護士集團現代化中藥、遼寧開普高端數字診療裝備、遼寧成大人用疫苗等醫藥產品的創製及產業化,加快新產品研製和產品質量提升。支持刺五加、林下山參等本溪道地藥材及相關產業發展。重點推進上海綠谷、上藥集團、華潤三藥、遼寧開普等重點企業發展,打造國家級生物醫藥產業集群,構建以腦健康為代表的國際、國內知名的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到2022年,全市醫藥產業實現工業產值450億元,年均增長15%以上,占全市工業比重達到15%以上。(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科技局,相關縣區政府)
2.集群化、高端化發展幸福產業
(8)推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充分發揮優質山水資源優勢,深度整合文化旅遊資源和關聯產業,全力構建以“文旅”為中心,帶動體育、健康、養老等產業發展的複合型產業融合發展體系。策劃推出“重走抗聯路”紅色旅遊線路產品,打造抗聯品牌。支持村民成立旅遊專業合作社,推廣龍道溝景區發展模式。打造以本溪縣東軟、桓仁縣鶴年堂等為主體的醫養結合,以關門山、老邊溝、楓林谷等為主體的森林避暑。力爭桓仁縣東北參茸農產品城、南芬區遼寧遼硯文化產業園進入省級培育名錄。制定和落實冰雪經濟總體布局和戰略規劃,促進冰雪旅遊、冰雪文化、冰雪體育、冰雪教育、冰雪裝備製造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一批具有本溪特色冰雪經濟產品。鼓勵本溪湖工業遺產群的保護、開發與利用,打造宜居、文化、旅遊、紅色教育等多要素為一體的標誌性景觀。到2022年,文化、旅遊產業以及與文旅相關的體育、健康和養老等服務業營業收入分別增長10%、20%、10%、10%和10%,創建國家5A級景區2家、4A級景區8家。(責任單位:市文化旅遊和廣電局、市衛生健康委、市民政局、市交通運輸局)
(9)打造新商貿產業鏈。調整區域、業態、商品等商業結構,創新經營機制、組織形式、服務體驗,促進線上線下、多領域、內外貿融合和一體化。加強與電商、物流、金融、電信、市政、家政等對接,打造一刻鐘便民生活服務圈。引導實體零售企業逐步提高信息化水平,將線下物流、服務、體驗等優勢與線上商流、資金流、信息流融合,拓展智慧型化、網路化的全渠道布局。大力發展平台經濟,以流通創新基地為基礎,培育一批為中小企業和創業者提供專業化服務的平台載體,提高協同創新能力。鼓勵零售企業與創意產業、文化藝術產業、會展業、旅遊業融合發展,實現跨行業聯動。參與瀋陽港建設,將納入瀋陽空港及保稅區、自貿區規劃布局,推進高新區倉儲物流基地建設。到2022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00億元以上。(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文化旅遊和廣電局)
3.資源化、循環化發展綠色產業
(10)加快建設綠色智慧礦山。全面實施“五礦共治”,有效控制礦山數量,提高大中型礦山比例,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於礦產資源規劃、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全過程。新立採礦權出讓過程中,對照綠色礦山建設要求和相關標準,在出讓契約中明確開發方式、資源利用、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土地復墾等相關要求及違約責任,推動新建礦山按照綠色礦山標準要求進行規劃、設計、建設和運營管理。積極推動思山嶺鐵礦、宇航礦業、源達礦業、大台溝鐵礦建設和改造升級,逐步達到綠色智慧礦山建設標準。到2022年,新建礦山全部達到綠色智慧礦山建設要求,礦區綠化覆蓋率達到100%,固體廢棄物安全處置率達到100%,關鍵生產工藝流程數控化率達到70%以上,研發技改投入達到年度主營業務收入1.5%以上。(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市場監管局)
(11)鼓勵資源綜合利用。提高節能、環保、資源循環利用技術裝備供給水平。支持水泥、玻璃等建材行業開發和利用先進節能技術。培育發展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鼓勵開發和引進低成本生產超高強度混凝土、微晶玻璃等尾礦利用產品和技術,以工業廢渣為原料的高附加值產品和低成本利用技術,鼓勵煤矸石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發。重點推進本鋼板材股份有限公司5號高爐節能環保改造、4—6號轉爐節能環保改造和1號轉爐節能環保改造等項目。加快推進本溪(平山)危險廢物處置產業園和溪湖區廢鋼鐵加工配送基地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招商力度。到2022年,節能環保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左右,培育具有競爭力的節能環保骨幹企業15家以上,建成國家資源循環利用基地、省級再生資源產業園區。(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
(12)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以農牧漁結合、農林結合為導向,以桓仁縣和本溪縣為重點區域,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建設特色小鎮和“田園綜合體”。最佳化農業種植、養殖結構,推廣稻漁綜合種養等養殖業與種植業有效對接模式,發展優質稻米、中藥材等綠色有機食品加工業。加強“全國林下經濟示範基地”建設,發揮桓仁縣“中國山參之鄉”、本溪縣“中國刺五加之鄉”品牌作用,發展林下參等高質量綠色林產品。推進農產品、林產品加工廢棄物綜合利用,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充分發揮地區資源優勢,做活水資源產業。拓展農業林業功能,推進農業與旅遊、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到2022年,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企業穩定在120家左右,發展休閒農業示範鄉鎮5個,農業產業增加值達到55億元,增長10%。(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林草局、市水務局)
(13)推動新能源產業發展。積極有序發展清潔能源,增加綠色能源開發利用比重,促進能源結構轉型。全力推進桓仁大雅河抽水蓄能電站、本溪縣太子河抽水蓄能電站、桓仁核電、國電投綜合智慧能源利用項目、本溪縣鑫暾生物質熱電聯產、千金嶺垃圾焚燒發電等項目建設。有序開發利用太陽能,推動太陽能多種形式綜合利用,積極推動光熱發電產業化發展。加快推進氫能產業園建設前期工作開展。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車推廣套用,推動電動汽車推廣和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到2022年,桓仁縣大雅河和本溪縣太子河抽水蓄能等重點項目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4.協作化、示範化發展軍民融合產業、數字經濟
(14)構建軍民融合產業體系。充分發揮本鋼精品鋼材和地方企業鑄造用“人參鐵”資源優勢,進一步加強與省內外軍工或軍工配套企業的對接,努力打造軍工領域特殊鋼材供應基地和軍工產品精密鑄件配套基地。以本鋼技術中心為依託,在鞏固提升軍工用鋼基礎上,大力開發船艦用特種鋼材,進一步提高軍民融合配套能力。進一步加強本溪水泵、鶴騰鐵塑等企業與國內軍工或軍工配套企業、軍工科研生產單位的對接,通過技術轉讓、合作開發、二次開發等方式,推進軍工企業配套零部件向鑄造企業轉移。到2022年,全市軍民融合企業達到10家,實現工業產值100億元。(責任部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本鋼集團有限公司)
(15)鼓勵發展數字經濟。加速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拓展新發展空間,為培育發展新動能提供動力支持。加快全行業、全領域、全覆蓋的數位化轉型,推動大數據在農業、製造業、服務業的廣泛套用,促進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強化數字經濟法制體系建設,建立適應數字經濟新業態治理體系,加大對專利、數字著作權、企業商業秘密、個人隱私數據信息的保護力度。(責任部門:市發展改革委)
(三)增長動能轉換,構建創新轉型核心驅動
(16)推動大眾創業。積極爭創國家級、省級雙創示範基地,推進遼寧科技學院省級雙創示範基地建設。支持現有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做精做優、做大做強,鼓勵本溪籍人士、高校畢業生、科技人員、離鄉入城農民在溪創業。兌現鼓勵創業、支持創業各項優惠政策,強化創業擔保貸款等綜合金融服務。積極構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眾創空間,組織創業者論壇。依託現有商務用房、閒置廠房、專業市場等,建設一批適合不同群體需求的創業孵化基地、園區和創業示範街區。(責任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
(17)鼓勵自主創新。整合優勢創新資源,重點在鋼鐵深加工、生物醫藥等領域,建設一批產業共性、專業、綜合服務技術創新平台,集中力量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科技攻關、新產品開發和產業規模擴大。圍繞產業發展需求,依託優勢企業,聯合國內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服務機構,開展產學研協同創新,組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支持企業建設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實驗室等,參與國家各類重大工程和科技計畫。到2022年,新增5家省級創新平台。(責任單位:市科技局)
(18)科技成果轉化。引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機制。依託瀋陽藥科大學科技園、中科院瀋陽分院本溪市技術轉移中心,積極推動孵化器、眾創空間、大學科技園、技術轉移中心等轉化載體建設。定期組織院企、校企等專業對接活動,搭建成果轉移轉化平台,促進科技成果與項目等科技要素深度融合,實現科技成果就地快速轉化和產業化。到2022年,實現科技成果轉化190項。(責任單位:市科技局)
(四)公共服務轉優,提供創新轉型民生保障
(19)改善老舊城區環境。積極爭取國家政策資金支持,推進南芬、本溪縣獨立工礦區改造搬遷和溪湖老工業區搬遷改造國家試點工程建設。進一步完善道路、管網、供暖等城區基礎設施以及公共服務設施、綜合配套設施、接續替代產業、老舊小區改造、棚戶區改造、地質災害隱患區居民搬遷、保障改善民生、加強社會服務、恢復治理生態環境等環節,全力打造“南芬城南明珠”和“新溪湖印象”品牌形象。加快推進獨立工礦區和城區老工業區重點項目建設,帶動全市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到2022年,城區老工業區搬遷改造和獨立工礦區改造搬遷工程基本完成,城區民生基礎設施改造完成率達到74%。(責任部門:市發展改革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局,相關縣區政府)
(20)提升公共服務水平。依據公共服務均等化原則,全面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健全公共文化設施,完善縣區標準化圖書館、文化館建設。充分釋放醫改紅利,加快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引導科學合理就醫,完善醫療信息功能,為轉診患者提供連續性服務。綜合考慮城市居住人口規模和分布,科學規劃義務教育布局,完成主城區中國小提檔升級。鼓勵支持民間資本進入社會公共服務領域,降低準入門檻。(責任單位:市文化旅遊和廣電局、市衛生健康委、市教育局)
(五)體制機制轉軌,營造創新轉型政策環境
1.重點領域改革
(21)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建立國有企業領導人員分類分層管理制度,實行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企業薪酬分配製度,深化企業內部用人制度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引入非國有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鼓勵國有資本以多種方式入股非國有企業,探索實行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等多種方式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穩步分離國有企業辦社會職能,解決國有企業歷史遺留問題。全力推進本鋼集團有限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採取產權轉讓、增資擴股、合資合作、出資新設等方式,加快水洞旅遊集團、城建控股、水務控股、大旅遊集團等國企母公司或子公司股權多元化。推進本溪水泵等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到2022年,全市新建或改建混合所有制企業達到10家以上。(責任單位:市國資委)
(22)實施包容審慎監管。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加大信用信息歸集、整合、公示、共享,加快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深入推進稅收等領域的信用分級管理,推動在新經濟中形成“守信受益、失信受損”的良性競爭氛圍,促進新經濟健康有序發展。探索建立協同監管體系,推動動態審慎監管,加強網路交易商品質量、流通領域商品質量、網路訂餐、文化市場、新產品質量安全風險、新媒體內容、網路視聽節目監管,規範各類市場秩序。加大網路監管力度,建立網路安全工作協調機制。(責任部門:市委網信辦、市發展改革委、市公安局、市稅務局、市文化旅遊和廣電局、市市場監管局)
2.最佳化營商環境
(23)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最大限度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建立並動態調整各級政府工作部門及承擔行政職能事業單位權責清單和行政職權運行流程圖,簡化事前審批,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放寬新經濟新業態市場準入。對標國內國際標準,結合我市實際,以減事項、減次數、減材料、減流程、減時間為原則,積極推進行政審批流程最佳化,顯著提升企業、民眾創業辦事便利的獲得感。強化改革整體性、系統性、集成性,使營商環境建設層層深入、有機銜接、落實有力、成效顯著。對工作推進不力、影響全市整體工作進度的單位和責任人進行追責問責。(責任部門:市營商局)
3.建立“管委會+公司”
(24)健全完善園區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建立“管委會+公司”建設運營機制,最佳化布局、撤併整合,壓減層級、精簡機構,定崗定責、動態考核,實現扁平化管理。將符合條件的優良資產、優質資源注入平台公司,著力增強平台公司融資能力,藉助平台公司,廣泛融集社會資本參與園區重大項目、技術改造項目和基礎設施、社會發展公益項目等建設,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融資渠道多樣化、運營管理市場化。到2022年,全市省級以上園區全部實現“管委會+公司”模式。(責任部門: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商務局、市農業農村局,相關縣區政府)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組織領導
為切實加強對資源型城市轉型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要把資源型城市轉型納入經濟社會中長期發展規劃,以我市“十四五”規劃、《關於生態立市推進綠色發展的意見》等政策檔案主要目標,全方位推進創新轉型。全市各級各有關部門要結合本方案和部門職能,制定推進資源型城市轉型具體工作措施,通力協作、密切配合,形成推進資源型城市轉型的強大合力。(責任部門:市發展改革委,各縣區政府)
(二)加大資金支持
加大財政、金融扶持力度,積極爭取中發37號、財預134號檔案涉及政策資金、國家專項資金和行業補貼、補助資金,合理調整市級財政支出結構,保證財政支出向升級產業、接續替代產業、基礎設施以及專項貸款貼息等重點領域的傾斜。充分發揮政府貸款貼息、發行地方財政建設債券等多種投資手段,引導商業銀行、信託基金等金融機構增加對轉型項目貸款,同時帶動社會融資,鼓勵社會投資主體以獨資、合資、承包、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參與資源型城市轉型項目建設,保證轉型重大項目和技術開發、產業化示範項目的順利進行。(責任部門:市財政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各縣區政府)
(三)加強監督評估
強化對方案實施的綜合評價和績效考核,對方案實施情況進行跟蹤檢查,建立健全規劃實施監測和定期評估制度,公布規劃執行情況。市直各部門要加大對方案實施的支持力度,結合部門職能加強對方案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和協調指導,適時組織開展對方案實施情況的評估,推動方案各項指標和任務的落實。(責任部門:各有關部門,各縣區政府)

政策解讀

一、起草背景
我市是國家著名的老工業基地和原材料加工基地,《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將我市列為成熟型資源城市。但受歷史因素影響,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生態破壞嚴重、產業結構單一、經濟活力不足、民生問題突出、治理體系欠缺等問題已嚴重製約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隨著可開採礦產資源規模不斷萎縮,資源衰退型城市特徵已開始在我市逐步顯現。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遼寧考察時和在深入推進東北地區振興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以及《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東北地區深化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發〔2019〕37號)檔案精神,全力推進唐一軍省長和田樹槐市長關於“資源型城市創新轉型發展”主題教育調研成果轉化為實際行動和落實措施,我市起草制定了《本溪市資源型城市創新轉型發展實施方案(2020-2022年)》(以下簡稱《實施方案》)。
二、主要內容
《實施方案》立足我市“工業強市、文旅興市、生態立市”戰略,提出創新轉型發展思路,即1個主要目標、3項基本原則、5條發展路徑及3方面保障措施,共包含24項主要任務。
——1個主要目標:提出到2020年,把本溪建成東北東部綠色經濟帶生態示範區和瀋陽經濟區資源型城市創新轉型示範區,並同時提出民生改善、資源保障、生態環境保護、經濟發展、科技創新、重點領域改革6個方面,22個具體目標,形成《本溪市資源型城市創新轉型發展主要目標體系表》。
——3項基本原則:以我市《中共本溪市委關於生態立市推進綠色發展的意見》《本溪市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行動計畫》等政策檔案精神為指引,提出堅持生態保護與資源開發相統籌、堅持發展規模與發展質量相協調以及堅持深化改革與民生保障相一致3項基本原則。
——5條發展路徑:
一是發展方式轉變,釋放創新轉型空間要素。包括建設“美麗本溪”、轉變生產方式以及發展“智慧城市”3個方面,5項主要任務。
二是產業結構轉型,形成創新轉型經濟支撐。包括集群化、高端化發展幸福產業,資源化、循環化發展綠色產業,協作化、示範化發展軍民融合產業、數字經濟3個方面,10項主要任務。
三是增長動能轉換,構建創新轉型核心驅動。包括推動大眾創業、鼓勵自主創新、科技成果轉化3個方面,3項主要任務。
四是公共服務轉優,提供創新轉型民生保障。包括改善老舊城區環境、提升公共服務水平2個方面,2項主要任務。
五是體制機制轉軌,營造創新轉型政策環境。包括重點領域改革、最佳化營商環境、“管委會+公司”3個方面,4項主要任務。
——3方面保障措施:提出完善組織領導、加大資金支持、加強監督評估等保障措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