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亞明,W是 德國文學理論家。1892年7月15日生於柏林。1924年接受馬克思主義。1933年以前同布萊希特等在德國從事革命文學活動。1933年流亡巴黎,1940年德軍占領法國,在逃往西班牙途中於9月27日自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本亞明,W.
- 國籍:德國
- 出生地:柏林
- 出生日期:1892年7月15日
- 逝世日期:1940年9月27日
- 代表作品:《德國悲劇的起源》(1928)、《單行道》(1928)、《技術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1936)等
簡介,主張觀點,
簡介
德國文學理論家。1892年7月15日生於柏林。1924年接受馬克思主義。1933年以前同布萊希特等在德國從事革命文學活動。1933年流亡巴黎,1940年德軍占領法國,在逃往西班牙途中於9月27日自殺。
主張觀點
本亞明對文學藝術提出了一系列與傳統觀點完全不同的看法。他認為作家也是生產勞動者。文學創作在生產關係中處於什麼地位,這是文學藝術的“功能”問題。讀者和觀眾不能消極被動地接受文藝的教育或得到娛樂。他們與作家必須建立一種新型的關係。作家是“生產者”,讀者和觀眾不只是“消費者”,他們還是“合作者”,因此他們必須由被動轉為主動,改變過去接收文學藝術的習慣,重新認識審美特徵,從根本上改造文學藝術,使其革命化,從而創立真正的無產階級的文學藝術。
本亞明還認為依靠個人獨立地創造精神財富的時代已屬過去,新的文學藝術要靠集體勞動來創造,而這種集體勞動將使各種文學種類融合在一起,將消除作家與詩人之間、專門研究者與通俗讀物作者之間、甚至作家與讀者之間的分離。隨著藝術功能的變化,藝術與文學種類的等級制將會崩潰,而電影一旦從資本主義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它就是以嶄新的方式生產和接受藝術的一個模式。
本亞明的這些觀點在當時德國的革命文學內部有很大的代表性。布萊希特、艾斯勒和皮斯卡托爾等也有類似的觀點,而且他們在藝術實踐方面作了大膽的嘗試。
本亞明的主要著作有《德國悲劇的起源》(1928)、《單行道》(1928)、《技術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1936)等。
本亞明還認為依靠個人獨立地創造精神財富的時代已屬過去,新的文學藝術要靠集體勞動來創造,而這種集體勞動將使各種文學種類融合在一起,將消除作家與詩人之間、專門研究者與通俗讀物作者之間、甚至作家與讀者之間的分離。隨著藝術功能的變化,藝術與文學種類的等級制將會崩潰,而電影一旦從資本主義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它就是以嶄新的方式生產和接受藝術的一個模式。
本亞明的這些觀點在當時德國的革命文學內部有很大的代表性。布萊希特、艾斯勒和皮斯卡托爾等也有類似的觀點,而且他們在藝術實踐方面作了大膽的嘗試。
本亞明的主要著作有《德國悲劇的起源》(1928)、《單行道》(1928)、《技術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193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