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焦點從男主角杜延身上慢慢展開,當莫悅欣進入到他的生活時,杜延猛然發現了莫悅欣與自己有著極其微妙的關係。在龐大的家族體系之間,兩個人漸漸走向命運的極端,在各自堅持的世界中相逢又分離,由此而引發了種種難以抉擇的問題……
基本介紹
- 書名:未曾抵達的忘卻
- 出版社:現代出版社
- 頁數:190頁
- 開本:16
- 品牌:現代出版社
- 作者:陽光已至
- 出版日期:2014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4327205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未曾抵達的忘卻》由現代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原名周宏翔。重慶人。生於1990年1月。
已出版長篇小說《睡在你的回憶里》、《少年們無盡的夜》、《無限透明的思念》等。
已出版長篇小說《睡在你的回憶里》、《少年們無盡的夜》、《無限透明的思念》等。
圖書目錄
Chapter.1舊城
Chapter.2塵封
Chapter.3雲煙
Chapter.4暗日
Chapter.5隨波
Chapter.6風暴
Chapter.7雷雨
Chapter.8寂寥
Chapter.9逆轉
Chapter.10寒汐
Chapter.11殘破
Chapter.12海嘯
Chapter.13殞滅
Chapter.14胡不歸
Last words朱雀不言白虎
Chapter.2塵封
Chapter.3雲煙
Chapter.4暗日
Chapter.5隨波
Chapter.6風暴
Chapter.7雷雨
Chapter.8寂寥
Chapter.9逆轉
Chapter.10寒汐
Chapter.11殘破
Chapter.12海嘯
Chapter.13殞滅
Chapter.14胡不歸
Last words朱雀不言白虎
序言
面對“90後”
李敬澤
我極力回想1990年發生了什麼——那年年底,我調換了工作,那時三環似乎還沒有開通,我騎著腳踏車每天從安貞橋到團結湖上班,路兩邊是高大的樹,稀稀落落地分布著燕莎、亮馬河大廈、崑崙飯店,現在的中旅大廈還沒蓋好。那時這個城市清簡安穩,似乎就這樣了,似乎蕭條也是好的,無欲無夢也是好的。
還能想起什麼呢?想不起來了。
當然,那一年發生了很多事,比如很多人在那一年出生。這是大事嗎?對那些孩子和父母來說當然是大事,但終究這也是歲歲年年家常事,歷史學家不會留意。然而,純粹因為一個數字問題,在那一年出生似乎又有點不同尋常,1990年是20世紀90年代的第一年,在那一年的一月一日零時以後出生的人們因此在十幾年後將被稱為“90後”。
“90後”又如何呢?
我知道,我應該在這裡大談“90後”的特殊意義,這對我毫無困難,這種意義的配製方法是:先對90年代以至新世紀作出一套總體的概括和論述,無盡時間被切出來的這19年在這套論述中將與過去判然不同。具有全新的歷史文化意義;然後,當然,在這19年中出生和成長的人們從歷史和文化中獲取了全新的特性,與“80後”不同,與“70後”不同,更與“60後”不同,我們宣布:新人類、新新人類出現了!
——這件事,我們在90年代以來已經反覆做過,以至於我實在不好意思再來一遍,這等於是對自己的滑稽模仿。
所以,如果我們實在忍不住要把一個人群僅僅憑著他們都出生在那十年而命名為“90後”的話,那么,我拒絕演繹而期待歸納,我要看看一個個的人——他在做什麼,他怎樣自我表述和自我想像,他究竟認為自己和他人有何不同,而這種不同如何構成意義。
對此,坦率地說,我所知甚少,我甚至都不認識幾個“90後”。當然正因為所知甚少,我對這套“90後”書系有特殊的興趣。
面對“90後”,我能提供的或許只是我作為“60後”的一點經驗。
經驗一是:幾零後這件事與我無關。我從來沒想過我是個“60後”,後來人家告訴我我屬於一個名叫“60後”的群體時我還以為那是個什麼幫會;我看著我那些“60後”兄弟姐妹們,我一點兒也看不出來我和他們有什麼相似之處以及我們為什麼僅僅因為生於1964年或1968年就一定得被算成一夥;再後來,我被人家教育得有點兒相信我們的確有點兒相似,但這並沒有使我歡欣鼓舞,反而讓我覺得這個世界因此變得有點兒無趣——想想吧,你的周圍都是注定和你相似的人,或者也不管你樂意不樂意你注定要和別人相似;而且我也看不出來這種相似對我有什麼意義:我還是得獨自面對我自己的生活和問題。
現在我已經45歲,偶爾也開始想想人生的終極意義什麼的。當然,我知道,沒有目的,重要的是我們曾經活著、現在活著,而且不是被裝進一個上帝的檔案袋裡,袋子上只寫了一個“60後”或其他什麼龐大名目,我希望我以自己的名字活著,我猜測這就是終極意義,雖然能否達到我也非常懷疑。
此外,還有經驗二:具體到寫作這件事,幾零後據說是有效的,大概從“70後”開始,它就特別有效,幾乎是芝麻開門的咒語。
但還有經驗三:芝麻開門後,裡邊的寶貝不是無窮無盡的,很快會被人搶空的。
說了掃興的話,再說喜興的話,那就是經驗四:青春具有無可爭議的意義和價值,無論是對於正當青春的個人還是對於一種文化和文學。因此,青春應該盡情綻放。
這當然是盡人皆知的事,本來不用我當經驗說。那么,下一條就未必盡人皆知了:所有人——已逝的人、活著的人和將來的人都曾有、正有和將有青春,對於一個人來說,青春不可複製,對一個民族和一種文化來說,青春可不是什麼稀罕事。
——這似乎又是掃興,但是記住這一點或許最終有助於我們判斷這部“90後”書系:這裡是否包含著某種真正的新的探索?在青春激情涌動中,他們能否提出對世界、對自我的新的看法、新的想像和作出新的表達?
李敬澤
我極力回想1990年發生了什麼——那年年底,我調換了工作,那時三環似乎還沒有開通,我騎著腳踏車每天從安貞橋到團結湖上班,路兩邊是高大的樹,稀稀落落地分布著燕莎、亮馬河大廈、崑崙飯店,現在的中旅大廈還沒蓋好。那時這個城市清簡安穩,似乎就這樣了,似乎蕭條也是好的,無欲無夢也是好的。
還能想起什麼呢?想不起來了。
當然,那一年發生了很多事,比如很多人在那一年出生。這是大事嗎?對那些孩子和父母來說當然是大事,但終究這也是歲歲年年家常事,歷史學家不會留意。然而,純粹因為一個數字問題,在那一年出生似乎又有點不同尋常,1990年是20世紀90年代的第一年,在那一年的一月一日零時以後出生的人們因此在十幾年後將被稱為“90後”。
“90後”又如何呢?
我知道,我應該在這裡大談“90後”的特殊意義,這對我毫無困難,這種意義的配製方法是:先對90年代以至新世紀作出一套總體的概括和論述,無盡時間被切出來的這19年在這套論述中將與過去判然不同。具有全新的歷史文化意義;然後,當然,在這19年中出生和成長的人們從歷史和文化中獲取了全新的特性,與“80後”不同,與“70後”不同,更與“60後”不同,我們宣布:新人類、新新人類出現了!
——這件事,我們在90年代以來已經反覆做過,以至於我實在不好意思再來一遍,這等於是對自己的滑稽模仿。
所以,如果我們實在忍不住要把一個人群僅僅憑著他們都出生在那十年而命名為“90後”的話,那么,我拒絕演繹而期待歸納,我要看看一個個的人——他在做什麼,他怎樣自我表述和自我想像,他究竟認為自己和他人有何不同,而這種不同如何構成意義。
對此,坦率地說,我所知甚少,我甚至都不認識幾個“90後”。當然正因為所知甚少,我對這套“90後”書系有特殊的興趣。
面對“90後”,我能提供的或許只是我作為“60後”的一點經驗。
經驗一是:幾零後這件事與我無關。我從來沒想過我是個“60後”,後來人家告訴我我屬於一個名叫“60後”的群體時我還以為那是個什麼幫會;我看著我那些“60後”兄弟姐妹們,我一點兒也看不出來我和他們有什麼相似之處以及我們為什麼僅僅因為生於1964年或1968年就一定得被算成一夥;再後來,我被人家教育得有點兒相信我們的確有點兒相似,但這並沒有使我歡欣鼓舞,反而讓我覺得這個世界因此變得有點兒無趣——想想吧,你的周圍都是注定和你相似的人,或者也不管你樂意不樂意你注定要和別人相似;而且我也看不出來這種相似對我有什麼意義:我還是得獨自面對我自己的生活和問題。
現在我已經45歲,偶爾也開始想想人生的終極意義什麼的。當然,我知道,沒有目的,重要的是我們曾經活著、現在活著,而且不是被裝進一個上帝的檔案袋裡,袋子上只寫了一個“60後”或其他什麼龐大名目,我希望我以自己的名字活著,我猜測這就是終極意義,雖然能否達到我也非常懷疑。
此外,還有經驗二:具體到寫作這件事,幾零後據說是有效的,大概從“70後”開始,它就特別有效,幾乎是芝麻開門的咒語。
但還有經驗三:芝麻開門後,裡邊的寶貝不是無窮無盡的,很快會被人搶空的。
說了掃興的話,再說喜興的話,那就是經驗四:青春具有無可爭議的意義和價值,無論是對於正當青春的個人還是對於一種文化和文學。因此,青春應該盡情綻放。
這當然是盡人皆知的事,本來不用我當經驗說。那么,下一條就未必盡人皆知了:所有人——已逝的人、活著的人和將來的人都曾有、正有和將有青春,對於一個人來說,青春不可複製,對一個民族和一種文化來說,青春可不是什麼稀罕事。
——這似乎又是掃興,但是記住這一點或許最終有助於我們判斷這部“90後”書系:這裡是否包含著某種真正的新的探索?在青春激情涌動中,他們能否提出對世界、對自我的新的看法、新的想像和作出新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