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歷史》是一首現代詩歌,通過家園的破壞與重建所產生的悖論,表達了詩人對戰爭的譴責與反對之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未來的歷史
- 外文名:History of the future
- 類型:現代詩文
作品原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那時將有城市和群山
和現在一樣
有鋼鐵軍隊
踏過遺棄的廣場
他們一向如此
那時將有待耕的田地
風吹樹擺
橡樹籽散落
碗盤依舊會摔碎
毫無理由
他們知道的就是這些
未來在地平線的彼岸
我們聽不到
未來人們的一語一言
使他們沖我們喊叫
讓我們不要
他們的土地,毀他們的城市
但那喊聲傳來
就像一粒橡樹籽
掉在水泥地
像碗架上的盤子
在破碎的瞬間
作品鑑賞
詩人以假想戰後重建的情景開篇,“那時將有城市和群山/和現在一樣”,戰後新的統治者將會迅速地重建起新的城市、新的家園,“有鋼鐵軍隊/踏過遺棄的廣場/他們一向如此”,這裡鋼鐵軍隊象徵著政權與統治,凱旋歸來的軍隊踏過曾經遺棄的廣場向人們示威,他們的統帥將成為這片土地的主人。這一幕時常出現在我們歷史的記憶中,所不同的只是掛在旗桿上的旗幟變化了。
緊接著,詩人繼續想像著戰後的未來城市,“那時將有待耕的田地/風吹樹擺,橡樹籽/散落”,戰火平息後的日子是充滿希望的,許多未耕的土地等待著人們去耕耘、去開墾,橡樹的樹籽隨風飄散,吹到哪裡,哪裡就會孕育出新的生命。詩人在這裡營造了一種充滿希望的氣氛,人們似乎已經擺了戰爭所帶來的悲痛,在重建家園的勞作中憧憬著未來新的生活。
但是“碗盤依舊會摔碎/毫無理由”,這裡詩人從希望中警醒過來,重建後的家園又會像“碗盤”一樣再次被摔碎,戰火毫無理由地再一次被點燃,以上所假想發生的一切又要重新上演。“我們知道的就是這些。/未來在地平線的彼岸,我們聽不到/未來人們的一語一言”,詩人通過時空在腦海里的錯位來表現過去即是現在,現在即是未來的哲理。如果人類再不檢討自己的行為,那么現在的破壞與未來的重建就:(:如地平線的此岸與彼岸,二者之間其實沒有時空間隔。這一點正好和詩歌標題“未來的歷史”遙相呼。未來意味著今後,歷史意味著過去,詩人正是通過它們二者之間的矛盾表現反對戰爭的主旨。“即使他們沖我們喊叫/讓我們不要/炸他們土地,毀他們的城市/但那喊聲傳來就像一粒橡樹籽/掉在水泥地/像碗架上的盤子/在破碎的瞬間。”人們反對戰爭的喊聲實在是太微弱了,如同一粒橡樹籽掉在水泥地上,悄無聲息。橡樹籽本是希望的象徵,它如果落入宜的土壤里便會煥發出新的生命,如果掉到堅硬的水泥地上,它只會悄然無聲地划過天際,留下模糊不清的痕跡。人們對和平生活的夢想如同碗架上的盤子掉下破碎了,他們心中剛剛激起對新生活的勇氣瞬間被戰火燃燒成灰燼。
戰爭不斷地在歷史上重演,對於統治者來說,城市摧毀了可以重建;但是對於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來說,他們卻要忍受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的巨大痛苦;這是對心靈的摧殘和蹂躪,就像摔破的碗盤無法再復原了。可以說,戰爭摧毀城市的同時也讓人們失去了生活的信心。所以,重建家園容易,重建希望卻難上加難。詩人就是通過破壞與重建之間的悖論來表達自己對戰爭的強烈抗議,並且警示那些沉醉於重建家園的幻想中的人們,讓他們清楚地認識歷史的本來面目,從而激勵他們去反思戰爭本身。
詩歌中籠罩著濃厚的宗教意味。在詩人看來,戰爭破壞了大自然的本來面目,它無節制地破壞——重建——破壞,這樣惡性循環下去,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將會變得乾瘡百孔、傷痕累累。在詩人看來,戰爭是欲望膨脹、人性扭曲的極端表現,如此下去只會讓人類離高尚的神靈距離更遙遠。選“未來的歷史”為題,其實也表達了詩人濃郁的悲觀主義情調,因此,他才會失望地預言未來的一切就是眼前所發生的,破壞的家園是不能被重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