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蠟樹葉

木蠟樹葉

木蠟樹葉,中藥名。為漆樹科漆屬植物木蠟樹Toxicodendron sylvestre(Sieb. et Zucc.) O. Kuntze的葉。植物木蠟樹,分布於華東、中南、西南及台灣等地。具有祛瘀消腫,殺蟲,解毒之功效。主治跌打損傷,創傷出血,鉤蟲病,疥癬,瘡毒,毒蛇咬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木蠟樹葉
  • 別稱:野漆樹葉《福建民間草藥》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無患子目
  • :漆樹科
  • :漆屬
  • :木蠟樹
  • 分布區域:華東、中南、西南及台灣等地
  • 採收時間:夏、秋季
  • 毒性:無毒《湖南藥物志》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炮製,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附註,

入藥部位

葉。

性味

味辛,性溫。

歸經

入肝、胃經。

功效

祛瘀消腫,殺蟲,解毒。

主治

跌打損傷,創傷出血,鉤蟲病,疥癬,瘡毒,毒蛇咬傷。

相關配伍

1、治鉤蟲病,(野漆樹)莖葉9-15g,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2、治濕熱瘡毒、疥癬,(木蠟樹)葉60-90g,水煎服或研粉調麻油外搽。(《浙江藥用植物志》)
3、治蛇傷,(木蠟樹)鮮葉搗爛,敷風府穴。(《福建藥物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
外用:適量,搗爛敷;或研末撒。

使用注意

對漆過敏者及孕婦慎用。

炮製

採集加工:夏、秋季採收,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木蠟樹,野漆樹、野毛漆《中國高等植物圖鑑》,七月倍《湖南藥物志》,山漆樹《台灣藥用植物志》,山漆、漆柴《福建藥物志》。落葉喬木或小喬木,高達10m。幼枝和冬芽被黃褐色絨毛,樹皮灰褐色。奇數羽狀複葉互生,有小葉7-13,稀7對,葉軸和葉柄圓柱形,葉柄長4-8cm;小葉對生,具短柄或近無柄,卵狀或卵狀橢圓形或長圓形,長4-10cm,寬2-4cm,先端漸尖或急尖,基部不對稱,圓形或闊楔形,全緣,上面有短柔毛或近無毛,下面密被黃色短柔毛;側脈15-25對,兩面突起,細脈在葉背略突。圓錐花序腋生,長8-15cm,密被銹色絨毛,總梗長1.5-3cm;花黃色,小,單性異株;花梗長1.5mm,被捲曲微柔毛;花萼及花瓣均5;雄蕊5,花絲線形,花葯卵形;花盤無毛;子房球形,1室,花柱3。核果偏斜扁圓形,壓扁,長大於寬,長約8mm,寬6-7mm,外果皮薄,具光澤,無毛,成熟時不裂,中果皮蠟質,果核堅硬。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40-2300m的林中。分布於華東、中南、西南及台灣等地。

相關論述

1、《湖南藥物志》:“祛風,止血,殺蟲。”
2、《福建藥物志》:“活血止痛,祛瘀消腫。治創傷出血,蛇傷。”

附註

根據《浙江藥用植物志》記載,與木蠟樹功效相同的尚有毛漆樹又名:臭毛漆樹、山黃漆《天目山藥用植物志》,刺果漆《貴州植物志》。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貴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