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花慢·夜過吳江

《木蘭花慢·夜過吳江》是清代詞人項鴻祚創作的一首詞。上片主要是描寫朦朧月夜下船過吳江所見的美妙夜景,下片首先表示對此景的留連,接著流露了作者的客居思鄉之情,末幾句寫深夜漁火“照漚眠”而反襯自己不眠,表明了自己思鄉之情的強烈。詞中意象不密不澀,運筆虛靈但情思不薄,詞句俊秀,一片傷感。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木蘭花慢·夜過吳江
  • 作者:項鴻祚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憶雲詞乙稿》
  • 作品體裁: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木蘭花慢·夜過吳江
櫓聲搖澹月,正人在,洞庭船。望笠澤茫茫,長堤暗柳,曾住詞仙。當年,俊遊記否?喚銀簫、吹綠一江煙。剩我詩愁萬頃,片帆直上壺天。
流連,玉界瓊田。清露下,水紋圓。怕酒醒波遠,醉魂空戀,第四橋邊。悽然,五湖舊約,嘆鱸鄉、信美尚無緣。風外魚燈幾點,夜深涼照漚眠。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木蘭花慢:原為唐教坊曲,後用為詞牌名。《樂章集》入“南呂調”,一百零一字,前片五平韻,後片七平韻。
  2. 吳江:江蘇省吳江縣,境內有吳淞江流過。
  3. 櫓聲搖澹月:“澹月搖櫓聲”的倒裝。
  4. 洞庭:非南洞庭湖,而是指太湖。左思《吳都》:“指包山而為期,集洞庭而淹流。”《注》:“王逸曰太湖在秣陵東,中有包山,山中有如石室,俗洞庭。”又太湖中有山亦名洞庭。
  5. 笠澤:水名,即松江(吳淞江)。
  6. 暗柳:因月淡江寬,望岸邊柳不很清楚,故曰暗柳。
  7. 詞仙:稱營擅長文詞的人。
  8. 江煙:指柳。溫庭筠《菩薩蠻·水精簾里頗黎枕》:“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
  9. 剩:僅。
  10. 壺天:道家所稱仙境。
  11. 玉界瓊田:形容吳江月夜之景之美。
  12. 第四橋邊:即甘泉橋。《蘇州府志》卷三十四“津梁”:“甘泉橋一名第四橋,以泉品居第四也。”
  13. 五湖:說法不一。或以太湖為五湖,或以太湖及附近四湖為五湖。
  14. 鱸鄉:亭名。在江蘇省吳江縣東長橋上。
  15. 信美:王粲《登樓賦》:“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後因以信美”表示客居鄉思。
  16. 漚:即“鷗”。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淡淡的月光下響起搖櫓聲,人正在由太湖駛來的船上。望著茫茫的松江,長堤柳影黯淡,曾住過擅長文詞的人。當年快意的游賞還記得嗎?喚來銀簫,吹綠一江柳色。只剩我詩歌愁緒萬頃,想乘船飛入仙境。
像仙界一樣晶瑩澄澈的水面,讓人流連。月色下,小船盪開的漣漪渾圓。害怕酒醒水波遠,醉後徒然懷戀前人停留過的甘泉橋邊。范蠡西施的五湖之約令人悽然,可嘆美景無緣,思鄉情切。風中漁燈幾點,夜深帶來涼意,月光照著鷗眠。

創作背景

作者當時長年羈旅在外,足跡已廣涉江、浙、贛,所以多“旅懷之淒黯”的羈旅之愁。此詞當寫於道光六年(1826)作者再至吳門的行舟中。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作為道光年間感傷詞人的代表,項鴻祚詞從不以警醒、深刻取勝,而擅長於“辭婉而情傷”,雖曾受常州詞派一些影響,也曾自述“托之綺絡薌澤”“以泄其思”(《丁稿自序》),但寄託終究不深,主情寫懷而已。此詞亦當作如是觀,方可識其妙。羈旅之愁是古典詩詞一常見題材,古今屢有雷同。或以情勝,或以景長;情勝者,主宣洩,而往往傷之直露,露則無韻致;景長者,主渲染,而常常累於幽澀,澀則少清暢。二者兼擅者,方為佳構,此類作品至清代亦累積不少,而項鴻祚此篇堪列其中。
上片起首以實境入筆,其後轉入懸想,于波折處頗見匠心與韻致。“櫓聲搖澹月,正人在,洞庭船”。櫓聲、淡月、洞庭船在感觀上並無奇意,甚至有落人俗套之嫌,一個“搖”字全盤皆活,而水中月影可以為櫓聲搖碎,聽覺、視覺融通為一,頗有通感之玄妙。吳江水天茫茫,長堤柳影黯黯,客行江中不得不有所感懷。當年姜夔經行此地,也曾留下《點絳唇·丁未冬過吳松作》,神往於天隨子(陸龜蒙)的“無心”境界,“第四橋邊,擬共天隨往”(《點絳唇・丁未冬過吳松作》),而終究不能擺脫無法排遣的悽苦。而今作者重履古人足跡,當年俊游的興致早已不再,銀簫伴江煙的勝景也僅剩一江詩情。“壺天”,用東漢費長房入壺成仙的典故,此處代指仙境。世事偃蹇,詞人真想乘船飛入仙境,與那些敬仰的先輩詞人、騷客同游共賞此美景。上片結尾收以虛筆,以對仙境的神往襯托世事的艱辛和對於漂泊的無奈。
下片承接上片收尾,化虛為實。玉界瓊田般晶瑩澄澈的水面,也讓人流連,尤其是月夜中,銀露素輝映襯著波光漣漪的水面,月、露、水、人,寂然入靜,物我渾化,仿佛人世間一切喧擾、愁苦都已不再敲打詞人敏感的心。上片的虛筆頗雜仙幻,此處的實筆又頗為空靈,頗有一波三折之妙。水波搖盪,打破了冥想中的滿足感,足往而神留,“醉魂空戀,第四橋邊”。第四橋即吳江城外的甘泉橋,姜夔也曾在此佇立,懷想著陸龜蒙放扁舟、掛蘆席,笑傲於江湖之上的一生。如今項鴻祚到此,“清露下,水紋圓”的滿足感斯須而過,必然有所留戀。“五湖舊約”用范蠡、西施泛舟五湖的典故,“鱸鄉信美尚無緣”則暗用晉代張季鷹“鱸魚膾”的典故和王粲《登樓賦》中“江山信美而非吾土”的句式,兩者都有思鄉之用意。美景無心游賞,佳境無緣久棲,甚至醉夢中的貪歡也難以久持,令人“悽然”,可謂清愁入骨。最後,以現實的清冷寂寞作結,魚燈數點,鷗眠沙灘,復歸於開頭的平靜。
項鴻祚詞抒情的特點是意象不密不澀,運筆虛靈但情思不薄,再加上詞句俊秀,所以儘管題材沒有什麼新鮮感,且沒有太多的事實敘述,卻一片傷感。譚獻也頗為偏嗜項鴻祚詞,論其詞足可與納蘭、蔣春霖鼎足為三,其實這種評論有過譽之嫌。項鴻祚之所謂“別有懷抱”者,也不出才人失路之感慨而已,過分拔高,反不如把他僅僅當成一純粹抒情詞人看待更利於解讀其作品,品味其作為“古之傷心人”的感傷情懷。

名家點評

原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鄭孟彤:不僅抒情之作,反映出感傷情調,即使是寫景詠物的也莫不如此。如《木蘭花慢·夜過吳江》……在那明月籠照下的寥廓江天,該是多么惹人開顏,胸懷為之開闊呀!然而,這裡的一景一物都染上了感傷色彩,只能增添了作者“詩愁萬頃”。“風外漁燈幾點,夜深涼照鷗眠”,境況是多么淒涼清寂呀!這無非是作者把感情賦予景物的結果,即所謂一切景語都是情語的意思。看來,作者的許多詞章都是與“愁”、“淚”分不開的。這固然主要決定於他的生活境遇,但和他喜讀南唐詞也不無關係。(《中國詩歌發展史略》)

作者簡介

項鴻祚(1798~1835),字蓮生,原名繼章,改名廷紀。清代詞人,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人。文人祚薄,哀動詞壇。鴻祚一生,頗似納蘭性德。他與龔自珍同時被譽為“西湖雙傑”。著有《憶雲詞甲乙丙丁稿》四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