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花令·都城水綠喜游處

《木蘭花令·都城水綠喜游處》是北宋詞人賈昌朝創作的一首詞。此詞上片寫春光的絢麗多彩和詞人春遊的自在歡暢,下片通過欣賞雨後復斜陽和遊人歸去的光景表達傷春之情。全詞運用的是濃彩重筆,使整個詞色彩鮮艷,景物生動,讀來令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木蘭花令·都城水綠喜游處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體裁:詞
  • 作者:賈昌朝
  • 作品出處:《全宋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木蘭花令1
都城水綠嬉遊處。仙棹2往來人笑語。紅隨遠浪泛桃花,雪散平堤飛柳絮。
東君3欲共春歸去。一陣狂風如驟雨。碧油4紅旆5錦障泥6,斜日畫橋芳草路。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木蘭花令:原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雙調小令。全詞共五十六字,七言八句,上、下片各四句三仄韻。
  2. 仙棹(zhào):形容妝飾華麗的畫船。棹,划船的槳,指代船。
  3. 東君:指春神。
  4. 碧油:指油壁車,古代婦女所乘的車子。
  5. 旆(pèi):泛指旌旗。
  6. 障泥:馬韉,因墊在馬鞍下,垂於馬背兩旁以擋泥土,故稱“障泥”。

白話譯文

京都的園林池沼呈現出一派嬉遊景象。裝飾華麗的遊船在水面上不時穿梭往來,歡聲笑語四處洋溢。飄落的桃花漲起滿湖紅浪,飛墜的柳絮鋪成一堤白雪。
春神想要攜帶著春天一同歸去。此時一陣狂風吹來,夾雜著細密的雨點。油壁車上是紅色的旌旗和錦制的馬韉,斜日的輝映中是畫橋和遍路的碧草。

創作背景

此詞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就內容來看,此詞應是詞人為描繪汴京都民士女春日泛舟遊園的情景而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詞上片寫春光的絢麗多彩和詞人春遊的自在歡暢。開頭的“都城水綠喜游處,仙棹往來人笑語。”兩句以非常細膩的筆觸描繪遊人泛舟水上的歡樂情景。接著的 “紅隨遠浪泛桃花,雪散平堤飛柳絮”兩句頻用疊詞,描繪了春深時的景象:落紅成陣,片片飛落水上,隨著浪花漂向遠處,遠遠看去好像泛著紅色的波浪:兩岸的楊柳,柔枝搖青,白色的柳絮,如雪花般滿天飛舞,撒滿堤岸。雖著意刻畫人美、景美、風情美,給人以美好的意象,但其中的落紅與飛絮仍隱隱透出一種春將歸去的惋惜心情。
下片“東君欲共春歸去。一陣狂風和驟雨”兩句徑直點出時令已至暮春,春將歸去,雖不言傷春,但惜春之間隱約可感,惋惜中流露出一種“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感情,但詞人接著並沒有用傷感的詞來表達傷春的情調,而是將“狂風驟雨”一筆帶過,轉而來欣賞雨後復斜陽和遊人歸去的光景。“碧油紅旆錦障泥,斜日畫橋芳草路”兩句用對仗句式,以景收尾,統束全篇,進一步明確了為暮春寫意的主旨。
全詞很有風致,用詞生動,色彩明麗,詞中有畫,雖未正面刻畫人物活動,但通過景物描繪,渲染出一派歡樂的氣氛和繁華的景象,展現出一幅承平歲月的行樂圖,亦是一幅春日河上賞春圖。

名家點評

南宋黃昇:文元公平生惟賦此一詞,極有風味。(《唐宋諸賢絕妙詞選》)
武漢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吳琳:賈昌期的《木蘭花令》以及許多休閒詞為我們詳細描述了春日划船遊園的風情。(《詞中城市:品讀宋詞中的人文景觀》)

作者簡介

賈昌朝(998年—1065年),字子明,真定獲鹿(今河北獲鹿縣)人。天禧元年(1017年),召試,賜同進士出身,除晉陵簿。慶曆三年(1043年),拜參知政事,以工部侍郎充樞密使,尋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判大名府兼河北安撫使。宋英宗即位,加左僕射,進封魏國公。治平二年(1065年)卒,年六十八,謚“文元”。有集,不傳。著述頗富,有文集一百二十二卷,不傳。存詞一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