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花令·宿造口聞夜雨寄子由才叔

《木蘭花令·宿造口聞夜雨寄子由才叔》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詞。詞的上片寫夜半驚魂,向弟弟子由袒露如秋涼之離情苦,下片為路途上的美好回憶,全詞點化運用前人詞句,巧妙傳達了思弟之離情苦。寓情於景,於物有情;如夜涼知秋,如寒蛩促機;朴中見真,實中見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木蘭花令·宿造口聞夜雨寄子由才叔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全宋詞》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蘇軾
  • 詞牌:木蘭花令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評價,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木蘭花令·宿造口聞夜雨寄子由才叔
梧桐葉上三更雨。驚破夢魂無覓處。夜涼枕簟已知秋,更聽寒蛩促機杼
夢中歷歷來時路。猶在江亭醉歌舞。尊前必有問君人,為道別來心與緒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木蘭花令:詞牌名,雙調,五十六字,七言八句,上、下片名四句三仄韻。
造口:又名皂口,江西萬安縣西南六十里處,濱贛江。子由:作者弟弟蘇轍之字。才叔:不詳。
⑶三更:夜半十一時至翌晨一時,言夜深。
⑷無覓處:無地有可探尋。
⑸簟:竹蓆。
⑹蛩:蟋蟀,又名促織。促:催促。機杼:織布機與梭子,這裡代指織布。
⑺歷歷:清楚明白。
⑻尊:通“樽”,酒杯。問君人:知心人問你。
⑼心與緒:心思、心事。

白話譯文

三更時分,雨打梧桐。雨聲將我從夢中驚醒,想找回夢境,只可惜再也找不到了。睡在竹蓆上,感受到夜的微涼,知道秋天已經來到,更是聽到寒蛩不停地叫著,似乎在催促婦人快紡布。
還記得夢中來時的路是那么清晰地出現在眼前。我似乎還沉醉在江亭的歌舞之中。酒杯麵前一定有詢問你的人,是為了訴說離別之後的心緒。

創作背景

這首《木蘭花令》作於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八月。是時,作者由定州貶往英州(未至,又貶)、惠州。途中,經江西虔州。八月七日上惶恐灘,抵虔州,登郁孤台,夜宿造口。三更半夜,被雨驚醒。即歷史陳跡,懷思古幽情,陳處境之淒涼,寄兄弟之深情。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上片,寫夜半驚魂,向子由袒露如秋涼之離情苦。上半夜,作者可能睡著了,他沒有說。詞是從“梧桐葉上三更雨”寫起的。他巧妙地點化運用了唐代溫庭筠更漏子》詞來抒發其貶怨離情的。詞是這樣寫的:“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無獨有偶。也正是夜半三更,一場秋雨,驚破了東坡的夢魂。溫說:“不道離情正苦”,作者說:“驚破夢魂無覓處”。除了“離情”,他眼前一切皆空。京都無處覓,“窮達”成幻影。“夜涼枕覃已知秋,更聽寒蟄促機抒。”名寫秋涼,實寫人涼。進一步從感覺上和聽覺上渲染了他此時此地的淒涼心境。秋夜本來含有涼意,睡在竹床上更覺冰涼,感到大自然的寒秋到來了,人世間的寒秋到來了。然而,此時作者又產生了泰然心態,聽到了一種特別親切和諧的聲音:“更聽寒蛋促機杼。”東坡前往惠州,身不由己,處境蒼涼。在此窘況下,他首先想到的竟然是人民的生產和生活,竟然如寒蟄那樣催促著農婦早起織布。這是東坡愛民的可愛的品格。
下片,為路途上的美好回憶。在上半夜人睡時,“夢中歷歷來時路”。走這條遙遠而漫長的路,要歷經河北、河南、江蘇,然後進人江西。一路風塵,歷歷在目,記憶猶新。到達虔州,還在清江畔的歌舞亭里接受好友的宴飲享受。宴會雖小,可雄風不減當年。“江亭醉歌舞”,“尊前”又遇知己人。“別來”不尋常,人人必有“心與緒”。三句不離行,仍是和友人話兄弟情、未竟業。最後一語,與上片最後一語照應,如出一轍,實為作者出世思想的進一步升華。時至暮年,作者仍壯心不已,誠為可貴。
全詞,點化運用前人詞句,巧妙傳達了思弟之離情苦。寓情於景,於物有情;如夜涼知秋,如寒蛩促機;朴中見真,實中見情。然而,仍不免有“驚魂未定”,“豈謂天幸,得存此生”的餘悸潛於詞中。

名家評價

內蒙古大學教授高建新:蘇軾“梧桐葉上三更雨,驚破夢魂無覓處”,化用溫詞又深化了溫詞的悲情。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年間(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後追諡文忠。學識淵博,喜好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