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帶葉莖枝。
性味
味苦、甘,性微溫。
歸經
入肝、腎經。
功效
補肝腎,祛風濕,安胎。
主治
腰膝酸痛,風濕痹痛,胎漏下血,胎動不安。
相關配伍
1、治風濕痹痛,木蘭寄生15-30g,樟木寄生30g,海銅寄生15g。水煎去渣,取藥液煲豬骨吃。每日1劑,7d為1療程。(《藥用寄生》)
2、治類風濕性關節炎,木蘭寄生、杉木寄生、擦樹寄生各30g,骨碎補60g,透骨草30g,黃猄骨(或羊脛骨)60g(炮)。米酒1200ml,浸泡l5d後,早、午、晚各服1次,每次15ml。(《藥用寄生》)
3、治坐骨神經痛,木蘭寄生15-30g,老桑枝30g,骨碎補12-15g,威靈仙12g,牛膝15g,續斷12g,豨薟草12g。水煎服。每日1劑,7d為1療程。(《藥用寄生》)
4、治手腳麻木,木蘭寄生適量。水煎濃,洗患處,每日2-3次。(《藥用寄生》)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或浸酒。
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炮製
採集加工:全年均可採收,紮成束,晾乾或鮮用。
形態特徵
木蘭寄生,別名奧桑寄生《海南植物志》。灌木,高1-1.3m。嫩枝密被黃褐色星狀毛,小枝灰褐色,無毛,具散生皮孔。葉對生或近對生,革質;葉柄長5-12mm;葉片卵狀長圓形或倒卵形,常稍偏斜,長4-12cm,寬2.5-6cm,先端圓鈍,基部楔形,常稍下延,兩面無毛;側脈4-5對。傘形花序,1-3個腋生或生於小枝已落葉腋部,具花3-6朵,總花梗長3-5mm,花序和花均被黃褐色星狀毛,稍後毛漸稀疏;花梗長約3mm;苞片卵形,長約1mm;花紅色或橙色;花托長卵球形,長1.5-2.5mm;副萼環狀;花冠花蕾時管狀,長2.7-3cm,稍彎,下半部膨脹,頂部橢圓狀,裂片4枚,披針形,長約9mm,反折;雄蕊4;花柱線狀,柱頭頭狀。漿果橢圓形,兩端鈍圓,果皮具小瘤體,被疏毛,成熟時長約7mm,直徑3-4mm,淺黃色或淡紅黃色,無毛。花期10月至翌年3月,果期6-7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40-1300m的山地闊葉林中,寄生於樂東木蘭、金葉含笑、楓香、檵木、油桐、樟樹、香葉樹、栗、錐栗、梧桐等植物上。分布於華南、西南及江西、福建、台灣、湖南等地。
相關論述
《中國中藥資源志要》:“全株:祛風除濕,補肝強筋,安胎下乳。莖葉:用於痔瘡,全身酸痛,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