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犀舞

木犀舞,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蒼梧縣傳統舞蹈,廣西壯族自治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木犀舞
  • 主題詞:傳統舞蹈,蒼梧縣,木犀舞藝術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舞蹈
  • 認證時間:2016年
  • 認證批次:第六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蒼梧縣
  • 所屬國家:中國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

簡介

“木犀舞”是蒼梧縣沙頭鎮沙頭村(舊街)的一種民間藝術。表現的是古代嶺南先民從漁獵生活過渡到農耕社會的初期,人類與大自然搏鬥,戰勝和馴服野獸的情節。

歷史淵源

古時候,嶺南的先民從漫長的漁獵生活中慢慢學會栽植耕種,逐步有了成畦成壟的植物和莊稼。可是,大自然中,有許多野獸經常出沒殘踏作物或與人類爭搶勞動果實。
相傳,有一龐大的獨角野獸常常從森林竄出田野踐踏莊稼。人們見到這種高大兇猛的怪物,無不感到害怕,多數人不敢到田間耕種,各處農家都得不到安寧,生產受到嚴重影響。有一位武藝高強的青年後生決心要為民除害,便到野獸經常出沒的地方觀察,尋求降服它的辦法。
一次,青年後生正在山邊田莊詳細觀察辨認野獸的足跡,恰遇野獸從山中竄出來,在猝不及防之時,野獸向他撲了過來,青年即與野獸展開猛烈的搏鬥,野獸性凶力猛,青年巧妙地不與其力斗,而用智與它周旋,待野獸筋疲力盡時,巧用武力將其制服,並用繩索將它捆綁起來拉回家中慢慢馴教。
兇猛怪獸被青年後生馴服,三村六寨的農人得以安寧耕種,人們無不歡天喜地。為了犒勞該後生,眾人特地聯歡設宴慶祝,並召集三村六垌的男女老少開篝火晚會。在篝火中,青年後生神采奕奕地帶著被馴服的野獸上場,聲言此獸鼻端長角,形似犀牛,它來自大森林,可稱木犀,言畢即指揮木犀表演各種動作,晚會盡情歡樂。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降獸英雄,每年秋收後,召開慶豐收晚會,便仿製木犀道具,進行降獸表演,增進歡樂氣氛。

基本內容

木犀舞由三人合演,兩人演木犀,另一人手持棍捧扮演降獸英雄。道具為木製木犀頭,身段以黃洋麻編織,構成皮與毛的外觀印象。出場前配以三聲響鼓,表示木犀從睡夢中醒來,接著,一陣輕盈慢拍的鼓點,木犀踩著鼓點,眨眼、呵欠、度步、搔癢,一副拂去夢幻展開生活的樣子。轉了一兩圈之後,鼓點緊慢結合,表現木犀出現肚餓感,要出山覓食了。轉來舞去,跳到舞台中央事先準備的木台上,四處尋覓。突然,三聲重鼓,驚遇獵人。接著一輪緊鼓撲向獵人,獵人揮起武器與之搏鬥,這時,便是緊鑼密鼓,將劇情推向高潮。獵人跳上竄下,多次避開木犀的兇猛沖撲,經過數輪的周旋,木犀慢慢筋疲力倦了,獵人趁機掄起武器將它打暈,最後,騎到它的背上,表示已經將木犀降服。整場表演配以大鑼大鼓、八音嗩吶等樂器,使場面氣氛熱烈、跳蕩,表演極為生動、活潑、逼真,深受觀眾歡迎與喜愛,使該節目數百年延綿流傳至今,並在桂東、粵西地區名聲遠播。木犀舞要求表演者具備較好的武術功夫,無論是演降獸英雄還是演木犀,都必須有武術基礎,否則,就不可能演得活潑、逼真、生動。沙頭舊街木犀表演隊在傳承這一節目的過程中作出了積極的努力,有些角色還是父子翁孫代代相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