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牘,出土於敦煌懸泉置遺址,甘肅簡牘博物館藏文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木牘
- 館藏地點:甘肅簡牘博物館
木牘,出土於敦煌懸泉置遺址,甘肅簡牘博物館藏文物。
木牘,漢語詞語,拼音是mù dú,解釋是古代用以寫字的木簡。解釋古代用以寫字的木簡。1出處東漢·王充在《論衡》中記載:“竹生於山,木長於林,截竹為簡,破以為牒,加筆墨之跡,乃成文字”,“斷木為槧,柝之為板,力加刮削,乃成...
木牘 木牘,出土於敦煌懸泉置遺址,甘肅簡牘博物館藏文物。文物歷史 出土於敦煌懸泉置遺址。文物收藏 甘肅簡牘博物館藏。
青川木牘於1980年出土四川青川縣郝家坪第50號戰國墓。木牘為墨書秦隸,筆法流暢,率意而不呆板,結體錯落有致,並有篆籀遺韻,有些字形已體現篆隸之間的轉化軌跡。木牘正面記載了公元前309年(秦武王二年),王命左丞相甘茂更修《田律》等事,背面為與該法律有關的記事。木牘簡介 基本資料 【名稱】青川木牘...
簡牘是對我國古代遺存下來的寫有文字的竹簡與木牘的概稱。用竹片寫的書稱“簡策”,用木版(也作“板”)寫的叫“版牘”。超過100字的長文,就寫在簡策上,不到100字的短文,便寫在木版上。寫在木版上的文字大多數是有關官方文書、戶籍、告示、信札、遣冊及圖畫。由於文字內容有異,其稱謂有別,如軍事...
龍崗木牘 龍崗木牘是秦(221 BC—207 BC)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長36.5、寬3.2cm 正反二面皆墨書秦隸,計38字。內容糾正誤判的法律文書。出土環境 1975年雲夢龍崗6號墓出土
“乾支木牘”是2023年,在白馬航電樞紐工程文物保護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屬“全國首次”的重大發現。考古歷史 2023年3月起,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啟動白馬航電樞紐工程文物保護工作,對項目範圍內的17處地下文物實施考古發掘,其中關口西漢一號墓收穫最為重要,目前已出土漆器、木器、竹器、陶器、銅器等珍貴文物600餘件。
名稱:“從器志”木牘 尺寸:長38厘米,寬5.7厘米,中部厚0.7厘米,兩端厚0.2厘米 時代:西漢 來源:1976年出土於廣西貴縣(今貴港市)羅泊灣1號墓 收藏: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 文物介紹 杉木製,長方形,正背兩面都有字,側面書寫一“及”字及一豎劃,表示正背面的銜接。正面在書寫之前用刀削橫劃出大致...
佉盧文木牘,19世紀80年代以來陸續出土於新疆崑崙山北麓、天山南麓至羅布泊沿岸古代遺址的寫有佉盧文的木牘。佉盧文是由腓尼基文的東方支系阿拉米字母發展演變而成的一種文字。起源於古代犍陀羅,後流行於中亞的廣大地區,其流行年代約在公元前3世紀中葉至公元4、5世紀。東漢以後佉盧文出現於中國塔里木盆地四周的...
西漢神龜占木牘長23厘米、寬9厘米,於1993年連雲港市東海縣溫泉鎮尹灣漢墓6號墓出土。現藏於連雲港市博物館。為國家一級文物。該件木牘正面分為兩部分內容:上、中段的內容為《神龜占》。上段是說明文字,中段繪有神龜圖像。《神龜占》主要是利用神龜來占卜財物丟失的方向和時間以及盜賊的姓名。下段為《六甲占...
馬鞍山吳墓木牘 馬鞍山吳墓木牘,1984年出土於安徽馬鞍山雨山鄉安民村東吳朱然墓。共17枚。14枚為名刺,長24.8厘米,寬3.4厘米;3枚為名謁,其中一枚長23.8厘米、寬9.5厘米。
郝家坪秦墓木牘,1979—1980年出土於四川青川郝家坪M50戰國秦墓。共2塊,其中一塊長46厘米,寬3.5厘米,厚0.5厘米,文字殘損不清,無法辨識;另一塊長46厘米,寬2.5厘米,厚0.4厘米,兩面書寫,文字清晰。其正面內容為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頒布的《更修為田律》,背面記載秦武王四年十二月不除道日...
羅泊灣漢墓簡牘,1976年出土於廣西貴縣(今貴港)羅泊灣村西漢初期南越國1號墓。總計木牘5枚、木簡9枚、封泥匣5件。木牘均為杉木質,其中3枚存有墨書文字,字型為略帶篆意的隸書。一枚木牘題為“從器志”,長38厘米,寬5.7厘米,中部厚0.7厘米,兩端厚0.2厘米,正反兩面書寫,正面用刀削橫向刻劃出大致...
東漢木牘雙封 東漢木牘雙封是一件東漢文物,現藏於南京博物院。 東漢木牘雙封長11.9厘米, 闊3.5厘米, 厚(後)1.5厘米,(前)0.6厘米。
尹灣漢墓簡牘是指出土於江蘇省連雲港市東海縣溫泉鎮尹灣村西南約2000米的高嶺六個漢墓中的六號漢墓的23枚木牘和133枚竹簡。其中出土竹簡有《神烏傅》、《元延二年日記》、《刑德行時》、《行道吉凶》,出土木牘有《集簿》、《東海郡吏員簿》、《東海郡下轄長吏名籍》、《東海郡下轄長吏不在署未到官者名籍》...
三國孫吳君教文書木牘 此展品為三國簡牘。長24.2厘米,寬4.8厘米,厚0.5厘米,1996年長沙五一廣場走馬樓J22井窖出土。 這類文書稱作“教”,是官府或長上的告諭。文書中記錄的三位官吏“期會掾烝某”、“錄事掾谷某”、“主簿某某”,簽名處均有留白,說明文書並未生效。現收藏於長沙簡牘博物館。
三國孫吳州中倉出運米文書木牘 三國孫吳州中倉出運米文書木牘,三國文物。此展品為三國簡牘。長24.5厘米,寬7.4厘米,厚0.5厘米,1996年長沙五一廣場走馬樓J22井窖出土。分三欄書寫。是一件州中倉吏領受各類租、稅、限米等統計數據的上報文書。現收藏於長沙簡牘博物館。
西漢東海郡《集簿》木牘,連雲港市博物館館藏文物。文物背景 秦漢時代,地方政府向朝廷匯報一年來當地社會經濟與財政收支基本情況的制度稱作上計制度,所呈送的上計文書稱為“計簿”,也稱為“集簿”。文物特徵 《集簿》內容包括四部分:地方行政機構的設定和吏員的配備;戶口數、性別及年齡結構,流民安置;提封、侯...
武威醫藥木牘 武威醫藥木牘寫於東漢早期。此木牘是醫家記錄醫藥驗證,字多粗率,屬章草,書體凝練寬疏,運筆隨心所欲自在暢達,呈現天真爛熳的情趣。
胡場漢墓簡牘 胡場漢墓簡牘,1980年出土於江蘇邗江胡場5號西漢墓。總計木牘13枚、木楬6枚、封檢7枚。木牘長約23厘米,寬3.5~3.7厘米,有6枚尚存字跡,內容有神靈名、記事日記、廣陵宮司空告土主文書及隨葬器物志等。木楬上端均為圓頭塗黑,下署食品名稱。封檢下端署各種糧食、布帛名稱。
輔助軍通常分散駐紮在最遠端的要塞里。受到運輸距離和邊境當地產出水平的限制,能得到的供應也十分有限。這一點在不列顛的文多蘭達要塞中就可以清晰的看到。 與居延同樣幸運,這座要塞保存了1300餘件記錄羅馬軍隊日常文書的木牘,上面的內容清晰可辨,為我們窺探公元1世紀末到2世紀初的羅馬輔助軍的生活提供了寶貴資料...
青川秦牘,戰國時期,於四川省青川縣出土,木牘。規定:田每寬一步,長八則 (二百四十步)為一“畛”,每畝田有二“畛”(猶今之“畦”),有一條陌道。每一百畝田為一頃,有一條阡道,道寬三步。一塊大田之外有“封”、“埒”,皆為疆界標誌。“封”是高四尺的土台;“埒”是高一尺、基寬二尺的土...
胥浦漢墓簡牘,1984年出土於江蘇儀征胥浦M101西漢墓。總計竹簡17枚、木牘2枚。其中16枚竹簡可編為一冊,簡長22.3厘米左右,寬1.2~1.9厘米,內容為墓主臨終前所立遺囑;另一枚竹簡長36.1厘米,寬0.9厘米,內容為記賜錢事。其中一枚木牘長23.3厘米,寬7.5厘米,兩面書字,內容為記錢物賬;另一枚木牘...
三國孫吳都事史唐玉文書木牘 此展品為三國簡牘為三國簡牘。長24.5厘米,寬9厘米,厚0.6厘米,1996年長沙五一廣場走馬樓J22井窖出土。現存文6行。是一件官府對私自買賣人口者的收債估錢進行核實的上報文書。現收藏於長沙簡牘博物館。
北京大學藏秦簡牘是一個文物,竹質墨跡,書寫字型為秦隸。竹的品種為剛竹。秦簡包含竹簡763枚(其中301枚為雙面書寫)、木簡21枚、木牘6枚、竹牘4枚、不規則木觚一枚,有字木骰1枚。簡牘的內容涉及古代政治、地理、社會經濟、數學、醫學、文學、曆法、方術、民間信仰等諸多領域,內涵之豐富在出土秦簡中不多見,...
《長沙簡牘博物館藏長沙走馬樓吳簡書法選粹下:木牘》是2019年西泠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長沙走馬樓東吳簡牘是我國近年來的重要考古發現,具有重要的文物文獻價值和藝術價值。走馬樓吳簡的書法藝術,上承東漢,下啟兩晉,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代表了東吳時期墨跡書法存世的水平。本書精選長沙簡牘博物館所藏東吳...
《長沙簡牘博物館藏長沙走馬樓吳簡書法選粹·木牘》是2019年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長沙簡牘博物館。內容簡介 長沙走馬樓東吳簡牘是我國近年來的重要考古發現,具有重要的文物文獻價值和藝術價值。走馬樓吳簡的書法藝術,上承東漢,下啟兩晉,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代表了東吳時期墨跡書法存世的水平。本書精選...
竹簡,指古代用來寫字的竹片,也指寫了字的竹片。先秦至魏晉時代的書寫材料。是削製成的狹長竹片(也有木片,稱木簡)。牘比簡寬厚,竹製稱竹牘,木製稱木牘。均用毛筆墨書。冊的長度,如寫詔書律令的長三尺(約67.5cm),抄寫經書的長二尺四寸(約56cm),民間寫書信的長一尺(約23cm),因此人們又稱...
簡牘指古代遺留的竹簡、木牘。這是古人記載、傳遞文字信息的工具。簡牘在紙張發明之前廣泛套用,紙張普及之後就迅速銷聲匿跡了。遺留到今天的簡牘,最早為戰國楚簡,最晚為晉木簡,距今都很久遠。竹、木材質易腐蝕,保存到今天已屬不易,出土後如不加以科學的保護,瞬間就會腐化。所以簡牘未必只在20世紀出土,但古代即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