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版年畫(張秋木版年畫)

木版年畫(張秋木版年畫)

木版年畫(張秋木版年畫),山東省陽穀縣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張秋木版年畫自元代由山西晉南傳入山東陽穀縣張秋鎮,至今約有六百年的歷史。製作技法是套色木版印刷,共分繪稿、刻版、印刷、手繪四個工序。題材新穎,形式多樣,品種達到三百個以上。

2008年6月7日,木版年畫(張秋木版年畫)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為Ⅶ-6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木版年畫(張秋木版年畫)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 申報地區:山東省陽穀縣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遺產編號:Ⅶ-65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製作工序,題材作品,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張秋木板年畫,自元代由山西晉南地區傳入山東陽穀縣張秋鎮,至今已有600年的歷史。因當時運河經濟的繁榮昌盛,張秋鎮又是當時京杭大運河的交通重鎮,據清康熙《張秋鎮志》記載:“張秋在河上五方輻輳,商賈雲集”,故稱“南有蘇杭,北有臨張(臨清、張秋)”,是一個繁華重鎮,很多晉商來聊城一代經商,尤其駐張秋的晉商不在少數,木板年畫就是由此傳入。據《壽張縣誌》記載以及文史專家考證,明清時期,它和蘇州桃花塢、濰坊楊家埠、天津楊柳青合稱為全國四大木版年畫基地。
清末民初,張秋鎮比較大的畫店有源茂和、魯興聚、劉振升三家。每家印紙用量達1500餘令,作品銷往山西、河南、河北、東北三省等地。後來劉振升的畫店遷往聊城,促成東昌木版年畫的發展。1918年,源茂和畫店山西業主李殿源將畫店轉賣給張秋人閆均振。抗戰時期,閆均振配合冀魯豫文聯文藝工作者,創製了一批新內容木版年畫,宣傳黨的方針政策,鼓勵了軍民抗戰熱情。

文化特徵

張秋年畫構圖豐滿、勻稱古樸,人物刻畫誇張樸實,造型眼睛窄長,眼皮紋路清晰,鼻樑鼻翼瘦窄,線條簡潔流暢有力。色彩有亮青、大紅、二紅、大綠、絳綠、丹紅、黃、藍八色。張秋木版年畫根據消費者水平,分普通木版年畫、裝裱年畫、木框年畫、布藝年畫、木雕年畫、宣紙年畫、掛曆年畫等系列。

製作工序

張秋年畫的製作技法是套色木版印刷,共分繪稿、刻版、印刷、手繪四個工序。只印不畫,全部用木版套印,一般不超過五遍,顏色有紅、黃、灰、青、黑五種基本色,整個畫面五彩繽紛,裝飾性強。人物面部不著色,使其形象更加突出醒目。張秋木版年畫歷來刻印分家,本身沒有自己的畫工、刻工,刻工要從百里之外的堂邑僱傭,或將畫樣送往堂邑刻制。

題材作品

張秋木版年畫題材新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題材品種的數量就達三百多個。
一、魁頭:又名判頭,分大判、二判兩種,上畫魁星,貼大門上端門頭。
二、鬥神:分大裁、二裁、三裁三種(二裁、三裁因取秦瓊、尉遲敬德持鞭而又稱。二鞭”,“三鞭”)。各種題材的俗稱是:“佛錘或朔錘”(神荼、鬱壘),“魚鱗甲”(秦瓊、尉遲敬德),“大朔刀”(王君可),“大下山、大黑虎”(趙公明與燃燈道人),“對金爪”(馬超、馬岱), “長坂坡”(趙雲救阿斗), “泗水關”(火燒楊滾),“虎皮座”(楊延景、楊延昭), “天官”, “加官進花”(寇準), “魁星點狀元”,“三星”,“五子”等。
三、單座:即單扇鬥神。有“抱鞭”(秦瓊、尉遲敬德), “搶令”等。
四、娃娃畫:即房門畫,有花籃娃娃、釣魚娃娃、采藕娃娃、打貓娃娃、劉海戲金蟾、獨占鰲頭等。
五、崮面畫:主要取材於列國演義、三國演義、戲曲故事等。
六、畫對子:還要外加一橫批。有全家福畫對子、八仙畫對子、五彩花畫對子等。
七、月餅簽:是包在月餅上的標籤,上畫嫦娥與玉兔。
八、轎車圍子:嫁娶時貼於大車兩側的,有麒麟送子、喜字圖案等。
九、紙紮畫:用於喪事紙紮,有八仙人物等。
十、神榪:有鳳輦(泰山奶奶,上泰山進香用)、觀音、灶榪、天地神、河神榪(龍王)、山神、土地爺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張秋木版年畫,具有一定的藝術欣賞價值,是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張秋木版年畫展示了魯西人民剛勁、樸實、豪邁、大方的人文特徵,並促進了山東西部年畫產地的發展。它與山東中部楊家埠年畫相呼應,共同促成了山東民間年畫的繁榮,在中國木版年畫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傳承人物
喬振霞,山東省陽穀人,張秋木版年畫第十二代傳人。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陽穀縣文化館獲得木版年畫(張秋木版年畫)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木版年畫(張秋木版年畫)項目保護單位陽穀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0年7月8日,張秋木板畫參加上海世博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