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據考證,夾江年畫起源於明代初期,明代中期,夾江已有專門製作年畫的作坊。
清代,年畫製作已形成行業。後來,隨著夾江紙業的發展,年畫製作逐漸繁榮。
民國時期,夾江縣城及近郊已有大小作坊20多家,夾江縣城內(北街、西街)有專門經營年畫的店鋪,其中以“董大興榮”為代表。從事年畫生產的藝人農忙時經營農業生產,農閒時購買紙張、研製顏料、雕刻畫版等。秋收之後便開始生產年畫這一家家必備的“年貨”,一直要忙到臘月底。夾江年畫除滿足四川本地民間需求外,還遠銷雲南、貴州等省及東南亞各國,年銷量在200萬至400萬之間。
20世紀60年代,夾江年畫遭受重創,畫版被劈壞做燒柴,作坊歇業,工人改行,明清早期的許多作品因此而毀壞失傳。
改革開放以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改變了人們的傳統生活習俗和審美觀念,年畫嚴重滯銷,市場萎縮。
20世紀80年代,夾江縣對年畫開展了搶救和保護工作,許多年畫老藝人、畫家重操舊業,示範表演,開拓市場,夾江年畫得以新生。
文化特徵
構圖特徵
夾江年畫常常運用散點式平面構圖,既可以突破時空限制,表現大場景,也可以突出主題形象,強化神的中心地位,加強神的威嚴感。夾江年畫既強調對稱式構圖的完整勻稱,在對稱中不失風趣變化,又強調中心式構圖的靈活多變,以主要人物為中心,將次要人物及景物向上下左右四周推移排列,形式生動靈活,主體人物突出。
夾江年畫在空間布局上追求滿與空的對立統一,講究留白,以達到大小比對、曲直相生、上下銜接、龍蛇飛舞、靜中有動的效果。“滿”是夾江年畫構成的規矩,利用“空”在“滿”中求變化,達到畫面既飽滿又輕鬆自在,滿而不擠、空而不虛的效果。藝人按照所需形式進行大膽取捨和變形處理,將與主題無關的背景捨棄得乾淨淨。採用空的構圖手法,去掉背景,突出人物,簡明扼要,畫面靚麗,畫裡的“滿”和畫外的“空”、畫面的密與畫外的疏達到對立統一,在構圖中表現了較強的形式美感。
人物造型
夾江年畫中不管是英雄豪傑還是平民百姓,其造型一般都較為豐滿挺拔,健壯美麗,且具有吉祥喜慶氣氛,適合節慶使用;夾江年畫人物造型比例特殊,光是頭部就占了人物身長的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夾江年畫刻意突出人物面部,而面部又注意突出眼睛,刻畫出人物的神情;夾江年畫人物造型誇張、表情生動,面相帶有有四川人的特徵,整體人物造型柔美清奇,帶有濃郁的川味。
色彩線條
色彩特徵
夾江年畫色彩艷麗、對比強烈,年畫的色料直接從礦物或植物中提煉,分黃、丹、紫、綠、蘭、黑六種。其中,黃色用槐樹花炒熱磨碎成粉,加礬水熬煎而成;紅色用雲南紅木劈碎上鍋煮熬,出色後加灰攪拌,濾出雜質後再加礬即成深紅色。各具特點的顏色巧妙地配合在畫面中,冷暖對比鮮明。同時,不褪色也是夾江年畫色彩的一大特色。
夾江年畫的用色多採用複色,如槐黃、紫紅、橘紅、品綠、佛青等色,而很少運用單純的紅、黃、藍原色,並且講究色系的搭配。在色彩搭配時主要運用暖色配色,如藤黃、橘紅與紫紅搭配,而綠色和藍色等冷色只是輔助顏色。有時會運用黑、白調和其間以統一,巧妙地把色彩的明暗對比和冷暖對比結合在一起,產生一種“色彩的空間混合”效果。
線條特徵
夾江年畫的線條嚴整簡潔,年畫藝人以刀代筆刻出的線條爽快利落、粗獷清晰。每幅作品都有較強的整體氣勢和古樸的裝飾效果;夾江年畫的線條質樸,表現人物或道具主要用黑色線條,鬍鬚頭髮、兵器斧鉞等均用較闊的黑面,面部、服飾及圖案則用簡潔生動的線條,其它位便根據其結構、質地和主次,分割成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色塊。
製作工序
製作材料
夾江年畫用紙考究,原料、質地、規格、厚薄、色澤、韌性等都要根據年畫印製的需要來決定。夾江年畫用紙大都由作坊直接同槽戶(造紙戶)聯絡,按期按樣供貨,常用的品種有高陽紙、粉間紙、粉對方、川連紙、貢川紙、對方紙等。有時年畫作坊還得根據自己的需要對紙進行精加工,以適合印製的需要。
製作步驟
夾江年畫的製作採用傳統技法木版印製,手工操作。特點是一色一版、套色印刷,多者九色十色,少者三色五色不等,其製作過程主要分為製版和印刷兩個步驟。
製版:選用上等梨木和白楊木,入水泡製十天半月,待浸透晾乾後,由繪工或畫師墨繪圖案,按一色一板套繪,色版一般用白楊木,線版用梨木,畫好以後塗以油,待稍乾即由刻工刻制。一幅年畫大約需要六七塊木版,因此,一般作坊里都有上百塊的木版。
印刷:印刷需細緻耐心,印色要勻,套色要準,一般由女性完成,有的專門僱請印工印刷。先用線版黑色印出墨線、黑髮、眉眼、衣紋等,再套印淡色版,如黃丹、土黃、赭石,最後印深色版,如紫色、藍色、綠色等。
題材作品
夾江年畫內容豐富,有以民間生活習俗的風情畫,如《男十忙》《女十忙》《耕讀傳家》《鬧元宵》等;有以傳統故事為主的戲曲圖,如《三國演義》《紅樓夢》《穆桂英掛帥》《張良吹簫》等;也有平安祥和歡樂的主題,如《人丁興旺》《五穀豐收》《財源湧進》《吉祥如意》等;還有描繪自然風光、名勝古蹟的風景畫,如《峨眉風光》《西湖十景》等。另外,神話傳說和民俗鬥神也是夾江年畫的主要內容,神話傳說一類的有《一團和氣》《八仙過海》《耗子結親》《獅子會》《秦叔寶》《尉遲恭》《鐘馗》《哪吒》《二十八宿》《十二宮神》《灶神》《土地》等;民俗鬥神一類的作品有大門兩旁的武鬥神、影壁牆上的福字燈、房間中堂的金童子、窗戶兩旁的月光畫、牛棚禽圈上的避瘟神、糧倉上社稷神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夾江年畫製作工藝精湛,特點鮮明,色彩艷麗,久不褪色,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可以為西南地區民俗和民間工藝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參考。
夾江年畫是民間進行倫理教育和文化藝術傳播的重要工具,它所涉及的神話傳說、生產建築、自然風光、小說戲曲、遊戲節慶和社會生活等內容具有道德倫理規範、文化藝術傳播的功能。
傳承狀況
夾江年畫傳承過程中面臨的問題主要有:年畫資料、畫版損失嚴重,明清早期的年畫已失傳;年畫滯銷,失去市場;老藝人相繼去世,後繼乏人;技藝人員青黃不接,很多畫家改行。
保護措施
2010年,夾江民間藝人張榮強、吳澤全在政府的扶持下成立了夾江年畫研究所。他們全面恢復了夾江木版年畫製作工藝,發掘、收集了年畫雕版百餘套,復刻了《陳姑趕潘》《元亨利貞》等在夾江早已消失的古版年畫。
2016年,夾江民間藝人楊繼容成立了穀雨文化公司,主要開發夾江年畫的文創產品,並進行市場推廣。
夾江縣文化部門也通過開展“夾江年畫進校園”“年畫進萬家”“夾江年畫普及培訓”等活動,宣傳夾江年畫、培養夾江年畫傳承人。同時,積極組織非遺傳承人參加大型非遺展等活動,以提高夾江年畫的知名度。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夾江縣文化館獲得“木版年畫(夾江年畫)”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木版年畫(夾江年畫)項目保護單位夾江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17年2月,夾江年畫在中國民俗文化表演和工作坊系列活動中展出。
2018年春節,夾江年畫研究所在樂山大佛景區、2018嘉州大廟會、夾江廣場舉辦了夾江年畫非遺展示展銷。
2019年10月,夾江年畫在成都博物館舉辦的“巧手奪天工——傳統工藝的現代新生”展覽中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