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尕拉鎮

木尕拉鎮

木尕拉鎮屬農業為主的人口大鎮,因受土地人均占有很少的條件限制,經濟成長緩慢,氣候環境惡劣,教育、衛生條件相對較差,屬上級重點幫扶的艱苦邊遠貧困鄉鎮。木尕拉鎮位於新疆于田縣綠洲平原中部,克里雅河西岸,木尕拉于田縣中心鎮,距和田市177公里。東與奧依託格拉克鄉相連,西與加依鄉接壤,北靠英巴格鄉,南連科克亞鄉,總面積54.47平方公里。農區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物產豐富,城區面積約5平方公里。315國道自東西方向橫穿鎮區,主幹大街呈十字形。1995年10月17日,在城區西部塑起毛主席接見庫爾班.吐魯木塑像一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木尕拉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新疆于田縣
  • 下轄地區:轄17個村委會
  • 電話區號:0903
  • 地理位置:新疆于田縣綠洲平原中部
  • 面積:54.47平方公里
  • 氣候條件:溫暖乾燥
  • 車牌代碼:新R
氣候,歷史沿革,農業發展,建設成就,

氣候

境內平均海拔1420米,四季分明,氣候 溫暖乾燥,年平均降雨量45.8毫米,年均蒸發量2479.8毫米。年平均氣溫11.6℃,1月最低氣溫-24.3℃,7月最高氣溫41.2℃。全年無霜期210天。一般風力3級,最大風力10級。

歷史沿革

木尕拉,維吾爾語意為田鼠。明代稱克列牙,清代稱克里雅。和闐六城之一。《西域圖志》作克勒底雅,並有這樣的文字記載:“在齊爾拉東二百里,西距額里齊城四百三十里,有城垣居,六城之一”。據《回疆志》載,克里雅城周約二百里九分余,東西南北各有一門。西漢為扜彌國地,隸西域都護府。兩漢後屬於闐。《唐書·西域傳》曰:“于闐東三百里有建德力河,河之東有扜彌居建德力城,亦曰拘彌城即寧彌故城。”寧彌、拘彌、汗彌即《漢書.西域傳》之扜彌:“扜彌國,王治扜彌城”。
木乃拉鎮地圖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于闐置四品阿奇木伯克,隸和闐辦事大臣。光緒八年(1882年)置於闐縣,縣治初設在喀拉喀什(今墨玉縣)。克里雅為驛站,稱凱揚驛。光緒十年(1884年)縣治遷至克里雅城,即今木尕拉鎮老城區,隸和闐直隸州。自設縣治以來,木尕拉鎮成為該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人口居住最集中的區域。據《新疆圖志》記載:“于闐縣府,三千九百八十七戶,四千九百八十一丁口”。謝彬在《新疆遊記》曾有這樣的記載:“于闐無城,俗稱回城、漢城者僅界河渠水,實無城也。附治居民,漢城382家,回城1031家,漢人共39家。商務回城較盛。縣城英籍商民男43,女24。俄籍商民,男202,女201”。1920年隸屬於和闐道。國民黨統治時期,1943年境內置三鎮,即:和平鎮(內含9保97甲)、興榮鎮(內含8保84甲)、中興鎮(內含8保85甲)。1947年境內改置和平、興榮2鎮。1952年縣人民政府遷至新城;1954年境內設二區,下分五個鄉黨支部;1952年析置為城關區;1954年復為一區;1957年撤銷第一區改稱于闐鎮;1959年1月,實行人民公社時,稱團結公社;1960年4月團結人民公社合併入新聲公社,建新聲公社;1970年在於田縣城西由上級拔款興建鎮政府辦公室;1978年改名喀群公社。1984年置木尕拉鎮。2002年鎮內轄17個村委會,77個村民小組。

農業發展

全鎮以農業生產為主,主要種植小麥、玉米、水稻、棉花等。境內有防護林帶,波斯塘村有一處天然的蘆葦湖,鎮政府組織人員清挖兩個人工蘆葦湖,還在古再村清挖一個人工養魚池,並放入魚苗,發展水產養殖。

建設成就

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條件在不斷改善。1987年在縣城周圍的部分農戶拉上了自來水;1994年初開始向各村鋪設自來水管道;1997年經過多方努力全鎮16個村拉上了調頻廣播;2002年全鎮各村基本上用上了乾淨衛生的自來水。近來城鎮不斷擴大,城內建設整齊,樓房櫛比鱗次,街道寬廣筆直,昔日的破舊房屋已不存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