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戲(三江公仔戲),海南省海口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海南省海口市三江鎮的公仔戲歷史悠久,獨具特色。公仔戲元代就已出現於海南,在三江鎮流傳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三江公仔戲的表演場地十分簡單,用木板或桌子搭成一丈左右的舞台,以布幔圍遮,前掛幕布,表演者一邊在幕後演唱,一邊操縱偶像表演。公仔(偶像)包括生、旦、淨、末、醜及各種動物的形象,頭部用木雕成,栩栩如生。三江公仔戲的唱腔吸收兄弟劇種和海南當地的民歌曲調,以板腔為主,兼有少量曲牌,演唱時以八音樂器伴奏,具有濃郁的地方風味。其表演程式靈活多樣,演出劇目既有歷史戲、古裝戲,也有現代戲。
2008年6月7日,木偶戲(三江公仔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Ⅳ-9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木偶戲(三江公仔戲)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申報地區:海南省海口市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編號:Ⅳ-92
-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表演形式,表演道具,表演樂器,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海南木偶戲以海南方言、民歌、民間樂曲演化成唱腔,演繹歷史故事和本地民間故事,使它成為有海南特色的藝術品種,海南民間另命其名為“公仔戲”。海南三江公仔戲是海南省具有地方特色的漢族戲曲表演藝術品種之一,在海南流傳四、五百年而不衰。據《海南島志》記載:“戲劇之在海南,在元代出現手托木頭班之演出。”
文化特徵
表演形式
海南三江公仔戲演出內容多種多樣,全用海南方言演唱,有自己的獨特唱腔,有自編自演的本土藝人隊伍,伴奏音樂全部運用本土的八音樂器樂曲。除外地傳入的雜劇、傳奇劇目外,也有由本地藝人根據傳說和本地故事改編而成的劇目,多於生日、結婚、考上大學等喜慶活動。戲班根據不同的喜慶活動演出不同的劇。加上“公仔戲”演出費用較低,所以尤為鄉下人民所歡迎。鄉下有什麼慶典,都樂於請“公仔戲”班來熱鬧一番。看“公仔戲”,實際上是“聽古”。幾張長凳,鋪上木板就成了舞台。在舞台上,用木條“斗”成一座小屋樣的台架。掛上布景,一個小戲台也就搭成了,一個戲班,也只幾個人。那些藝人是全才,一人駛幾個公仔,熟識民俗熟俚語,唱詞口白生動又通俗,連珠妙語,委實令人捧腹,奇趣橫生。
表演道具
海南三江公仔戲的公仔就是木偶的頭部,都是用木頭雕刻而成的。早些時候,公仔頭部都比較小,大約30厘米左右,上半身用藤條竹篾編織成肩膀,雙手也是用木刻而成的,穿上寬大的戲袍遮掩住下半身,用靴、鞋代腳,木偶身上插的木棍或藤條放在靴、鞋後面,直插入頭部藏於體內,以便操縱者掌握。到了後來公仔頭部和身體內還設有機關,根據劇情的需要靈活運用,讓眼睛能隨之轉動,嘴巴能夠閉合,舌頭能夠伸縮自如。“公仔戲”,有各種角色,生旦淨末醜,大約20多種。
表演樂器
海南八音樂是海南器樂曲主要品種。它是因採用八大類樂器演奏而得名。海南人俗稱的八音,既包括樂器,包括樂曲,也包括樂隊。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三江公仔戲通俗淺易,生動有趣,寓教於樂,為廣大觀眾所喜聞樂見。它裝備輕便,利於上山下鄉演出,可以較大地豐富民眾的文化生活,在精神文明建設中具有特殊的作用。
傳承狀況
由於新潮文化的衝擊,年青觀眾的流失,尚存的公仔戲團已經青黃不接,屬瀕危傳統劇種。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海口市美蘭區文化館獲得“木偶戲(三江公仔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木偶戲(三江公仔戲)項目保護單位海口市美蘭區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8年10月31日,2018年美蘭區文化館第六期公仔戲培訓班非遺成果匯報演出在龍泉鄉園舉行,活動上表演了三江公仔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