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麥卡村

期麥卡村隸屬於寶山鎮寶山村行政村,屬於半山區。距離村委會1.3 公里,距離鎮政府0.5公里。國土面積0.99平方公里,海拔2030米,年平均氣溫13.4 ℃,年降水量980毫米,適宜種植玉米、馬鈴薯等農作物。有耕地642畝,其中人均耕地1.15畝;有林地300畝。

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有農戶153戶,有鄉村人口620人,其中農業人口573人,勞動力375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37人。2007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15.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15元。該村農民收入主要以二、三產業和工資性收入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期麥卡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寶山鎮
  • 面積:0.99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620人
  • 戶口:153戶
  • 人均耕地:1.15畝
  • 海拔:2030米
村情概況,基礎設施,自然資源,人口衛生,農村經濟,特色產業,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發展重點,

村情概況

距離村委會1.3 公里,距離鎮政府0.5公里。國土面積0.99平方公里,海拔2030米,年平均氣溫13.4 ℃,年降水量980毫米,適宜種植玉米、馬鈴薯等農作物。有耕地642畝,其中人均耕地1.15畝;有林地300畝。
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有農戶153戶,有鄉村人口620人,其中農業人口573人,勞動力375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37人。2007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15.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15元。該村農民收入主要以二、三產業和工資性收入為主。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7年底,已實現通路、通電、通電視、通電話。全村有11戶通自來水,有137戶飲用井水,有148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
有148戶通電,有66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88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44.59%和59.46%);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4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5戶(分別占總數的83.11%和16.89%)。
該村到鄉鎮道路已通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1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1公里。
全村共擁有汽車7輛,農用運輸車5輛,拖拉機4輛,機車1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8戶。
該村到2007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5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52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66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642畝(其中:田26畝,地616畝),人均耕地1.14畝,主要種植玉米、馬鈴薯等作物;擁有林地3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2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2畝,主要種植梨、蘋果、核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10畝,其他面積539.5畝。有煤、石等資源。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53戶,共有鄉村人口620人,其中男性330人,女性290人。其中農業人口573人,勞動力375人。
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族、彝族混居地),其中彝族84人。
到2007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7人,占人口總數的4.35%;參加農村合作醫療541人,參合率 93.95%;享受低保23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鎮衛生院,距離鎮衛生院2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

農村經濟

該村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15.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40萬元,占總收入的18.55%;畜牧業收入42萬元,占總收入的19.48%(其中,年內出欄肉豬752頭,肉羊28頭,雞160隻);第二、三產業收入77.1萬元,占總收入的35.76%;工資性收入51.2萬元,占總收入的23.75%。農民人均純收入2615元,農民收入以二、三產業和工資性收入等為主。
全村外出務工收入45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5人(占勞動力的9.33%),在省內務工26人,到省外務工3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本縣。
2010年主要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5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14.8%。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黃豆腐加工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煤資源開採與利用產業。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冒古路完小,中學生就讀到鎮二中。
該村距離國小校1公里,距離中學1.2公里。
當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11人,其中小學生74,中學生37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37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642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8400元,有固定資產5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黑板報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支部1個,黨員總數9人,黨員中男黨員9 人。該村有團員12人。

發展重點

該村有農戶153戶,農業人口573人,人均耕地1.15畝,該村是彝、漢雜居村,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加之生活習性的差異,使其經濟基礎較差,發展緩慢,生活水平參差不齊,該自然村除有11戶裝有自來水外,其餘137戶都是飲用地下水,但都屬含硫的水,水質不達標,要解決該村人畜飲水困難,需投入資金23萬元,農戶集資籌勞折資3萬元,尚缺資金20萬元;為改善生產生活條件需硬化進村道路4公里,寬3米,需投入資金88萬元,硬化村間道路10公里,寬3米,需要資金130萬元,生產道路(鋪石面砂)6公里,寬4米,需資金45.6萬元;建村內生活排水溝渠(三面光)3千米,需資金22.5萬元,四項共需資金286.1萬元,民眾集資籌勞折資24萬元,尚缺資金262.1萬元。
該村有32個兒童因家庭貧困交不了書費,有79人交不起合作醫療費,有5戶尚未進行電網改造。
該村種植玉米600畝,其中推廣單交種350畝,種植馬鈴薯460畝,養殖生豬600頭,豆腐加工戶10戶有證石廠一個,第二、三產業5戶,轉移勞動力123人,到“十一五”期末,力爭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7年的2615元增加到3399.5元。
到“十二五”期末,力爭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0年的3135元增加到3399.5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