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華僑華文教育

朝鮮華僑華文教育,1948 年 9 月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華僑教育得到迅速發展。至 1949 年初,華僑國小達 50 所,學生 3000 多人,教師 150 多人。平壤和新義州還各辦一所華僑初級中學。均由朝鮮華僑聯合會總會統一領導,基層華聯會具體管理。1949 年 4 月,經中國東北人民政府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商定,由朝鮮政府接管華校,校名統一改為“中國人人民學校”和“中國人中學校”。學校經費、教師工資和教師任命,均由朝鮮普通教育省負責。但沿用中國學制和課程,繼續採用中國東北人民政府編印的課本,每周增開 2 節朝鮮語課。

1953 年韓戰結束後,戰前各地的中國人人民學校都得到恢復。朝鮮政府還撥款重建一批中國小,中國政府也分批派出教師。1959-1961 年,共有國小 53 所,國中 3 所,高中 1 所,中國小教師 500 多人,學生 5000 多人。各華校的辦學方針,與中國國內一致。教育學生熱愛祖國,熱愛朝鮮,具有愛國主義思想和國際主義思想,既為祖國,也為朝鮮培養社會主義人才。1963 年 8 月,根據朝鮮普通教育省第 17 號令規定,在朝鮮的中國人人民學校,學生數少的均併入朝鮮學校,設中國人班;學生數較多,規模較大的學校,雖保留學校名稱,但教科書均用朝鮮普通教育省編印的朝文課本,用朝鮮語教學。每周 5 節(現增至 10 節)中國語文課可用漢語講課。1986 年,華校減至 17 所:平壤、新義州、清津、江界 4 所中學及元山等 13 所國小,學生總數約 1000 人,華僑教師 30 多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