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舞名。或稱“朝鮮國俳”。宮廷宴樂之一。其樂器用笛、管、俳鼓各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朝鮮樂舞
- 性質:宮廷宴樂之一
樂舞名。或稱“朝鮮國俳”。宮廷宴樂之一。其樂器用笛、管、俳鼓各一。
樂舞名。或稱“朝鮮國俳”。宮廷宴樂之一。其樂器用笛、管、俳鼓各一。俳鼓如龍鼓,而較之稍小,懸於頸而擊之。演奏時,笛、管、鼓各一人,頭戴鏤金頂氈帽,身著藍色雲緞袍,棕色雲緞背心, 腰系藍綢帶。俳長一人, 頭戴面具,青色緞帽...
朝鮮族民間舞蹈濃郁的民族風韻,是和豐富的樂舞節奏、伴奏樂器及演奏技法分不開的。例主奏樂器的杖鼓(俗稱長鼓),它能激勵舞者抒發內心的世界。杖鼓歷史久遠,即唐代盛行的“兩杖鼓”,朝鮮族保存了這種古樂器,並繼承其技藝,融入本民族樂舞文化,發展成表演很強的,名為“杖鼓舞”的舞蹈形式。各種不同的節奏類型...
朝鮮古典舞蹈 Korean classical dance 歷史起源 4—7世紀,朝鮮半島處於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鼎立時期。各國文化藝術得到空前發展。新羅國最後統一了高句麗、百濟,它一方面保持著自己本民族的傳統,另一方面通過高句麗、百濟國間接接受著中國的樂舞文化的影響。百濟是受佛教影響較深的國家。佛教假面舞是盛行朝鮮半島...
朝鮮族長鼓舞歷史悠久,在敦煌北魏(386-534)壁畫中,已有類似長鼓的擊鼓舞樂圖。朝鮮族長鼓起源於印度細腰鼓,又名“杖鼓”。公元4世紀時,細腰鼓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中原,而後又東傳朝鮮。作為古代細腰鼓的變體,隋唐時期,中原稱長鼓為“都曇鼓”、“毛員鼓”和“腰鼓”,實際已用於宮廷九、十部樂的天竺、...
朝鮮族農樂舞,遼寧省鐵嶺市傳統舞蹈,非物質文化遺產。農樂舞是朝鮮族傳統舞蹈之一,在朝鮮族民間廣泛流傳。遼寧省北部的鐵嶺市是多民族聚居區,朝鮮族人口達到23434人。在鐵嶺及周邊出土的墓葬中發現的5世紀前後的壁畫中,形象描繪了朝鮮族先民歡快舞蹈的場景。 鐵嶺朝鮮族農樂舞源於祭祀性活動,在發展過程中逐漸...
中國民俗舞蹈——朝鮮族“農樂舞”儀式虛擬仿真實驗是武漢體育學院建設的虛擬仿真實驗課程。課程性質 課程背景 朝鮮族“農樂舞”儀式是中國唯一一項進入聯合國世界級非遺保護名錄的舞蹈類項目,是舞蹈學專業必修課《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各民族民俗舞蹈儀式中,朝鮮族“農樂舞”儀式具有形式完整...
朝鮮族傳統吹打樂。朝鮮族人民在節日、歡慶農業豐收,以及民眾娛樂時,為農樂舞伴奏或單獨演奏。吹打樂。朝鮮族人民在節日、歡慶農業豐收,以及民眾娛樂時,為農樂舞伴奏或單獨演奏。農樂舞源於古代朝鮮族先民的祭祀和狩獵活動,曾是用於每年年中舉行農業祭天儀式的大型舞蹈、音樂、雜技等綜合的表演形式,後來逐漸發展...
全書共12章:概述、三國前樂舞、高句麗樂舞、百濟樂舞、新羅樂舞、高麗樂舞、朝鮮樂舞和新舞蹈運動時期、新中國成立前朝鮮族舞蹈、新中國成立後17年朝鮮族舞蹈、“文化大革命”時期朝鮮族舞蹈、新時期以來朝鮮族舞蹈的發展。目錄前有39幅彩圖。該書在收集、整理大量文獻資料基礎上,系統記述了朝鮮族樂舞的歷史嬗變過程...
日本在隋唐時不斷派遣“遣隋使”、“遣唐使”來中國,這些使者歸國時帶回的中國樂舞,其中不少就是龜茲樂。日本的“雅樂”里,有許多是與龜茲有關的樂曲,龜茲樂中的篳篥、五弦琵琶等成為日本傳統樂器。至今日本還保存著唐代製作的五弦琵琶等。龜茲樂舞對朝鮮也有重大的影響,朝鮮半島流傳的“長鼓”就是隨龜茲樂...
朝鮮族民間音樂分民謠、舞曲、四樂、盤嗦里(說唱音樂)、唱劇(戲曲音樂)五大類。分類 民謠(即民間歌曲) 可分為勞動謠、抒情謠、風俗謠、童謠、敘事謠五類。這裡僅舉勞動謠(農事歌)為例。古朝鮮與韓人傳承下來的家樂舞令旗所書寫的家者天下之大本表明,朝鮮民族重家並以家耕民族而自豪。因而,以嗦里為...
朝鮮族是由朝鮮半島陸續遷入中國境內的。朝鮮族的民間音樂和朝鮮半島的民間音樂是一脈相承的。朝鮮族音樂,按本民族的傳統分類,可分為民謠、歌樂、舞樂、器樂、“板嗦哩”(說唱音樂)、唱劇等6類。 民謠是朝鮮族古老的民族文化藝術,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看,是從民間歌謠開始的。典雅的音樂(歌樂)是以民謠作為...
《大眾民族健身舞·朝鮮舞》民族舞系列經過精心編排,動作優美流暢,簡單易學,細緻入微的教學示範,特別適合廣大民族舞愛好者學練。歡快的節拍,輕鬆的舞步,跟隨我們的教練,您就能很快跳出一段優美的東北秧歌舞,您的身體會變得更健美、心態會變得更年輕,從而延緩衰老、永葆青春!和熱愛舞蹈的朋友在一起,您的生活...
朝鮮族鶴舞,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鶴舞是發源於朝鮮半島的一種舞蹈,傳入中國已有百年。它最早是大型宮廷歌舞五方處容舞中的一種穿插表演形式。李氏王朝時期,鶴舞在表演上出現了新的變化,兩隻鶴圍繞兩朵蓮花翩翩起舞,形成獨立的“鶴立蓮花台舞”。傳入中國後,經民間藝人重新...
象帽舞是朝鮮族富有代表性的一種舞蹈形式,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汪清縣一帶廣為流傳,深受朝鮮族居民喜愛。舞蹈簡介 每逢節日、慶典等特殊日子,人們就跳起歡快的舞蹈,搖動色彩繽紛的象帽,線條流暢的長長飄帶旋轉如風,在舞者周圍劃出各種光輝耀眼的美妙彩環。象帽舞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是一門綜合性的民間藝術,它...
假面舞、面具舞又稱儺舞,周代儺納入國家禮制。漢唐時宮廷大儺儀式隆重,並傳入越南、朝鮮半島和日本。北宋末期宮廷儺禮採用新制,儺向娛樂化方向發展。元蒙因信仰不同,儺禮受到排斥。明代恢復過宮儺,清代宮廷不再舉行。2006年5月20日,儺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今留存的漢族民間面具...
四裔樂 四裔樂,樂舞名。清朝將周邊各少數民族或藩國稱為四裔,其樂舞即稱為“四裔樂”。包括:東曰瓦爾喀部樂、朝鮮國俳;北曰蒙古樂;西曰回部樂、番子樂、廓爾喀部樂;南曰緬甸國樂、安南樂。
朝鮮是愛好與擅長歌舞的古老民族。據史料記載:古朝鮮“有婉轉悅耳的音樂、歌謠,有輕快多姿的舞蹈”。扶餘有“臘月祭天”的風習,屆時“大會連日,飲食歌舞,名曰‘迎鼓’”,平時也是“行人無晝夜、好歌吟,音聲不絕”,高句麗則有“暮夜輒男女群聚為倡樂”的習俗。朝鮮民族悠久的樂舞傳統中,具有深厚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