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朝鮮半島衝突
- 日期:一九四三年
- 地點:朝鮮半島
- 方式:邊打邊談
真空地帶,勢力範圍,三八線,武力統一,出兵朝鮮,過三八線,邊打邊談,
真空地帶
一九四三年,在德黑蘭會議上,美國總統羅斯福告訴蘇聯元帥史達林,朝鮮“還不具備行使和維持一個獨立政府的能力,而且……他們至少應該經過四十年的監護”。於是羅斯福與英國首相邱吉爾以及中國的蔣介石在共同簽署的一份公報中,對這個國家的前途表示出強權的憐憫:“軫念朝鮮人民所受之奴役待遇,決定在相當的時期,使朝鮮自由獨立。到了一九四五年雅爾達會議時,羅斯福雖身纏重病,但他依然清醒地意識到,隨著日軍的覆滅,長期被日本占領的朝鮮半島將出現政治真空。
勢力範圍
對於美國人來講,他們不認為凹凸不平的朝鮮半島對美國在戰略上有多大的意義,在整個遠東,他們占領日本本土已經足夠了。但是,美國卻無時無刻不在關心蘇聯的勢力劃分到了哪裡。一九四五年蘇聯幾個師越過中國東北邊境,向朝鮮半島急速推進。一九四五年八月九日晚上,美國國務院、陸軍部、海軍部協調委員會在五角大樓召開緊急會議,磋商如何不讓蘇聯在遠東占到便宜以及如何保護美國在遠東的利益。
三八線
有一位叫迪安·里斯克的年輕上校指出,搶在蘇聯軍隊前面進入朝鮮是不可能的。國防部長助理讓迪安和另一位上校參謀到隔壁的第三休息室儘快搞出一個“既能滿足美國的政治意願,又符合軍事現狀的折中方案”,並且“要在三十分鐘之內搞出來”。 於是,他構想按朝鮮的行政區域劃分出一條界線,提供給美蘇首腦們去辯論。1945年8月9日晚迪安拿起一支紅色的鉛筆,乾脆利索地在面前的朝鮮地圖上畫出了一條直線,這條線和四十九年前日俄分割這個國家的那條線完全一致:北緯三十八度線。
武力統一
二戰後美蘇之間的關係日漸緊張,尤其是1947年,冷戰在歐洲爆發之後,兩國在朝鮮半島的問題上很難再合作了。於是美國就將朝鮮問題移交給了聯合國。而聯合國當時是在美國控制之下的。聯合國決議是在朝鮮舉行大選。北韓拒絕參加在韓國舉行的聯合國監督的大選,於是朝鮮半島就在兩個占領區各自成立了政府,雙方都宣稱對朝鮮半島擁有主權,並且都想用武力統一另一半。大選後,蘇聯和美國陸續撤軍。南北之間小的武裝衝突不斷。金日成多次請求史達林和毛澤東允許他武力進攻韓國。起初,兩國都否定了金日成的計畫,因為蘇聯不想與美國的緊張關係升級,而中國正忙於自己的內戰。
史達林為確保蘇聯的遠東利益,調整了政策
1950年1月底,史達林突然改變主意,決定同意金日成對韓國採取軍事行動的計畫,並召他來莫斯科密談。在4月的會談中,史達林最終批准了金日成發動戰爭的計畫,其前提是他根據軍事情報和金日成作戰方案相信:美國不會或來不及對戰爭進行干預。不過,史達林反覆向金日成強調了兩點:第一,這個計畫必須徵求毛澤東的意見,必須得到中共的同意才可以實施,因為毛澤東對東方問題有很深刻的理解;第二,萬一美國進行干預,蘇聯是不會出面幫助朝鮮的,那時只能依靠中國的援助。
出兵朝鮮
史達林腦子裡想的是在必要時由中國軍隊提供援助。當然,何時以及如何提供這種援助,還要看戰局的發展。美國參戰也引起了中國領導人的關注。當年7月2日周恩來召見蘇聯大使羅申,要求向蘇聯政府通報中國領導人對朝鮮形勢的判斷,並指出,為了防止美軍登入,朝鮮人民軍應當加速南進,攻占韓國的港口,並在仁川等地建立起強大的守衛部隊。周恩來強調,如果美國人越過三八線,那么中國軍隊將以志願軍的方式並穿著朝鮮人民軍的制服與美軍作戰。
韓戰美國出兵的戰略意圖
當毛澤東在莫斯科和史達林談判中蘇條約時,美國試圖阻止中蘇形成聯盟,宣布美國不會幹涉中國內部事務,而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部事務。時任美國國務卿艾奇遜還公開發表言論說,台灣不在美國防禦範圍內。在實際上,美國當時是採取了觀望態度,看看中蘇關係會有什麼變化,以便採取合適的對華政策,保護美國在遠東和太平洋的利益。當中蘇簽訂新條約、中蘇同盟形成後,美國採取了遏制戰略,阻止共產主義在亞洲和歐洲的傳播。有一份解密檔案由美國國務院公布。檔案顯示,美國擔心,一旦朝鮮人民軍擊敗韓國軍隊,共產主義就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吞噬島國日本,美國可以坐視韓國完蛋,但絕對不能失去日本。
過三八線
自從三八線劃定以後,南北就一直處於緊張的對立狀態。金日成始終認為只有通過戰爭的手段才能實現統一,而李承晚也主張加強軍備,積極北進。特別是南北雙方分別成立了各自的政權機構和蘇聯占領軍撤出朝鮮半島以後,朝鮮半島的形勢更趨惡化,三八線附近的摩擦和交火事件不斷發生。金日成多次請求史達林和毛澤東允許他武力進攻韓國。1950年1月底,史達林決定同意金日成對韓國採取軍事行動的計畫,並召他來莫斯科密談。在4月的會談中,史達林最終批准了金日成發動戰爭的計畫,1950年6月25日,北韓軍隊依照計畫大舉越過三八線,向韓國發動了進攻。
韓戰爆發的第二天,美國就邁出了捲入戰爭的第一步
韓戰的爆發,對於華盛頓來講的確是出乎意料的。然而,美國的反應卻異常迅速而且激烈。從最初獲得戰爭訊息感到震驚和慌亂,到做出全面介入戰爭的最後決定,前後不過幾天時間。6月26日從朝鮮傳來的訊息令白宮感到沮喪:韓國部隊節節敗退,北韓部隊則步步進逼。杜魯門即下達了出動海軍和空軍支援韓國軍隊以及派第七艦隊駛向台灣海峽的命令。6月27日安理會再次通過決議,責成聯合國向大韓民國提供可能需要的援助,以擊退武裝進攻並恢復這一地區的國際和平與安全。
美軍越過三八線,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
戰爭開始後,北韓方面打得很順利,朝鮮人民軍主力部隊已經推進到朝鮮半島南部,眼看整個朝鮮半島就要被全部攻占,這時,美國卻插手進來。同年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命令美軍直接介入韓戰,並命令第七艦隊駛入台灣海峽。1950年7月7日,美國操縱聯合國安理會,糾集15個國家拼湊成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緊急入朝,支援韓國李承晚政府。朝鮮人民軍統帥部對強敵估計不足,軍事上也有疏忽。1950年9月15日,美軍大部隊在韓國的仁川登入,分割切斷了朝鮮人民軍之間的聯繫。金日成致信致蘇中最高領導人要求蘇聯和中國動用軍事力量,直接支援朝鮮。史達林也給毛澤東寫信,請求中國直接派兵支援朝鮮10月3日,韓國軍隊在東海岸越過三八線向北推進了15公里。美國軍隊也在沃克將軍(時任美國第八集團軍司令)的指揮下,越過了三八線,向北推進。中國發表政府聲明,警告美國不要越過三八線,美國一意孤行,最終迫使毛澤東不能不下決心出兵朝鮮。
邊打邊談
第五次戰役以後,中國方面也感到戰爭難以繼續下去了。1951年5月下旬,在毛澤東的主持下中共中央召開會議,定下了“邊談邊打,爭取談判解決問題”的方針。毛澤東隨後請金日成於6月3日抵達北京進行商議。史達林也來電錶示,“我們認為,現在停戰是件好事”。美國代表在分界線問題上提出了過分要求,並在談判區進行挑釁,中方表現出強硬立場,朝鮮人的情緒才有所好轉。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正當戰俘問題談判有了積極成果時,李承晚卻橫生枝節,製造起矛盾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