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政風波/中國古代歷史風雲

朝政風波/中國古代歷史風雲

《朝政風波》由葉秀松編著,以朝廷為背景,圍繞政治紛爭這一主題,展現了君和臣、臣和臣之間正與邪、公與私、善與惡、美與醜、忠與奸的種種較量。古代國家雖然是君王的天下,先賢聖哲卻並非把國家和君王等量齊觀。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古代的志士仁人亦不盡然把忠於國家和忠於君王混在一起。忠臣忠於國家不等於忠於君王,奸臣禍害國家亦不等於不忠於君王,這裡所說忠和姦是對國家而言的。《朝政風波》選敘的政治風波,既有唇槍舌劍的明爭,也有不動聲色的暗鬥;既有朋黨之間的傾軋,也有個人恩怨的報復;既有你死我活的拼搏,也有無可奈何的退避。讀來令人驚心動魄,掩卷深思。歷史是現實的一面鏡子。書中所引某些人物言論展現的睿智和氣度耐人尋味,所敘某些人物臨事應對的方法和態度令人感嘆。古代官員在儒學思想的薰陶下,把仁、義、禮、信作為其共同崇尚的人生觀、價值觀。在這種思想觀念的支配下,有許多傑出人物為官公正、以國為家、嫉惡如仇,以自己的全部力量與邪惡勢力展開堅決的鬥爭,義無反顧,甚至以身殉職。他們為中華民族的歷史譜寫了壯麗的篇章。人們閱讀這些故事,可以從中找到做人和供職的坐標。

基本介紹

  • 書名:朝政風波/中國古代歷史風雲
  • 出版社:安徽大學出版社
  • 頁數:528頁
  • 開本:16
  • 作者:葉秀松
  •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81110847X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朝政風波》由葉秀松編著,依據歷代正史記載,行文直敘史實,沒有添枝加葉,也沒有夾入作者議論,力圖真實可信。所據史書附後以備查。每部分前面都有小序,作為內容提要。每篇不全面記述人物生平,只聚焦其宦海浮沉的經歷,力求精彩耐讀。篇末附簡評,儘量採用前人的評論,對前人評論需作補充、商榷或未見前人合適評論的,作者就事論事加以點評,供讀者參考。為方便讀者,在行文中用括弧註明古紀年相當於公曆某年、古地名位於今某地、古官名系何職務;對所涉及的歷史人物、事件採用腳註,以貫通文意。全書文字力求簡潔易懂、準確生動。

圖書目錄

一、觸犯君王 禍水泱泱
國佐除奸埋禍
文種才高招禍
商鞅公正執法
韓信居功惹禍
彭越未去拜帝
鄧通富極餓死
周亞夫獄中絕食
沈懷文受友牽連
阮佃夫圖謀廢帝
謝超宗出言不遜
元諧罵隋文帝
李君羨小名犯諱
楊邠要帝勿言
趙德昭被議為帝
完顏亨炫耀武藝
張逵批評明世宗
季開生以傳聞進諫
塞楞額剃髮犯禁
二、忠正被難 光明磊落
里革更改君令
欒布祭哭亡主
樊噲晚年受誣
晁錯力主削封
蓋寬饒剛直高節
王嘉怒擲藥杯
楊震正大光明
虞詡自系投案
張綱獨埋車輪
荀或收到食品空盒
高頰受讒被殺
褚遂良等人反對冊立武后
王義方棄孝盡忠
張礪臨事必盡言
唐介犯顏直諫
趙鼎丹心未泯
周新鋤奸受陷
蔣欽直諫至死
周順昌疾惡如仇
王鼎“尸諫”抗戰
三、身處逆境 抗爭守節
魏絳執法請罰
陳翠犯顏說太后
范痤以智獲釋
貫高不諉罪過
龔勝不事王莽
田疇傳遞臣節
周處志不生還
堯君素以身殉隋
段秀實寧死不叛
陳禾不附奸臣
劉好禮智脫險境
卓敬不避死難
郝浴流放不輟學
葉映榴到任遇亂
四、是非恩怨 遺恨悠悠
甫假自嘆不得好報
伍子胥歷盡滄桑
子西引狼入室
嚴遂買兇行刺
中山王飯食結恩怨
呂不韋入秦為相
蒙恬望天問罪
張良難平亡國恨
主父偃肆意泄憤
張湯嚴酷樹敵
張方的冤家和朋友
慕容翰逃而復歸
慕容垂被迫離國
侯安都向帝邀功
虞慶則紅顏禍水
李渾貪縱食言
劉文靜心態失衡
楊炎私怨必報
李嚴自請監軍
耶律余靚落魄異邦
盧世榮抑富濟貧招怨
脫脫負恩結怨
景清為先帝復仇
岑猛受岳父坑騙
多爾袞地下蒙冤
馬新貽門外遇刺
五、黨同伐異 勢不兩立
趙氏孤兒在屠刀下倖存
王章說帝換輔臣
東漢中後期外戚與宦官之爭
董卓篡政及其引發的紛爭
王恭失察內奸
劉裕剪除異己
王叔文結黨被遷
李訓、鄭注謀誅宦官
唐後期朋黨角逐
王安石變法之爭
宋神宗身後的黨派之爭
六、勾心鬥角 宦海浮沉
里克憤然自殺
費無忌兩面三刀
黥布禍起蕭牆
司馬懿韜光養晦
南齊“六貴"分崩離析
北齊權臣明爭暗鬥
來填難察暗算
范延光迷信術士
寇準仕途坎坷
肖裕猜疑過度
夏言四起四落
七、專權狂妄 難以善終
子駟弒君專權
灌夫酗酒逞狂
竇憲得勢猖狂
梁冀專權跋扈
諸葛恪一意孤行
石崇競奢鬥富
高肇恃貴弄權
爾朱榮意欲稱帝
賀若弼迷醉功名
李林甫口蜜腹劍
安重誨專權欺君
阿合馬弄權暴斂
藍玉恃功驕縱
王振挾帝親征
魏忠賢亂政始末
鰲拜專權結黨
八、瀆職違法 罪有應得
叔鮮、叔度助武庚叛亂
伊戾坑害太子座
莊賈貪杯遲到
阿大夫行賄朝廷巡官
上官桀謀篡帝位
王敦制亂不得人心
張赦提縱妻受賄
穆泰反對遷都
肖勃苟安嶺南
盧祖尚不服派遣
來俊臣草菅人命
北宋“六賊”罪責難逃
阿魯補貪占公物
吳曦叛國求封
李善長知情不報
劉瑾索賄斂財
江彬誘帝獵艷
王亶望聚斂私分
和坤弄權舞弊
廣興赴地方查案貪贓
王伸漢罪上加罪
柏葰未保晚節
後記

文摘

文種才高招禍
文種原為楚國宛縣(治所位於今河南省南陽市)縣令(行政長官),與當地名士范蠡是好朋友。後來,文種和范蠡一起投奔越國,受到越王勾踐的信任,二人同時被任命為大夫(朝廷中等級別的官員)。
越王勾踐三年(前494年)春天,越王率領軍隊攻打吳國,受到吳國軍隊反擊。吳王夫差率軍在夫椒(位於今浙江省紹興市北夫山)將越軍打得大敗。越王率其殘部五千餘人退入會稽山(位於今浙江省紹興市境內)後被吳軍包圍,情況非常危急,他只好選派文種去吳軍軍營求和。
文種拜見吳王夫差時十分卑恭,跪著向前挪動,連連叩頭說:“敝國國君派我來請求大王寬恕。勾踐甘願做大王的臣僕,他的妻子甘願做大王的侍妾。”吳王見文種態度虔誠,準備答應講和,受到大夫伍子胥的勸阻而轉變了態度。
文種返回後報告吳王拒絕講和,越王感到絕望,準備殺死妻子,率軍同吳王決一死戰。勾踐無限傷感地對文種說:“難道我就要在此地終結一生嗎?”文種安慰他說:“大王不要悲觀,要看得遠一些。當年,商湯被拘捕在夏台,周文王被囚禁在羑里,晉公子重耳逃亡到翟國,齊小白逃奔莒國,也都曾經危困一時。後來,他們有的稱王,有的稱霸。由此看來,大王何愁不會由禍難轉變為幸福呢?”
文種勸說越王不可同吳軍硬拼,向他獻計說:“吳國太宰(宰相)伯豁為人貪婪,可以私下送給他金錢美女,讓他幫我們講話,說服吳王同我們講和,我請求去吳國遊說伯豁。”越王認為文種的主意很好,便派他帶著金錢美女秘密潛入吳國。伯豁接受文種所獻的金錢美女後,果然帶文種去勸說吳王,稱“接受越王稱臣對吳國有利”。
於是,吳王夫差接受伯嚭的意見,不顧伍子胥的勸諫,下令寬赦越王,撤軍回國。
越王解除圍困後,臥薪嘗膽,安撫民眾,暗中積聚力量,圖謀滅吳復仇。他派大夫范蠡去吳國作人質,通過范蠡隨時了解吳國的情況;他委任文種等人管理政事,使國家達到大治。經過二十多年的充分準備,越王勾踐在其即位第二十四年(前473年)十一月,率領軍隊滅亡吳國。
越王滅吳後隨即率軍北伐,兵臨齊國和晉國,稱霸中原。范蠡隨軍北伐,因功受任將軍,文種留在朝廷治政。
范蠡功成名就之後,感到“大名之下,難以久居”。他清醒地認識到,越國的政治形勢變了,君臣之間的關係勢必也要相應地發生變化。當初,君王成天考慮的是防禦吳軍入侵,需要謀臣為他策劃。如今,外患不存在了,君王主要精力將用於統治所擁有的天下,最關注的是他手中的王權。功臣的存在會使他產生疑忌,他的心思自然會由外患轉為內憂。當年冬天,范蠡在率軍南返途中,寫信給先期返回都城的越王,向他告辭,退隱而去。
不久,范蠡從齊國給文種寫來一封信,信中說:“飛鳥既然捕盡,良弓就該收藏;狡兔已經打死,走狗當受烹殺。我觀察越王的脖子長得很長,嘴長得像鳥嘴一樣,這種人只能和他共患難,不能和他同安樂,您為何還不離他而去呢?”
文種看了范蠡的來信後憂心忡忡,稱病不再上朝。這時,有人在越王面前進讒言,誣告文種將要謀反。
本來,越王滅亡吳國以後,就開始猜忌文種的才智。越王不再需要文種為他運籌帷幄,反而擔心他高超的才能將會成為他的後患。於是,越王以誣告文種謀反的讒言為口實,派人給文種送去一把劍,對他說:“你有七種計謀打敗吳國,我只用了其中三種就將吳國滅亡。還有四種你自己留下。送給你這把劍,是要你去地下拜見先王,顯示你那多餘的四種計策。”
文種接到越王勾踐令其自殺的指令後,悲憤不已,後悔莫及,由衷佩服范蠡的高明。望著越王所賜的利劍,文種仰天長嘆,舉劍自殺。
《史記》卷四十一越王勾踐世家
P5-7

後記

從讀國小高年級開始,我便對文學和歷史產生濃厚的興趣,以至參加工作後,所購買、閱讀的大多是文史類書籍。1995年,在業餘寫完長篇小說《桃花流水》(2008年4月,華夏出版社出版)之後,我轉讀中國歷史古籍,將視線專注於古代官員在官場的沉浮,並有選擇地分類記下其中較為典型的人物事件。這樣邊看邊寫,歷時8年,形成一個記述古代官場故事的框架草稿。從工作崗位退下來後,我集中近5年時間,聘請電腦打字員,先後3次對稿子進行系統梳理,並逐篇修改,於2007年形成“中國古代歷史風雲”系列叢書書稿。2008年,我將書稿通覽一遍,對部分文字作了修改。2009年,我查閱史書,對書稿逐篇修改校正。2010年,我對書稿再次作了修改。
作者不是歷史專業人員,對歷史科學尚沒有入門,能將此套書奉獻給讀者,首先藉助於前人的勞動成果,其次受到師友同學的熱情鼓勵。如果本套書能使讀者喜歡,能有益於國家的政治文明建設,將是我最大的安慰。賢妻葉善榮對我讀書寫作給予了極大的理解和支持,承擔起全部的家務。在本稿付梓之時,我向她表示衷心的感謝。
我讀史時間不長,許多問題還沒有完全搞清楚,加之認識膚淺,涉獵有限,書中錯誤難免,敬請專家和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葉秀松
2010年6月

序言

歷史,是後人永恆的話題。
人們每當談起我國古代的歷史故事,總是興趣盎然。這不光是由於其情節引人入勝、當事者的際遇命運牽動人心,還在於許多人物事跡至今還閃耀著人類文明的思想光輝,仍然可供今天的我們學習借鑑。
中國古代歷史是一個大舞台,本書展現的僅是一幕幕官場鬥爭的故事。進入中國古代官場的官員,雖然形象各不相同,但總體來說是比較富有智慧和思想的人群。他們在一定職位上的言論作為,他們利用其職權地位乃至豁出生命所進行的形形色色的鬥爭,是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社會上流傳的古代官場鬥爭故事雖不算少,但此類故事許多還淹沒在浩如煙海的史籍中鮮為人知。《二十四史》、《資治通鑑》、《續資治通鑑》和《歷代紀事本末》等史書體系龐大,一般讀者難以通讀。作者有意為普及祖國歷史知識、弘揚中華民族正氣盡一點微薄之力。從這一願望出發,我不揣淺陋,泛舟史海,選取商末至清末部分帝王、朝臣以及州官被貶謫關殺或身歷險境的片斷,歷時15年,編寫出“中國古代歷史風雲”系列叢書。該套書包括《宮廷風暴(上下)》、《朝政風波(上下)》、《文壇風雨(上下)》、《列國交聘(上下)》、《戰場風煙(上下)》,共5種10冊。
《朝政風波》以朝廷為背景,圍繞政治紛爭這一主題,展現了君和臣、臣和臣之間正與邪、公與私、善與惡、美與醜、忠與奸的種種較量。古代國家雖然是君王的天下,先賢聖哲卻並非把國家和君王等量齊觀。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古代的志士仁人亦不盡然把忠於國家和忠於君王混在一起。忠臣忠於國家不等於忠於君王,奸臣禍害國家亦不等於不忠於君王,這裡所說忠和姦是對國家而言的。本書選敘的政治風波,既有唇槍舌劍的明爭,也有不動聲色的暗鬥;既有朋黨之間的傾軋,也有個人恩怨的報復;既有你死我活的拼搏,也有無可奈何的退避。讀來令人驚心動魄,掩卷深思。歷史是現實的一面鏡子。書中所引某些人物言論展現的睿智和氣度耐人尋味,所敘某些人物臨事應對的方法和態度令人感嘆。古代官員在儒學思想的薰陶下,把仁、義、禮、信作為其共同崇尚的人生觀、價值觀。在這種思想觀念的支配下,有許多傑出人物為官公正、以國為家、嫉惡如仇,以自己的全部力量與邪惡勢力展開堅決的鬥爭,義無反顧,甚至以身殉職。他們為中華民族的歷史譜寫了壯麗的篇章。人們閱讀這些故事,可以從中找到做人和供職的坐標。
本書依據歷代正史記載,行文直敘史實,沒有添枝加葉,也沒有夾入作者議論,力圖真實可信。所據史書附後以備查。每部分前面都有小序,作為內容提要。每篇不全面記述人物生平,只聚焦其宦海浮沉的經歷,力求精彩耐讀。篇末附簡評,儘量採用前人的評論,對前人評論需作補充、商榷或未見前人合適評論的,作者就事論事加以點評,供讀者參考。為方便讀者,在行文中用括弧註明古紀年相當於公曆某年、古地名位於今某地、古官名系何職務;對所涉及的歷史人物、事件採用腳註,以貫通文意。全書文字力求簡潔易懂、準確生動。
期望本書能成為讀者的良師益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