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花生

朝天花生

朝天花生又稱朝天扯篼子花生,是廣元市是朝天區重點保護和大力發展的名優特產之一,籽粒分紅白二色,口感潤澤、質地細膩、香味醇厚濃郁,蛋白質、脂肪含量高,維生素E、C及微量元素硒的含量豐富。生食具有健脾和胃、滋養調氣等藥用和保健功效。朝天扯篼子花生種植歷史悠久,深受消費者喜愛,是珍貴的地方花生品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朝天扯篼子花生
  • 別稱:朝天花生
  • 適宜人群:老少鹹宜
產量,品質特點,歷史淵源,

產量

朝天扯篼子花生是廣元市是朝天區重點保護和大力發展的名優特產之一。受當地獨特的地理環境、氣候和土壤等因素的影響,朝天扯篼子花生其植株矮小直立,果形小,籽粒飽滿,純仁率達75%以上,一般環境下生芽率低於20%。籽粒分紅白二色,口感潤澤、質地細膩、香味醇厚濃郁,蛋白質、脂肪含量高,維生素E、C及微量元素硒的含量豐富。生食具有健脾和胃、滋養調氣等藥用和保健功效。朝天扯篼子花生種植歷史悠久,深受消費者喜愛,是珍貴的地方花生品種。

品質特點

朝天區境內多高山,地理環境獨特,受氣候和土壤等因素的影響,從礫岩油沙石土出產的朝天扯篼子花生與其它花生相比,它有三種特色:一是其植株矮小直立,果形小,籽粒飽滿:二是籽粒分紅白二色;紅色口感潤澤、脆香爽口,白色質地細膩、香味醇厚濃郁;三是蛋白質、脂肪含量高,維生素E、C及微量元素硒的含量豐富,生食具有健脾和胃、滋養調氣等藥用和保健功效。

歷史淵源

朝天地處秦隴入蜀的交通要口,素有“秦蜀重鎮”、“川北門戶”之稱。朝天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居住,是秦嶺南麓蜀道起點上的第一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故這一軍事要地常為南北割據勢力所爭占。相傳唐玄宗為避“安史之亂”而奔蜀,各州縣曾在此迎駕,稱“朝見天子”,故名“朝天”,引申為“朝天向上”之意。歷史上曾經發生過許多戰事和傳說。
椐史料記載,朝天種植扯篼子花生起源於明末清初,至今已有近400年歷史。當時重慶、四川境內戰亂頻發,災荒、瘟疫不斷,人口銳減,人口主要集中居住在江河沿岸,中山一帶基本無人居住,人煙稀少,荒山刁零,清康熙年間,朝廷為了江山社稷,使地域經濟均衡發展,頒布了《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詔》,下令從湖南、湖北、廣東等地大舉向四川移民,朝天大部分人口都是此時的移民。由於適宜耕種的土地少,農業科技落後,農民刀耕火種,長期戰事不斷,農業生產凋殘,糧食極度缺乏,大部分移民生活十分艱辛,飢不裹腹,餓殍遍野。傳說一位吳姓移民來到朝天轉斗鄉,從攜帶的食物中選擇了數百粒花生,播種在山地里,數日後長出了幼苗,數月後便收穫了莢果,食之味道鮮美,移民見狀,紛紛前來討要種子,自行種植,朝天花生種植得到延續至今。人們通過多年種植,發現該品種植株緊湊矮小,收穫時可連根拔起,土壤中不剩莢果,方言中植株的基部以下為篼,故名為扯篼子。鄉民們十分喜食,還將其稱為長壽果,視其為吉祥的象徵,不論是民間喜慶宴席招待客人還是逢年過節,家家戶戶必要準備花生,此風自古已然,至今不衰。
1934年,紅四方面軍反圍剿取得萬源保衛戰勝利,迅速將根據地擴大到嘉陵江以西,朝天區全境為紅軍所控制。1935年1月在轉斗鄉和青林鄉交界處建立紅坪縣蘇維埃政府。紅軍入境,糧食短缺,油料稀少。當地人民對紅軍到來十分歡迎,紛紛為紅軍營地送糧,部分民眾把珍貴的朝天扯篼子花生送給紅軍,以示對紅軍的支持擁護。
上世紀60年代,成都市鹽道街、鐵二局住成都辦事處的趙楠、毛培龍、張天貴、等一批青年下鄉來到轉斗鄉,因不適應長期以酸菜、米珍為主食的農村生活,食不開胃,勞無精神。民眾看在眼裡,悄悄把珍藏的“朝天扯篼子花生”給知青做零食,他們高興地說:“從來沒有吃過這種小花生還,味道真香。”每年“朝天扯篼子花生”收穫後,就要買一些屯集起來,在朋友聚會時斟上燒酒,撥著花生,談古論今,互訴衷腸。知青回家探親時也要帶一些“朝天扯篼子花生”回去與家人共享。該品種抗病蟲害能力強,果小味香,生食一把即一日有力而不覺飢餓,具有強身健體、滋養補氣的功效,焙制後的果仁味香而脆、生津爽口。
據記載,民國時期,食物緊缺,人們掙扎在溫飽線邊緣,特別是肉、油資源嚴重短缺,農村靠土榨榨油,朝天區轉斗鄉一帶人們種植的扯篼子花生粒小但出油率卻很高。據《轉斗鄉志》中記載道,轉斗鄉油坊來榨油的村民連續不斷,鮮榨的花生油,顏色清涼、香味撲鼻,尤其是扯篼子小花生香味尤為濃郁,人們當即即可生食,剩下的油枯煎炒仍保留有花生的香味,可以直接食用。
《廣元縣誌》(修訂版)第347頁農業卷中記載:“北路山區珍珠型花生,又名扯篼子,粒小而質細味香,出油率高。新中國成立後,播種面積逐年擴大,1957年增加到1萬畝以上。1959年面積猛增到2.76萬畝。1969年播種面積穩定在0.88萬畝,1984年開始擴大種植面積,1985年達1.59萬畝,畝產增加到91.8公斤。”
《廣元縣誌》(修訂版)第355頁農業卷中記載:“本地品種有大花生、小花生、扯篼子三種。”
《朝天區志》(修訂版)第86頁建制·區劃中記載:“【轉斗鄉】全鄉有耕地8358畝,其中水田1720畝,主產小麥、玉米、水稻、花生、雜糧等。”
《朝天區志》(修訂版)第210頁農業中記載:“花生。原多產於中子河谷地區,20世紀80年代後採用地膜覆蓋廣泛種植,產量猛增。朝天建區後除曾家地區外全區廣泛種植。”
、產地範圍
以朝天區轉斗鄉、中子鎮、宣河鄉、羊木鎮、沙河鎮、魚洞鄉、東溪河鄉、陳家鄉、蒲家鄉為主的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特色
(一)感官特色
花生果:籽粒飽滿,果形小,果殼薄,網紋淺。果皮灰白色,均勻一。
花生仁:多二粒,少一粒,無多粒,籽粒形多見珍珠形,圓潤飽滿,大小均勻,種皮光滑。種皮為褐紅色,顏色均勻有光澤。
口感:口感潤澤、質地細膩。
(二)理化指標
蛋白質≥26%,脂肪≥48 %,水分≤5.85%,黃麴黴毒素B1≤3μg/kg。
、產地環境
(一)與地理環境的關聯性。廣元市朝天區地理坐標為東經105°36′--106°17′、北緯32°31′--33°51′之間,全區耕地24萬畝,林業用地146.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58.3%,土地肥沃、植被良好、水源條件好。朝天扯篼子花生主要集中於朝天區中子鎮、轉斗鄉、宣河鄉一帶,此片地區多為山地、丘陵,花生產地多分布於山坡緩麓地帶,海拔500-800米之間,獨特的地理環境讓朝天扯篼子花生在生長過呈中光照充分、旱能澇、澇能排且遠離工礦區和工業城市污染源,灌溉水源也取自山上的山泉水,生態環境十分優良。
(二)與氣候的關聯性。花生是喜溫作物,氣候溫暖,雨量適中地區種植花生最好。朝天區屬於典型是我溫帶大陸性季風性氣候,一年四季氣候分明,春暖、夏熱、秋涼、冬寒,夏秋季多雨而冬春季多風,年均氣溫14.7℃--16.1℃,年極端高溫 38℃--39℃,年平均降雨量980毫米,中子鎮、轉斗鄉一帶1000-1200毫米之間,降雨多集中在5月--9月,這種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的氣候極適於花生的生長。
朝天扯篼子花生三月下旬到四月中旬播種,適宜發芽的溫度是12℃—15℃,需吸收本身重量50%左右的水分後開始出苗。此時朝天氣候溫潤,春雨滋潤種子發芽。五月種子長出幼苗,幼苗期適宜氣溫為20-27℃,幼苗期較耐旱,土壤含水量為田間持水量的50-60%較適宜。此時朝天區由春季過渡到夏季,氣溫和降雨量上升,滿足了幼苗的生長。六月為開花下針期:此期花生的莖、葉迅速生長,同時大量開花、下針。開花、 下針數目的多少與氣象條件關係很密切,適溫為23-28℃,開花下針期內需要大量水分,以土壤含水量為田間持水量的60-70%為適宜。七月到八月上旬為莢果發育期,此期需土壤濕潤,土壤含水量為田間持水量的60%較適宜。最適溫度為25-33℃,此時莢果發育快, 增重高。較長日照有利於營養生長。此時朝天正迎來夏季的雨熱同期,溫度、水分和光照都完全滿足了花生的生長需求。八月下旬到九月上旬收穫。
(三)與土壤的關聯性。朝天扯篼子花生對土壤的要求不太嚴格,除過於黏重的土壤外,一般質地的土壤都可以。適宜微偏酸性的土壤,pH以6.0至6.5為好。朝天區全區農業土壤21.8萬畝,多為山地。土壤多為山地黃壤和山地暗紫泥土,呈微酸性,ph值為5.5-6.8,全區大部分地區都分布有山地沙壤土。用於種植朝天扯篼子花生的山地沙壤土土層厚度≥15cm,土質疏鬆、肥力較高、礦物營養豐富,富含磷、鉀、鈣、鎂、鐵、銅等微量元素,有機質含量≥1%。這種的沙壤土空氣通透性好,有上沙下壤、上松下實的特點,、利於花生的根系生長和莢果的發育,為朝天扯篼子花生的種植提供良好的土壤環境。
(四)與本地品種的關聯性。根據《廣元縣誌》(民國本)記載:“落花生,亦名番豆,為豆科一年生蔓草,……其粒有大小二種,粒大者稱洋花生,為小粒種現已罕見,殆有絕跡之勢焉,……。”《廣元縣誌》(修訂版)第355頁農業卷中記載:“本地品種有大花生、小花生、扯篼子三種。”朝天扯篼子花生在朝天區種植歷史悠久,是彌足珍貴的地方花生品種,具有粒形飽滿,果形小,口感潤澤、質地細膩、香味醇厚濃郁等特點,蛋白質、脂肪含量高,維生素E、C及微量元素硒的含量豐富。朝天區政府將朝天扯篼子花生列為名優特產之一,出台了相關扶持政策,加大品牌建設力度。截止2014年全區種植面積達到2萬畝,畝產150公斤,年產值四千餘萬元。
、生產技術規程
(一)種子處理:選擇無裂果、無損傷、無霉變、無蟲眼、子粒飽滿、色澤鮮艷一致的莢果。播種前20天,選擇晴朗天氣,將選好的花生莢果帶殼暴曬2-3天后剝殼,然後把剝殼後的子粒進行再選擇,去掉癟粒、病粒、不規則粒、損傷子粒、臍眼變色、種皮顏色不一致的子粒。選擇種皮顏色一致、大小均勻、子粒飽滿、色澤鮮艷的子粒做種。
(二)整地:冬耕深翻冬炕的基礎上,播種前15天將腐熟的農家肥均勻撒在地里,再深耕把農家肥翻入土壤中,播種前1天用旋耕機將土壤整細整平。同時揀去土壤中的大石塊、殘茬,保持土壤平整,土粒細勻,為播種做好準備。
(三)施肥:每畝用腐熟農家肥1500-2000公斤作底肥,花生專用肥50公斤作種肥。底肥在深翻整地時施用,種肥在播種時進行穴施。苗期4-6葉根據苗情長勢,畝用專用肥3-5公斤,尿素8-10公斤追施苗肥,開花期畝用專用肥10公斤追施結莢肥。,
(四) 播種:1、播種時間:春播:氣溫穩定通過10℃開始播種,根據我區扯篼子花生生產區域,3月28日開始播種,4月15日播種結束。夏播:5月中旬至5月底播種結束。
2.播種方式:等行距開窩點播,行距45厘米,窩距15厘米,每窩1粒,播種深度3厘米。播種密度9000-10000穴/畝,。
(五) 田間管理:1、肥水管理。苗期:春季降雨少,春旱較重,播種出苗後,及時查苗補缺,保證苗齊苗壯,待苗長至4-5葉,根據苗情長勢,用清糞水兌準備好的肥料追施苗肥,保證苗期水肥供應充足,促進苗架健壯生長。花期:此時是花生需水需肥量最大的時期,也是敏感期,如果遇天旱要及時澆水追肥,增加下針數和莢果形成數,促進子粒飽滿提高產量。
2.中耕除草。4-5葉時進行第一次中耕除草,此次除草在不損傷植株根系的基礎上,適當深耕,剷除雜草,切斷土壤毛細管,提高土壤保水能力。開花前一周進行第二次中耕除草,結合中耕除草進行壘篼,改善植株基部土壤環境,保持土壤疏鬆,為下針創造條件,提高下針成莢率。達到增產的目的。
3.病蟲害防治。物理防治:對遷飛性、趨色的蚜蟲採用黃板誘捕。地老虎採用人工捕殺,或用糖醋液誘捕。農業防治:對連續種植3年的花生地進行輪作換茬,早期拔除種傳病苗,清除田間和周圍雜草,降低病源傳染基數。一般情況下不施農藥。
(六)採收
1.確定留種地塊。選擇植株株型一致性好,品種植株特徵明顯,雜株病株少的地塊作為留種地塊。早期拔出病株,植株開始轉黃時,注意田間觀察,提前拔出雜株病株,保持品種純度,保證留種地塊植株健康,提高種子質量。
2.收穫。當植株自然轉黃達到50-70%時開始收穫,把扯回連帶花生莢果的植株一起放在避雨處,儘量做到通風透光,避免堆放,晴天要及時進行晾曬,防止霉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