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峽(文學作品)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朝天峽》是清代詩人費密的一首記游的五言律詩。這首詩就是作者由家鄉四川往陝西去的旅途中所作,描繪了峽中的風光和作者當時的心情。首聯寫離鄉背井出發時看到景象,頷聯寫路上看到大江與孤艇,並形成對映,頸聯作者將所看到借景寫自己以及對美好風光讚賞陶醉,尾聯寫作者居無定所的身世。全詩沒有細膩的描寫,也沒有運用典故,但這種貫穿全詩的對映手法,卻把旅途的風光與作者的感情很好地表現了出來。詩中處處使用了對映的手法。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朝天峽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詩
  • 作者費密
  • 作品出處:《燕峰詩鈔》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評價,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朝天峽
一過朝天峽1,巴山斷入秦2
大江流漢水,孤艇接殘春3
暮色愁過客,風光惑榜人4
明年在何處?杯酒慰艱辛。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1、朝天峽:在今四川廣元縣北。
2、巴山:大巴山脈,為四川、漢中兩盆地的界山。斷入秦:指巴山分隔秦、蜀。秦,指今陝西省。斷:此作“高聳”解。
3、“大江”二句:就詩意看,作者當循嘉陵江乘舟北上,過朝天峽後將轉入漢水,時已暮春。孤艇:孤舟。艇,小舟。接殘春:謂舟行於暮春景物之中。
4、過客:使行旅之人生愁。惑榜人:使船夫著迷。榜,船槳。

白話譯文

過了北嘉陵江和陝西的交接處,四川的巴山漸漸消失在陝西地界。
嘉陵江涓涓不息流入陝西漢地,孤獨的行船融入傍晚的殘陽中。
傍晚的暮色促使行人產生憂愁,兩岸無限的風景使船夫著迷。
明年的這個時候,我會在哪裡呢?小酌幾杯聊表慰藉。

創作背景

順治九年(1662),歸附南明桂王的原張獻忠部將劉文秀自川南進軍,在成都地區與吳三桂的清軍作戰,費密避亂離開家鄉,開始了數十年的異鄉飄泊。他日後所寫的《北征》詩,有“壬辰(1652)十一月,始發自成都。除夕至綿州,累月至同山”之旬,此後又繼續北上進入陝西。本詩即為出川入秦的途中所作,據可推知作於順治十年(1653)春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一過朝天峽,巴山斷入秦”,作品一上來就抓住了朝天峽地理形勢的這一特徵。“巴山”與“秦”對舉,前者是家鄉四川的山,後者卻是異鄉陌生的土地。一個“斷”字,是實景,又是象徵。它意味著詩人自此失去了故鄉的維繫,“離鄉背井”的隱意,在這一句中深沉地表現出來。用一“斷”字,意在突出朝天峽的雄峻與地理位置之重要。
頷聯中的“大江”指嘉陵江,“漢水”卻並非是水名。這裡的“漢”是修飾語,特指陝西的漢中地區,“漢水”意謂從漢中流來的水。此去不僅“巴山”到了盡頭,連嘉陵江也換成了秦地的水,這是離人獨特的感受。“孤艇”與“大江”形成了鮮明的對映,而更妙在續以“接殘春”三字。它不僅帶出了旅程的節序以及詩人在此節序中的灰頹心情,而且將空間的迷茫感轉接到時間的領域中,顯示了漫漫前程和未來命運的渺茫無依。詩的下半接“孤艇”,描述了旅程船中的感受。頷聯“大江”句,氣象渾莽,充滿偉力,富有壯美之象。
頸聯從側面著筆。以人的感受寫風光之美。過客因日暮而生愁,怕誤了行程。船行不快,原來。船夫也為兩岸風光所吸引,因而影響了船行速度。船夫常年往來於山水之間,依然被此處風光所惑,可見此處風光之美了。詩人高雅,但此時卻無心欣賞這大好風光,只因生活所迫,忙於趕路,這已屬可悲。而尾聯瞻念前途,更是惆倀。萬般無奈,只好以薄酒一杯。聊慰漂泊之苦了。潦倒落魄,於此可見。著名詩人王士禛讀了此詩,極為欣賞“大江流漢水,孤艇接殘春”二句,作了高度評價,費密知道了,就和王士禳定交。兩人成為好朋友。一時傳為詩壇佳話。這一聯確是此詩的佳句所在。它不僅出色地描繪了峽中風光,襯託了詩人的情感,而且還有雙關之意。詩人是明遺民,明亡後,以教書為生,四處漂泊,民族意識十分強烈。此聯中“漢水”之“漢”,雙關“漢族”之“漢”,強調奔騰的江水,是漢家的江水。然而,明王朝已經滅亡,滿族統治者已用武力征服了中國,漢家的河山,已成了滿族統治者的天下。對遺民們說來,漢家河山的殘春。具有強烈的悲劇感。二句字裡行間,充滿了詩人對漢族王權的悼惜,對大好河山淪為異族統治的哀傷。而這些,正是當時許多漢族士人的共同心理。即使王士禛這樣出仕清朝的詩人,也有同樣的心理。

名家評價

清徐世昌《晚晴移詩話》:“清剛雋上。”
清王士禛《漁洋詩話》:“大江流漢水,孤艇接殘春。十字堪千古,胡為失此人?”

作者簡介

費密(1625—1701)字此度,號燕峰。新繁(今屬四川新都)人。明末遇亂,曾為道士。後避亂流寓江蘇泰州。與其子錫琮、錫璜均有詩名。有《燕峰詩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