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京門被稱為"惠州天塹”, 歷史上曾因擁有7座堅固城門樓而被兵家譽為東江要塞的惠州古城,由於戰亂等原因於80多年前所有城門樓悉數被毀。2006年7月3日,地處東江南岸、與數百米明代古城牆相接、按照明代惠州北城門原樣恢復重建的朝京門城樓重新屹立在東江邊,展現在市民面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朝京門
- 別名:惠州天塹
- 屹立在:東江邊
- 全長:22.61公里。
城門題字,概況,歷史,朝京門美術館,
城門題字
“朝京門”3個字由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張海題寫。
概況
朝京門是具有擋水百年洪水功能的仿古城牆,將旱閘建設成為仿古城樓,城樓的城門內安裝人字形閘門,平時閘門敞開,作為交通通道,當汛期需防洪擋水時便關閉閘門。該工程總長352米,其中城樓面積1006平方米,設有3孔拱形門洞,門洞寬分別為中孔8.1米,邊孔7.2米,城樓高21.865米,工程總投資約1600萬元。惠州原老城牆為明代古城牆,是惠州遺留下來的重要歷史文物。歷經六百多年的風雨滄桑,作為惠州大堤南堤的一部分,老城牆已不能滿足防禦百年一遇洪水的標準,亟待加固。朝京門城樓和城牆工程是惠州大堤南堤安全加固工程的其中一段,也是該市北門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惠州大堤南堤安全加固工程於1998年經省發展改革委員會批准立項,並於當年開工建設,加固堤圍全長22.61公里。
歷史
宋代詩人唐庚在他的《獵象記》寫於政和三年(1113年)三月,記錄了當時一起大象靠近惠州朝京門一帶,人們與它搏鬥的事件。政和三年(1113年)三月,有一頭大象來到惠州的北門。惠州人如臨大敵,幾百人手拿長矛、弓箭、火把想去圍攻它,在旁邊圍觀喊叫看熱鬧的也有上千人,但都沒有人敢上前去。有一個監稅官叫蒙順國的,是邕州人,自恃身手敏捷,強壯有力,穿著短衣,拿著幾十支箭,走近前去射它。大象的脖子上、背部中滿了箭,象刺蝟毛一樣。但大象卻若無其事,用鼻子捲走。最後有一支箭射中大象的左耳,流血滿面。大象發怒,向著蒙順國衝去。他慌忙丟下弓逃跑,誰知跑了沒幾步,就被大象趕上,大象用鼻子鉤住他的腳,把他拖倒,用腳踩踏他。眾人紛紛逃散,大象才慢慢地離開。不久,差人上前去查看,發現他被大象踩得頭碎骨斷,腸子也流了出來,慘不忍睹,早已經氣絕身亡了。
當時惠州城的周圍,還是野象出沒的地方。因此惠州被朝廷當成“荒蠻之地”,當成流放遭貶官員的地方了。
朝京門,始建於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惠州地方官擴建城池,始增此門,當年為北門。洪武二十年(1389),惠州設衛,再擴規模,改北門為“朝京門”,始傳其名。
朝京門在近現代史上發生的較大歷史事件為,1925年10月東征軍正是通過此門攻克惠州,為此東征陣亡烈士紀念碑就建在它的對面。
1925年10月,東征軍進攻惠州城時,以朝京門為主攻方向,13日部隊發起了總攻擊。守城敵軍約5000人,裝備精良。在陳炯明的反動干將、第六軍軍長楊坤如的指揮督戰下,負隅頑抗,戰鬥非常激烈。攻城部隊首日尚未能攻入城池。
翌日,周恩來親臨指揮,第一縱隊縱隊長何應欽親自督戰,終於在14日下午4時許攻克惠州。1930年3月,黃埔軍官學校在五眼橋北側戰地舊址立東征陣亡烈士紀念碑。
古城牆為六百多年歷史的見證,又經受多次戰火洗禮。近年來,惠州的水利建設,注重與文化大省的格局同步。水利修到哪裡,哪裡就凸現水與人文和諧的特色。惠州市委市政府選定北門故址,重建城樓,工程於2005年8月底動工,2006年6月底順利完成,2006年7月3日上午,惠州朝京門城樓落成典禮。
朝京門美術館
2007年,城樓二樓改建成朝京門美術館。每月舉辦一場高水平的書畫藝術展覽,以便市民登朝京門觀景時可以同時欣賞書畫藝術。朝京門美術館以惠州最高層次的文化產業基地、最豐富的畫源和舉辦最高級別的畫展,成為惠州文化藝術的象徵和對外交流的視窗,朝京門美術館,不僅是書畫藝術家創作、休養、講學交流的理想處所,也是廣大書畫愛好者欣賞佳作、修身養性的好去處,更是眾多書畫收藏愛好者常常光顧之地。
後被惠州市政府收回,擬作會客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