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謨崖摩(學名:Aglaia lawii (Wight) C. J. Saldanha et Ramamorthy)是楝科崖摩屬植物,常綠喬木,高5-20米;幼枝被鱗片,後來脫落。雙數或單數羽狀複葉;小葉3-4對。圓錐花序較葉短,被鱗片;雄花柄纖細,兩性花花柄粗壯。漿果球形,被鱗片,具宿存萼。
分布於印度、不丹、緬甸、泰國、寮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巴布亞紐幾內亞、索羅門群島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海南、廣東、廣西、貴州和雲南等省區。通常生長於疏雜木林中或山谷林中。
木材質硬而重,耐腐,為造船、車輛、家具的優質用材。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喬木或灌木,高2-20米。分枝淺灰色,蒼白到黃色的鱗翅目,有時後脫落。葉互生,長50厘米;葉柄和軸的鱗片或無毛;小葉柄1-15毫米,有時略微膨脹,稀疏到密集的鱗片,有時後脫落;小葉3-9;小葉片橢圓形,長圓形,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5-20(-30)×2-7.5(-11.5)厘米,紙質到革質,兩面無毛或正面鱗片僅在中脈和背面鱗片僅在靜脈或在整個表面上,中脈背面突出和正面凹陷,中脈兩側的第二脈(8-)12-15(-16),背面突出或凹陷,正面扁平,突出或凹陷,基部圓形或傾斜被楔形並且明顯的向下延在一邊和圓形在另一邊,尖端漸漸變鈍。
圓錐花序腋生,通常比葉短,在雄性植株中2-15厘米,但在雌性植物中較短且花較少,密集的鱗翅目或星狀鱗翅目,很少開花或有時只有1朵花。花單性,3-5毫米直徑。花梗2-3毫米,長或稍長於花蕾,鱗片有節。花萼杯狀,1-2毫米,密被鱗片,3-5淺裂,裂片圓形或有時幾乎截形。花瓣3或4,近圓形,卵形,倒卵形,或長圓形,2-6毫米,凹,外面基部附近有時稀疏鱗片,否則無毛,沒有雄蕊管。雄蕊管鼻甲到鐘狀,2-5毫米,兩側表面有斑痕或外面稀疏的鱗片,頂端邊緣全緣或具圓齒/有細鋸齒;花葯(5或)6(-12),線形,長圓形或卵球形,約0.5毫米,插入管的中間正上方,包括或非常輕微外露,兩端銳尖。子房短圓錐形,星狀鱗翅目,2或3室,每室2胚珠;柱頭圓錐形,無毛,3裂。
果序6-10厘米,鱗狀。果實開裂,橢圓形,球狀或梨形,基部逐漸收縮成3-16毫米的柄,直徑1-3厘米,3室,具皺紋,鱗片狀,先端圓形,凹形或銳尖;果皮木質,乾燥時堅硬;花萼宿存,鱗片狀,邊緣3(或4)齒狀。每個果實種子1-3,完全被肉質的紅色假種皮包圍。
生長環境
通常生長於疏雜木林中或山谷林中。在沙質到粘土土壤上,石灰岩附近或石灰岩上生長良好。
分布區位於熱帶雨林區域,氣候炎熱,年平均溫22-25℃,極端最低溫2-5°℃,年降水量受地形影響差異較大,約800-2000毫米。土壤為磚紅壤,pH為5-6。喜濕潤肥沃、深厚的酸性土壤。不耐旱瘠。自然更新良好,幼苗幼樹生長健壯。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印度、不丹、緬甸、泰國、寮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巴布亞紐幾內亞、索羅門群島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海南(東方、昌江、保亭崖縣、陵水、瓊中、樂東、萬寧和屯昌)、廣東、廣西、貴州和雲南(勐臘、勐海和景洪等縣)等省區。
主要價值
材質優良,在中國海南列為一類商品材。木材材質硬重,耐腐抗蟲,材色紅潤鮮艷,為優質家具、造船、車輛、機模等用材,是中國海南的重要商品材之一,可與桃花心木媲美。種子可榨油,供工業用。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1998年 ver 2.3——無危(LC)。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易危(V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