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織女

《望織女》是南朝詩人范雲創作的一首詩。這首詩用代擬的手法,感天上牛郎織女之事,寫人間的愛情與思念之苦。這是一首以神話傳說為題材的詩歌。大約在西漢時代開始,便產生了關於“牛郎織女”的美麗傳說,這個傳說在我國有廣泛的現實土壤,夫妻長期分離而不能相見,一對戀人苦苦思念卻不能朝朝暮暮相處,都可以用牛女之事,來象喻自己在愛情中的悲歡離合。這個傳說引起了詩人的極大興趣,以“七夕”為題的詩不可勝數,他們對牛郎織女的愛情悲劇寄與了深切的同情,此篇即為一例。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望織女
  • 創作年代:南朝
  • 文學體裁:五言詩
  • 作者:范雲
作品原文,詞句注釋,文學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望織女①
盈盈②一水邊,夜夜空自憐。
不辭精衛苦,河流未可填。
寸情百重結,一心萬處懸。
願作雙青鳥,共舒明鏡前。

詞句注釋

①織女:織女星。在神話傳說中,織女與牛郎分居天河兩岸,每年七月七日才 能走過鵲橋相會。
②盈盈:水清淺的樣子。

文學賞析

這是一首以神話傳說為題材的詩歌。大約在西漢時代開始,便產生了關於“牛郎織女”的美麗傳說,這個傳說在我國有廣泛的現實土壤,夫妻長期分離而不能相見,一對戀人苦苦思念卻不能朝朝暮暮相處,都可以用牛女之事,來象喻自己在愛情中的悲歡離合。這個傳說引起了詩人的極大興趣,以“七夕”為題的詩不可勝數,他們對牛郎織女的愛情悲劇寄與了深切的同情,此篇即為一例。
首二句詩化用《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的意境,抒寫織女的孤獨與冷寞。她夜夜獨處銀河的一邊,一界銀河,把她與情人分隔開來,與牛郎只能隔河相望,只能在每年的七夕,“金風玉露一相逢”。(秦觀《鵲橋仙》)碧海青天,夜夜相思,但到頭來還是“夜夜空自憐”。“空自憐”三字,突出了織女的悲苦淒清,也喚起了人們對她的同情。
三、四兩句,為詩中一個轉折,作者把上文所寫情景宕開,忽然想落天外,幻想將阻隔在牛郎織女中間的障礙消除,以精衛填海的勇氣和毅力,不辭千辛萬苦,誓欲填平橫在他們中間的銀河;但銀河終歸是不能填平的,牛女永遠只能隔河相望。想到這裡,作者只能代牛郎織女感到黯然傷神,並以代擬的手法,想像她們痛苦的情狀:寸心之中,鬱結著千絲萬縷的情思,心旌搖盪,一顆心仿佛懸掛在萬處,令人忐忑不安,心煩意亂。
結尾兩句,將愁苦之情宕開,陡然一跌,轉筆描寫她們的美好願望。“願作雙青鳥,共舒明鏡前”兩句,運用了兩個典故。據《漢武故事》說:“七月七日,上於承華殿齋。日正中,忽見有青鳥從西來。……有頃,王母至,乘紫車,玉女夾馭,戴七勝,青氣如雲,有二青鳥如鸞,夾侍王母旁。”因七月七日,為牛郎織女相會之日,青鳥為使者,故用此典以牽合牛女之事,把青鳥作為愛情使者。末句詩用范泰《鸞鳥詩序》的典故:“昔罽賓王結置峻卯之山,獲一鸞鳥,王甚愛之。……三年不鳴。其夫人曰:‘常聞鳥見其類而後鳴,何不照鏡以映之?’鸞睹形悲鳴,哀響沖霄,一奮而絕。”其詩中有“明鏡懸高堂,顧影悲同契”之句,作者用此典是表示願牛郎織女像成雙成對的鸞鳥一樣,在明鏡之前,比翼飛舞,永遠形影不離,其意象與《鸞鳥詩序》並不一致,這正是作者用典的靈活多變之處。
這首詩寫牛女之事,作者不用“鵲橋”的傳說,而用“精衛填海”的神話,把填海改變為填河,這比運用“鵲橋”的傳說,更能表現詩中主人公對愛情的苦苦追求和至死靡它的堅貞,用典的靈活變化,在深化主題上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寸情百重結,一心萬處懸”兩句,以“寸情”、“一心”與“百重”、“萬處”對舉,來表現相思之苦,把感情的複雜多端和寸心的難以承受,描寫得十分形象,有迴腸盪氣之妙。全詩像行雲流水一樣自然圓潤,清新雋永。鐘嶸《詩品》評范雲詩說:“范詩清便宛轉,如流風回雪。”《望織女》一詩,較典型地體現了范詩的這一藝術特色。

作者簡介

范雲(451-503)南朝齊梁間詩人。字彥龍,南鄉舞陰(今河南泌陽縣西北)人。少好學,善屬文,下筆即成。仕宋,為郢州西曹書佐,轉法曹行參軍。齊時,入竟陵王蕭子良幕府,為“西邸八友”之一。遷尚書殿中郎,曾出使北魏。又任零陵內史、散騎侍郎、始興內史、廣州刺史,坐事下獄,獲赦免。後起為國子博士,蕭衍執政,范雲入其幕府,與沈約同心輔佐之。梁立,官吏部尚書,封霄城縣侯,領太子中庶子,遷尚書右僕射。卒贈侍中衛將軍。事跡具《梁書》卷一三及《南史》卷五七本傳。有集三十卷,已佚,《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輯得其詩四十二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