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9年,明朝軍隊在望海堝(今遼寧大連市金州區東北30公里的亮甲店街道金頂山)全殲入侵倭寇的作戰。望海堝地勢高曠,為遼東咽喉要地,明守軍川石壘堡,置煙墩瞭望。六月十四,遼東總兵劉江(本名劉榮,冒父名)得悉望海堝東南王家山島(今長海縣廣鹿島)夜有火光,料倭寇將至,急遣馬、步軍至望海堝待機。次日,倭寇2000餘分乘戰船31艘,登岸後成一字長蛇隊形,徑奔望海堝。劉江急命都指揮錢真、徐剛率兵伏于山1下;百戶江隆率壯士潛燒倭船,斷其歸路;自率步兵迎戰,誘倭寇入伏。倭寇竄至堝下,劉江舉旗鳴炮發令,伏兵驟起,錢真率騎兵斷敵退路,徐剛率步兵沖入倭陣,大敗倭寇。潰敗倭寇逃入附近櫻桃園空堡。劉江下令圍三缺一,縱敵西遁,乘勢夾擊,斬倭千餘,生俘百餘。殘餘倭寇竄至海邊,悉為江隆所俘。劉江以功封廣寧伯(始更名劉榮)。此戰系明朝抗倭首次大捷。以後百餘年,倭寇不敢復犯遼東。
基本介紹
- 名稱:望海堝之戰
- 地點:望海堝
- 時間:1419年
- 參戰方:明朝,日本
戰爭起因,主要人物,戰爭爆發,戰爭成果,歷史意義,
戰爭起因
明朝初年,正值日本南北朝封建諸侯混戰時期。日本沿海地區一些失意的封建主,糾集武夫、浪人、海盜、走私商人,攜帶武器,成百上千地到我國沿海各地進行騷擾,殺人放火,搶劫財物,無惡不做。北自遼海、山東,南抵閩浙、東粵,無不常受其害。這些打家劫舍的海匪,中國人稱他們為“倭寇”,史稱“倭亂”。據史書記載:“洪武二十年十月,(倭寇)竟侵犯遼東,進犯金州”;“洪武二十六年,倭寇(進犯)金州”;“二十七年,倭寇(進犯)金州”;“二十八年四月,倭寇(進犯)金州”。洪武三十年,遼東沿海海運竟因此被隔絕。明朝為了捍衛邊疆,保護海上運輸和人民的生命財產,於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建立了遼東第一個衛——金州衛,當時的都督耿忠就在這裡建築過土堡,以加強遼東的防務。
主要人物
劉江上任伊始便巡視海防,加緊海防設施建設。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十二月,於旅順口、望海堝、左眼、右眼、西沙洲、三手山、山頭等地修建烽台七座,派兵防守,以防倭寇。永樂十六年(公元1418年)八月,劉江到金州衛地方巡視,到瞭望海堝,見其地高且廣,旁可駐兵千餘人,並聽當地的百姓說:“凡有寇至,必先經此。實為濱海、襟喉之地。”於是,“劉江上疏,用石壘堡築城,置煙墩瞭望”。望海堝地處金州腹地,位於金州城東北3公里金頂山上,這裡地勢平緩高曠,小黑山屹立其背後,大和尚山雄踞其西南,登臨其上,沿海諸島,盡收眼底,故稱望海堝。望海堝山下是金皮大道(金州至九連城幹線),是古時沿海通內地的必由之路,可謂咽喉要塞。這一帶得益於青雲河之利,耕田肥沃連片,村落密集富庶,是明代金州經濟最繁榮的地區之一。因此,這裡成為倭寇搶劫的“重災區”。也成為劉江“用石壘堡築城,置煙墩瞭望”的重點地區。經過整治,修建了以金州城為中心5條烽火聯絡線,望海堝為一方中心台,下隸18處墩、架。望海堝的修築,在冷兵器時代具有科學性和戰略意義。
戰爭爆發
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六月十四日傍晚,瞭望哨報告:發現東南王家島上有火光。劉江預料倭寇將要來進犯,立即調兵遣將,嚴陣以待。當時,整個金州衛駐有步軍1756名,屯田軍2020名,煎鹽軍、炒鐵軍近百人。有戰鬥力的人數並不多。
第二天清晨,倭寇1500餘眾,分乘寇船31艘,從馬坨子出發到登沙河海口,棄舟登岸。倭寇頭目率領部眾,成一字形,魚貫而行,直撲望海堝城堡而來。此時,劉江早已安排好全殲倭寇之計,令指揮使徐剛等率領步兵埋伏于山下,令指揮使錢真等率領馬軍(馬隊)繞到倭寇背後,準備截其歸路,令百戶姜隆率領壯士,繞道到海口,準備潛燒倭寇所乘寇船。劉江同馬、步、民三路首領約定:“旗舉伏起,炮鳴奮擊,不用命者,以軍法從事。”馬、步、民三路指揮遵令而去。當倭寇竄入堡中,發現堡中空空如也,疑心中計,正欲出堡。恰在這時,堡後旗舉炮鳴,明軍伏兵盡起,兩翼並進,殺得倭寇鬼哭狼嚎,屍體遍地。殘寇不敵明軍的追殺,便向櫻桃園(後稱柳樹園)空堡中逃去。明軍將士鬥志昂揚,正要追入櫻桃園空堡中殲敵,劉江卻不許。他親率官兵從三面將空堡圍住,特意留出西北口不守。殘寇見有隙可乘,爭相逃命。正在殘寇你推我擠往堡外逃奔之時,明軍的馬軍與步軍一擁而上,把殘寇幾乎一網打盡。少數先逃出空堡的倭寇,退到江邊,也都被姜隆率領燒寇船的壯士們逮住,無一逃脫。
戰爭成果
此戰總計殺死倭寇742名,生擒857名。劉江令用50輛大車載運俘虜,勝利地結束瞭望海堝戰鬥。
望海堝大捷後,劉江向朝廷報捷。朝廷封劉江為廣寧伯,還分別獎賞了294名作戰有功的將士們。望海堝抗倭大捷,距今已經過去近六百年了,至今山崗上尚有古城堡的殘跡。大連的先民們為了紀念劉江,在金頂山上為他立了祠,並把他的功績刻在石碑上,以流傳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