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母寨

望母寨位於龍門山景區去那一處風景秀麗的景點。

龍眠山在桐城市區之北,山勢自西北向東南逶迤,形如臥龍,故名。龍眠河繞山而行,穿越桐城市區,由金神鎮匯入嬉子湖後,直奔長江。

龍眠山不僅以自己獨特的秀麗贏得了“擅江北名山之秀”之讚譽,更重要的,是那一處處遺址,一座座墓葬,一塊塊模糊或清晰的石刻,都是桐城文化這條長鏈中的一個個鏈環,以物質的形式呈現出桐城文化的悠久和精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望母寨
  • 地理位置:安徽
  • 門票價格:不詳
  • 著名景點:龍 門 ,披雪瀑
    投子山
主要景點,望母寨板栗,地圖信息,

主要景點

龍 門 位於龍眠鄉與太平街道辦事處的交界處——頌嘉嶺上。該門橫跨龍眠公路,系仿古牌坊式,總跨度為25.8米,高10.06米,大理石立柱橫樑,環拱浮雕巨龍,坊頂覆蓋黃色琉璃瓦,是龍眠山風景名勝區的標誌性建築。正門左側,銘刻有北宋著名詩人黃庭堅吟詠龍眠山的詩句:“諸峰何處是龍眠,昔日龍眠今不眠”。取龍眠山之底蘊命名的“龍門”,顯得古樸、雅潔,張揚著龍的恢宏氣勢和神韻,體現著中華民族騰飛奮進、蒸蒸日上的拼搏精神。
披雪瀑 古名披雪洞(一作披雲洞),又名響雪泉,位於市區西北4公里的碧峰山下,瀑流飛瀉直下,如雪簾高懸,故得名。瀑長900米,全瀑分三段:前為“迭瀑”,長約50米,瀑流滾迭,濺珠飛玉,稱之為“前瀑”;中為“溪谷”,俗稱“披龍”,長約800米,雪浪翻滾,奔騰直前;後為“懸瀑”,高約50米,瀑流長懸,雪崩雷鳴,稱之為“後瀑”。後瀑左崖有一洞,名“披雪洞”。清桐城派著名作家姚鼐曾來此遊玩,撰有《觀披雪瀑記》,譽此瀑為“吾邑之奇”。
碾玉峽 位於市區北3公里龍眠山。峽長61米,分峽谷、峽口兩部分。峽谷狹窄,兩邊峭崖陡起,白石峽底,呈魚脊形,兩旁有深溝,飛流迭滾而下,沖入水潭,峽口為扇面形,寬達20米,飛流溢出峽口,平緩懸下,歸於溪谷,清劉大木魁在《游碾玉峽記》中稱:“東龍眠山之幽麗出奇可喜者無窮,而最近治最善為碾玉峽”。峽側建有碾玉亭,進峽道旁山崖上刻有劉大木魁《游碾玉峽記》,峽後有聽瀑榭一座。
投子山 位於市區北約二公里,亦名鳳凰山,蓋因其山形若鳳。相傳三國時吳將魯肅兵敗後將子投此為僧,故名投子山,山中有寺,即名投子寺。投子寺始建於唐懿宗鹹通年間(公元860-874年),是皖北著名的佛教禪院。投子曉鐘乃桐城老八景之一。現山中存有投子禪寺、德柏庵、趙州橋、接官亭、鐘樓等建築。
文和園 位於龍眠鄉雙溪村,是清朝保和殿大學士張廷玉的陵園。1755年,張廷玉壽終正寢,歸葬於此。1995年起,安徽省和桐城市有關部門先後撥款對之進行全面修復,整個陵園分墓區和享堂兩個部分。墓區莊嚴肅穆,氣勢恢宏。石獅、石虎、石羊、石馬鱗次櫛比,文俑、武俑、龜躍相對排列,石香爐、石供桌、石燭台陳列墓前,蒼松、翠柏、銀杏綠樹成蔭。享堂內陳有張廷玉座式繡像、香爐、供桌,兩則懸有張英、張廷玉親筆楹聯。1998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張廷玉墓地清代石雕刻群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龍井瀑布 位於龍眠鄉黃燕村的深山密林之中,遠“文和園”約6公里。瀑布布流寬約7米,懸空垂掛三十餘米,似白龍自天而降,又如銀河傾瀉而下,氣勢雄渾,其轟然之聲數里外可聞。飛瀑落入崖下深潭,該潭謂之“龍井”。潭中碧波激盪,在陽光下折射出五光十色的光環,蔚為奇觀。
龍眠山莊舊址 被譽為“宋畫第一”的李公麟的龍眠山莊就建在龍眠山區的雙溪村。九百餘年的時間長河隔開了我們,不能親眼目睹他潑墨揮毫,但據《宣和畫譜》記載,出自李公麟手筆的宮廷藏畫有一百零七幅,他首創我國白描畫法,以此便可見他的聰慧、勤奮、好學和勇於創新的精神。從蘇軾為《龍眠山莊圖》作跋,蘇轍作的《龍眠山二十詠為李伯時賦》,可以發現李公麟的熱情好客。如今,人如煙滅,但龍眠山莊二十景仍依稀可辯。
該景區另有賜金園、百步繞雲梯衝、娓筆泉、別峰庵(明宰相何如寵故居)等人文和自然景點。在龍眠山,我們沿著先人的足跡,一步步走向遠古、走向宋代的、明朝的,以及辨別不清年代的摩崖石刻,沉浸到恬靜、高遠的氛圍中:披雪瀑、碾玉峽、寶山灣等如詩似畫的場景,一個石塊、一滴水珠,仿佛都有靈性,向人們述說遠去了的時間,講述著如煙往事和不朽人物。
桐城市設有龍眠山風景管理處 龍眠街道龍眠山風景管理處在原龍眠鄉政府2007年揭牌,同時揭牌的有“國家AA級旅遊景區”、“安徽省龍眠山森林公園”、“安徽省生態示範鄉鎮”。這標誌著我市旅遊開發翻開了新的一頁。龍眠山風景管理處面積達40平方公里,擁有“相國陵園”、“媚筆泉”、“龍井瀑布”等眾多旅遊景點,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交相輝映,其中被列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就有10多處。2005年8月,龍眠山風景區成為“國家AA級旅遊景區”、“安徽省森林公園”、“安徽省首批生態示範鄉鎮”。香港榮豐集團投資上億元的賜金園旅遊開發項目已被列為2007年我市十大重點工程。風景區管理處決定處以賜金園旅遊開發項目為依託,加快景區建設速度,把龍眠山風景區打造成精品景區。
桐城小花茶 桐城小花為歷史名茶,屬綠茶類。創製於明代,產於桐城市,主產區位於龍眠山。桐城市地處皖中,境內龍眠山屬霍山山脈東南走向的支脈,峰高谷深,野生蘭草充盈山坡。山峰海撥400——1000米,年平均氣溫16ssd2,年平均降水量1200毫米,降水量集中在6、7月,相對濕度70%以上,無霜期237天。茶區多為砂土和砂壤土,PH5—6.5。桐城種茶歷史悠久,史載明朝大司馬魯山公(孫晉)宦遊時得異茶籽,植之龍眠山之椒園。於是,椒園茶與顧渚、蒙頂並稱,躋身“貢品”之列,時稱椒園茶,又因其沖泡後形似初展花朵,又名“桐城小花”。清人姚興泉《龍眠雜憶》載:“桐城好,穀雨試新鐺,椒園異種分遼薊,石鼎連枝販霍英,活火帶雲烹”。

望母寨板栗

板栗,含有大量人體所必須的澱粉、蛋白質、可溶性糖,還有鈣、鎂、硼、鋅、錳和鐵等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有健脾胃等功效。舒城縣地處大別山東麓,地貌多樣,土壤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熱適中,最適宜板栗的生長。從300多年前,舒城人就開始種植板栗,如今已有20多個品種。但是隨著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板栗銷售和經濟效益呈下降趨勢,板栗種植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然而,在湯池鎮常院村,小小板栗卻做出了大文章。村支書章廷生帶領一班人成立了板栗協會,在全國第一個編寫出有機板栗生產標準,註冊了“望母寨”品牌,建立了全省唯一一家有機板栗生產基地,這一建設項目在“2006中國發展市場”競賽活動中,從全國975家參評單位中脫穎而出,以第四名的成績,得到世界銀行3萬美元的贈款,專業協會引領這一特色農產品進入了國際市場。
常院村距離縣城37公里,30公里內無工礦企業,大氣、土壤、水質未受污染,是天然的有機板栗生產區域。這裡最高海拔481米,轄14個村民組,1280多人,總面積6平方公里,山場面積5400畝,全村70%的收入來自山上3000畝板栗。主要品種有粘底板、蜜蜂球,其中“粘底板”是世界上獨一無二之珍品,被國內乃至日本國競相引種,省林業廳確定此地為“粘底板”“蜜蜂球”兩種優良品種的原產地。
然而,幾年前,常院村年產300多噸板栗面臨著質量下降、產量難攀升,已逐年退出原先占領的常州、無錫市場, 村支書章廷生和村兩委一班人為此絞盡腦汁。2002年元月,村黨支部明確提出要按綠色食品標準生產板栗,並在全縣第一家申報註冊了“望母寨”牌板栗商標。
為了把分散經營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聯結起來,2003年3月12日植樹節那天,常院村成立了全省第一家有機板栗專業協會——望母寨有機板栗工程協會,縣人大代表、林業工程師章廷生被推選為會長,共有會員340名。協會統一了板栗種植技術,建立起板栗銷售網路,並將望母寨板栗在江蘇、常州、上海等地市場打響,生態園年產的400多噸板栗在市場上供不應求。
要想做大板栗文章,必須生產出高質量的有機食品。章廷生多次與省農科院專家聯繫,結合當地實踐編寫出有機板栗生產標準,經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有機食品發展中心組織專家評審,成為全國第一個有機板栗生產標準,所有的會員均按此標準管理生產有機板栗。
基地內實施“兩禁止四統一”,即禁止施用化學肥料,禁止使用化學農藥及化學除草劑。統一使用有機肥,統一使用生物農藥,統一技術管理,統一銷售。為確保板栗有機品質,常院村購置安裝200盞“佳多牌”頻振殺蟲燈,實行物理方法防治板栗害蟲,全村禁用一切化學肥料農藥。為了搞好環境保護,常院村制定生活垃圾分類堆放規定,由兩名環護管理員定期回收,集中處理,同時聘請了14名有機板栗生產標準技術監督管理員,對整個板栗生長管理過程實行全程監控,目前基地內已達到山清水秀、空氣清新、地表清潔,為有機板栗生產創造了理想環境。

地圖信息

地址:舒城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