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楚山

望楚山

在襄陽城西南峴山諸峰中,有一座山峰不僅風景優美,而且名勝古蹟很多。這就是羊祜山南望楚山古稱中峴,孟浩然詩中望楚山應是現在的扁山,山西側一小峰名“尖山”山石刻有棲霞二字,扁山北部有一段平緩地段,可見仍有殘磚碎石,應是古寺廟遺址,再北有老虎洞,劉秀洞遺址。據清乾隆《襄陽府志》記載,望楚山“一名英山,又名馬鞍山,縣西南八里。舊有宋孝武帝宅,相傳為帝所生處,帝為武陵王,愛其峰秀,改曰望楚山。山南有‘楚岩’二大字,河陽趙清老所書。”河陽趙清老,即宋代趙淳。趙淳曾任南宋京西北路招撫使兼鄂州都統制,襄陽峴山上有名的峴石摩崖和市區內鄭家山摩崖都是趙淳留下來的。據考“楚岩”二字出現在當今虎頭山南的土城山東北坡一陡崖處,以此為據,宋代應是把當今虎頭山為望楚山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望楚山
  • 外文名:Wang Chu Shan
  • 性質:山峰
  • 地點:襄陽城
文物古蹟,周邊寺廟,延慶寺,臥佛寺,峴石寺,

文物古蹟

宋代摩崖-“楚岩”
宋代摩崖-“楚岩”刻在一道高約10米、寬20餘米的石壁上。陳家駒先生用捲尺測量了一下,“楚岩”摩崖寬90厘米,高130厘米;“楚岩”兩個大字各高45厘米,寬40厘米,保存完好無損。其它小字已很難辨認,多少有些讓人遺憾。
找到楚岩石刻,對於研究襄陽的歷史文化,確定望楚山的具體位置,以及加快峴山的開發與保護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楚岩重見天日後,會有越來越多的市民前往。文史愛好者希望能夠保持楚岩及周邊環境的原始風貌,並通過本報提請各位遊客切記不要隨意撫摸、塗抹。

周邊寺廟

望楚山“一里有三寺”
古時,望楚山附近寺廟很多,到現在襄陽人還有“一里有三寺,走寺不見寺”的說法。
楚山就是現在俗稱的華山。翻過烈士塔所在的羊祜山,南面的山就是望楚山。羊祜山本來是望楚山的余脈,因為紀念晉代鎮南大將軍羊祜而改名。
據清乾隆《襄陽府志》記載,“一名英山,又名馬鞍山,縣西南八里。舊有宋孝武帝宅,相傳為帝所生,帝為武陵王,愛其峰秀,改曰望楚山.山南有“楚岩”二大字,河陽趙清老所書.”孟浩然曾兩處在詩中提到此山,並寫下《登望楚山最高頂》。
望楚山海撥僅335米,並不是市區最高山,但其地勢險要,峰巒俊秀,離城市不遠,登上山頂極目遠眺,可以俯瞰襄、樊二城及西南諸峰和漢江等山水,古人說站在山頂可以看到楚國宜城,孟浩然更是誇張地說“雲夢掌中小,武陵花處迷。”不僅可以看到宜城,連雲夢和常德都看得到呢!

延慶寺

望楚山上過去有延慶寺,“古為興國寺《舊志》雲在城南峴山後,他不能詳也。考:宋曾鞏《跋丁道護書興國寺碑》雲隋開皇中建。今為延慶寺,在望楚山。碑陰書襄州鎮副總管府長史柳止戈而下十八官員姓名。皮日休有《陪裴相公游襄州延慶寺》詩。又《舊志》:縣南五十五里,有興國寺,元至正中建,另一寺也。”這裡記載了延慶寺其實就在城南峴山後面,而此寺是建於隋代開皇年間。
但凡在山上居住,必定需要有充足的水源。為此,我曾多次來到望楚山附近察看水源的來源和去向。下瞭望楚山後,有一條通向微波站的大路,即是延慶寺路,延慶寺路的對面,就是一個水塘,這兒應該是峴山之上最高的一處也是唯一僅有的水塘了。水塘的東面,是一處開闊地,便為延慶寺的遺址了。
我們四處察看,發現原來水是由山上的泉水或雨水慢慢匯集而來。同時,還發現了一個大坑,坑很圓,奇怪的是這個大坑並不像是人工挖掘而成的,坑的四周沒有挖掘堆積的土層。坑內底部還有一個大洞,由此可以推斷,這或許是水流長期沖刷形成的。水流經過大洞,又不停的向下滲透,長此以往就形成了洞疊洞。在延慶寺的附近,還有一棵已有相當年齡卻依然茂盛的皂角樹,寺的西側還有對稱的兩處小土丘,形成了自然而獨特的山門。

臥佛寺

在望楚山的西北側山腳,有另一座寺——臥佛寺。“縣西南五里。內有虎皮井。唐開元中,有崔生投宿寺中,遇虎變美婦人。事詳見雜識中”。
關於虎皮井,這裡還有一個美麗的神話故事:相傳唐開元中(公元728年左右),有崔生應舉過寺歇宿,見一虎入寺,脫去虎皮後,則變成一個美女。崔生和她一見鐘情,崔生就把虎皮悄悄地扔入井中。美女找不到虎皮,只好嫁給了崔生。後來崔生考取功名為官,在任六年,和虎精孕育兩個孩子。有一次夫妻又從寺前經過,崔生想兩人相愛已久,就是告訴妻子真相,也沒有大礙。誰料妻子卻到井中取出虎皮,皮還完好無損,虎精穿上虎皮後,又變成了一隻老虎,虎精回頭看了看兩個孩子,大吼一聲悲切離去,留下崔生及兩子與井默默的相守,等待虎精再返人間。後人為此井命名為虎皮井,以紀念美麗的虎女以及美麗的傳說。
據推斷,虎皮井應該是僧人取水的主要來源。虎皮井是一個自然豎井,深約四米,泉水滴入井內清脆的滴答聲隨處可聞,常年不涸。井旁的岩上還保存有兩處“石佛龕”。我們來此察看時,還有拾荒人“當臥佛”的痕跡。

峴石寺

在望楚山南面的峴山,還有一座峴石寺。“在縣西八里。寺後有巨石聳然特峙,上題峴石二大字。石之南為棲霞洞,洞前多名人題詠,勒于山岩,然已殘蝕漫滅,不可識矣。過洞為嘯月亭,今亦圮。寺去峴首僅一里許,故所稱峴,其在是歟?”
應該說,峴石寺是峴山諸峰中各寺保存得相對完好的一處。峴石洞東側原有羊叔子亭,是為紀念晉朝鎮南將軍羊祜而修建,洞下山腰有塊2500平方米的平地,為峴石寺遺址。洞口東西兩側石壁分別刻有“棲霞”、“嘯月”題刻,洞口的上方與兩側有題跋八塊。遺址處現在還存有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重修峴山寺石碑一通,記載此寺始建於晉代。自隋唐以來,歷經維修。
峴石背面有八百年前的遊記摩崖,記載了廣陽洞、壺天閣、棲霞洞、嘯月亭等文化勝跡。我在考察此處的水源時,也從這塊遊記摩崖中發現了與作者同樣的想法。“既成,約漕及余來觀,相與嘆賞。久之,獨恨未能引泉耳。”看來,這篇寫於1197年端午節的題刻,在欣賞此寺的附近風光幽靜的同時,感到美中不足的是寺的周圍沒有泉水。
關於這個問題我思索過多次,因為有寺僧居住,水源是一個大的問題,否則寺不可能長久。我也多次在寺的四周進行尋找。在寺的西南側,有一處小峽谷,雖然現在是枯水季節,已沒有泉水流下,但是依然可以看出當年泉水沖涮形成的峽谷和石壘。夏天我來這兒的時候,還有溪水潺潺呢。可能是作者覺得泉水離寺有些遠,從視角上難免有些缺憾吧。
這次在峴山的規劃和開發中,有人建議,在這條溪水下游修建一個壩,蓄一些水,形成一道有山有水、山水相映的自然景觀,筆者認為不失為一個好主意。
不僅如此,望楚山三寺附近還有甘泉寺、白馬寺、谷隱寺、龍泉寺等相連,不愧是一個佛家文化和歷史文化集中,山深樹幽、風景優美的好去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