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孤石詩》是南宋詩人鮑照的一首古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望孤石詩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出處:望孤石詩
- 作者:鮑照
詩詞原文,詩文注釋,作者簡介,
詩詞原文
江南多暖谷,雜樹茂寒峰。
朱華抱白雪,陽條熙朔風。
蚌節流綺藻,輝石亂煙虹。
泄雲去無極,馳波往不窮。
嘯歌清漏畢,徘徊朝景終。
浮生會當幾,歡酌每盈衷。
詩文注釋
《望孤石》中“孤石”即大孤山,大孤山一頭高一頭低,遠望似一隻巨鞋浮於碧波之中,故又稱“鞋山”,位於九江市湖口縣以南的美麗浩瀚的鄱陽湖中,大孤山是兩面萬年前第四紀冰川時期形成的小島,它高出水面約90米,周長千餘米,大孤山三面絕壁,辣立湖中,僅西北角一石穴可以泊舟。
大孤山山上有豐富的人文景觀,《水經》記載:大禹曾 在此山岩刻石記功,唐時建有大姑廟。關於大孤山名字的由來還有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相傳古時有一年青漁郎,姓胡名春,在鄱陽湖中網到一隻盒子,內貯明珠一顆,便欣然回家。路上遇見一綠衣少女啼哭悲切,便問其故,說是丟失明珠,漁郎胡春當即奉還,少女拜謝而去。又一日漁郎打漁時忽逢狂風暴雨,剎時天昏地暗,正在危險之時,有綠衣少女手執明珠,為漁郎導航,方才轉危為安。此少女原是瑤池玉女,名叫大姑,因觸犯天規,貶於鄱陽湖,獨居碧波之間,兩人由愛慕結成佳偶。漁霸盛泰見大姑美貌似花,頓起歹念,但無法得手。另一方面玉帝知大姑與胡春結為夫婦,乃派遣天兵天將捉拿大姑,漁霸盛泰也趁機加害胡春。當大姑被劫持於空中時,見胡春被盛泰擊傷,且欲置之死地。大姑無奈,即將所穿之鞋踢下,化作峭壁,將盛泰鎮壓於湖底。此鞋即成為山,所以大孤山實為“大姑山”。民間傳說此名為玉女大姑在雲中落下的繡鞋變化而成,因而又名大姑山。明代詩人解縉題詩曰:“凌波仙子夜深游,遺得仙鞋水面浮。歲久不隨陵谷變,化為砥柱障中流。”同時相傳徐敬業討伐武則天兵敗後曾在此當和尚。明代建有普陀寺、寶塔、天后宮和梳妝檯等建築。唐代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的名句:“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描述的正是鄱陽湖上的漁民捕魚歸來的歡樂情景。自宋到清,大孤山文人賈客薈萃,游山逛景,山下遊船,漿聲燈影,喧鬧若市,山上暮鼓晨鐘,梵樂悠揚。宋代詩人蘇軾在《李思訓畫長江絕島圖》詩中時寫的“山蒼蒼,水茫茫,大姑小姑江中央”,描寫的便是鄱陽湖大姑山的勝景。可惜這些建築因歷代兵災和十年浩劫,大都破壞。近年,山上重建瞭望廬亭、雲眠亭、寶塔、寺廟等建築,山下建了停泊遊船的碼頭,修了登山公路和接待室,成為鄱陽湖旅遊線上一個重要景點。
大孤山上還有水鳥栖息,岩間營巢,這裡有一種“乞食鳥”,在南北氣流的迴旋激烈搏擊中,練就一雙結實的翅膀,異常善飛,往來船隻上的遊客,向它們拋擲食物,不論拋物高低,它們都能準確地啄獲,這也是大孤山的一大樂趣。
作者簡介
鮑照(414年—466年),字明遠,東海(今江蘇漣水北)人,出身貧寒。元嘉十六年(439年),為了謀求官職而去謁見臨川王劉義慶,獻詩言志,獲得賞識,被任為國侍郎,到江州任刺史。元嘉二十一年(444年)因劉義慶病逝而失職在家閒居,歷任中書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大明五年(461年),任臨海王劉子頊的前軍參軍,故世稱“鮑參軍”。後晉安王劉子勛與宋明帝爭奪皇位,劉子頊舉兵回響,兵敗,鮑照也為亂軍所殺。擅長七言歌行,語言勁健,感情充沛,形象鮮明,發展了七言詩歌,對唐代李白、高適等人的創作有一定影響。今存《鮑參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