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格,F.A.是十九世紀德國著名的哲學家經濟學家,是新康德主義的代表人物,做過多所學校的教授,著作很多。
人物生平,人物思想,
人物生平
19世紀德國哲學家、經濟學家,早期新康德主義的主要代表。又譯蘭格。1828年 9月28日生於德國索林根附近的瓦爾德,父親是聖經注釋家。早年他隨父僑居瑞士,後在蘇黎世大學和波恩大學學習,獲博士學位;1851年起在波恩大學與杜易斯堡文科學校任教,講授唯物主義史等課程;1861年辭去教職,積極參加政治活動,並從事社會、經濟問題的研究,曾任報紙編輯,一度還參加工人運動;1870年任蘇黎世大學演繹邏輯教授;1872年回德國任馬堡大學哲學教授,1875年11月21日去世。主要著作有:(1865),(上卷,1866;下卷,1875)、(1877)。
人物思想
朗格哲學思想的主要特徵,是從生理學的角度論證I.康德的認識論,因而被人稱之為生理學的康德主義。他根據當時的感官生理學實驗,斷言感性知覺的性質並非由外界作用物所決定,而是由感官自身的結構決定的,宣稱這種實驗駁倒了唯物主義的反映論,證實了古希臘普羅泰戈拉關於人是萬物的尺度的命題。他把康德所說的認識形式的先驗性歸結為主體的生理結構,認為時空以及範疇都是人的機體的生理結構先驗地賦予經驗的。由此出發,他否認“物自體”的客觀存在,認為它僅僅是一個“極限概念”。他把客觀世界解釋為人的表象的世界,認為它依存於人的器官,是人的機體組織的產物,從而拋棄了康德哲學中的唯物主義成分。
朗格還把康德的“理性世界”改變為“詩的世界”,並以此建立其關於人類社會未來的理想。這個理想亦即人類精神的最高機能所創造的倫理理想。朗格強調人類的這個理想必須與社會主義結合起來,但他又反對通過暴力革命的道路,而主張通過和平改良的道路來實現社會主義。這種倫理社會主義的思想,對後來新康德主義的許多學派以及第二國際中的修正主義者都有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