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黃重載鐵路輪軌關係》在當今國內外重載鐵路輪軌關係的研究基礎上,對朔黃重載鐵路鋼軌的現有傷損病害及軌道結構部分強化改造措施進行了闡述,並對現場調查與測試的項目進行歸納總結分析;從輪軌相互作用關係源頭出發,研究重載鐵路輪軌型面合理匹配、小半徑曲線鋼軌打磨參數和摩擦控制技術,提出重載鐵路延長鋼軌使用壽命的綜合技術措施。《朔黃重載鐵路輪軌關係》可供鐵道工程領域特別是重載鐵路的科研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及管理人員閱讀參考,也可作為鐵道工程專業的教學參考書。
基本介紹
- 外文名:Wheel-Rail Interaction in Shuohuang Heavy-Haul Railway
- 書名:朔黃重載鐵路輪軌關係
- 作者:薛繼連
- 出版日期:2013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113166915
- 出版社:中國鐵道出版社
- 頁數:280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鐵道出版社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薛繼連等編著的《朔黃重載鐵路輪軌關係(精)》共分為六章,按三個層次展開:一是立足我國鐵路大發展的背景,在概括總結當今國內外重載鐵路輪軌關係的研究基礎上,對朔黃重載鐵路鋼軌的現有傷損病害及軌道結構部分強化改造措施進行闡述,並對現場調查與測試項目進行歸納總結分析;二是從輪軌相互作用關係源頭出發,研究朔黃重載鐵路輪軌型面合理匹配、小半徑曲線鋼軌打磨參數和摩擦控制技術,結合朔黃重載鐵路的運輸特點,對朔黃重載鐵路軌道主要部件進行最佳化分析,提出朔黃重載鐵路延長鋼軌使用壽命的綜合技術措施;三是通過現場驗證段的方案設定和現場實踐來對前述綜合技術措施效果進行驗證
作者簡介
薛繼連,男,1954年10月出生,管理學碩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中國岩土力學與工程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鐵道學會理事、中國企業家聯合會理事。曾任中鐵十六局總工程師、副局長等職,現任中國神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朔黃鐵路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總經理。薛繼連同志在部隊期間多次榮立二、三等功,曾榮獲天津市勞模、北京市優秀共產黨員、鐵道部先進科技工作者、河北省“九五”重點建設項日突出貢獻先進個人。2001年薛繼連同志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02年由他主持的《複雜地質條件下特長雙線隧道綜合施工技術》科研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4年被人事部、國資委評為“中央企業勞動模範”,2005年被評為傘國勞動模範、十大中國最受關注企業家。
圖書目錄
1 重載鐵路輪軌關係研究現狀
1.1 重載鐵路概述
1.2 重載鐵路輪軌關係國外研究現狀
1.3 重載鐵路輪軌關係國內研究現狀
1.4 朔黃重載鐵路輪軌關係主要研究內容
2 朔黃重載鐵路現狀調查及測試
2.1 軌道結構及車輛概況
2.2 軌道幾何狀態與曲線參數設定
2.3 典型鋼軌病害區段輪軌相互作用特徵
2.4 道床與橡膠墊板剛度
2.5 輪軌型面磨耗與硬度分布規律
2.6 鋼軌傷損統計分析
2.7 美國鐵路運輸技術中心的考察評估
3 重載鐵路鋼軌打磨(銑磨)技術
3.1 鋼軌疲勞裂紋萌生壽命仿真分析
3.2 曲線鋼軌磨耗測試與分析
3.3 在役鋼軌金相分析
3.4 鋼軌打磨參數的確定
3.5 曲線鋼軌打磨型面設計
3.6 重載鐵路鋼軌打磨技術套用效果
3.7 重載鐵路鋼軌銑磨技術套用
4 重載鐵路鋼軌摩擦控制技術
4.1 鋼軌側面摩擦控制研究
4.2 鋼軌側面潤滑觀測與分析
4.3 鋼軌全斷面摩擦控制方法及效果
5 軌道部件與曲線參數最佳化
5.1 軌道結構配置
5.2 小半徑曲線參數最佳化
5.3 軌道結構與曲線參數最佳化套用效果
6 現場綜合技術套用及前景
6.1 套用實例分析
6.2 研究成果與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後 記
1.1 重載鐵路概述
1.2 重載鐵路輪軌關係國外研究現狀
1.3 重載鐵路輪軌關係國內研究現狀
1.4 朔黃重載鐵路輪軌關係主要研究內容
2 朔黃重載鐵路現狀調查及測試
2.1 軌道結構及車輛概況
2.2 軌道幾何狀態與曲線參數設定
2.3 典型鋼軌病害區段輪軌相互作用特徵
2.4 道床與橡膠墊板剛度
2.5 輪軌型面磨耗與硬度分布規律
2.6 鋼軌傷損統計分析
2.7 美國鐵路運輸技術中心的考察評估
3 重載鐵路鋼軌打磨(銑磨)技術
3.1 鋼軌疲勞裂紋萌生壽命仿真分析
3.2 曲線鋼軌磨耗測試與分析
3.3 在役鋼軌金相分析
3.4 鋼軌打磨參數的確定
3.5 曲線鋼軌打磨型面設計
3.6 重載鐵路鋼軌打磨技術套用效果
3.7 重載鐵路鋼軌銑磨技術套用
4 重載鐵路鋼軌摩擦控制技術
4.1 鋼軌側面摩擦控制研究
4.2 鋼軌側面潤滑觀測與分析
4.3 鋼軌全斷面摩擦控制方法及效果
5 軌道部件與曲線參數最佳化
5.1 軌道結構配置
5.2 小半徑曲線參數最佳化
5.3 軌道結構與曲線參數最佳化套用效果
6 現場綜合技術套用及前景
6.1 套用實例分析
6.2 研究成果與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後 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