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有鳳來儀
秀玉初成實1,堪宜待鳳凰2。
竿竿青欲滴3,個個綠生涼4。
迸砌妨階水,穿簾礙鼎香5。
莫搖清碎影,好夢晝初長6。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秀玉:喻竹。實:竹實,鳳食竹實。
堪宜:正適合。
青欲滴:形容竹子色鮮。
“個個”句:竹葉像許多“個”字,所以這樣說。葉綠蔭濃則生涼。與明代
劉基《種棘》詩“風條曲抽‘乙’,雨葉細垂‘個’”用法相同。《
史記·
貨殖列傳》:“木千章,竹竿萬筒”的“筒”,則作枝解。
“進砌”二句:倒裝句法,即“妨階水迸砌,礙鼎香穿簾”。意謂竹林擋住繞階的泉水進濺到階台上來,又使房中鼎爐上所焚的薰香氣味不會穿過帘子散去。前一句即十七回所寫“後院牆下忽開一隙,清泉一派,開溝僅尺許灌人牆內,繞階緣屋至前院,盤旋竹下而出”。後一句亦借陸游“重簾不捲留香久”詩意寫竹。砌:階台的邊沿。妨:或作“防”,二字本通義,與“礙”互文。
“莫搖”二句:意謂在此翠竹遮蔭之下,正好舒適晝睡,希望竹子別因為有點風吹便動搖起來,使散亂的影子晃動於眼前,徒擾我好夢。瀟湘館後為黛玉所居,兩句似有寓意。
程高本“清碎”作“分碎”,“晝”作“正”,都改得不好。
白話譯文
秀美的竹子剛剛結出竹實,正好用來款待降臨的鳳凰。
竿竿竹子都顯得青翠欲滴,簇簇竹葉綠蔭里透出清涼。
竹林擋住繞階的泉水濺到台階上,密葉阻礙著穿簾飄散的鼎爐煙香。
莫去搖碎那翠竹斑駁的影子,但願甜蜜的晝夢美好而久長。
創作背景
《有鳳來儀》出自《紅樓夢》第十八回,是十一首《大觀園題詠》中的一首,是元妃游賞大觀園時的“頌聖應酬”之作。由於這一時期是賈府的鼎盛時期,賈府洋溢著一片歌舞昇平。在《大觀園題詠》中,全面描繪了大觀園中豪華的景象,堆砌著歌功頌德、粉飾太平的詞藻,流露出濃厚的封建正統思想。但它又程度不同地表現了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點。作為封建叛逆者的賈寶玉借這首詩,表達了他對封建正統思想的不屑。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是元妃歸省時面試賈寶玉的第一首五律,是一首詠竹詩。開頭兩句切“有鳳來儀”題義。傳說鳳凰喜食竹實,因此說“堪宜待鳳凰”。古人多以鳳凰比后妃。這兩句通過寫竹子,點出題義,切合元妃歸省之事,但卻無阿諛奉承的庸俗氣味。
中間兩聯四句,從不同的側面去描寫竹子和竹葉。第三句用“青欲滴”去形容竹子青翠鮮艷的顏色。第四句說“個個”,是因為一簇簇竹葉象是“個”的形狀。竹青葉綠,自然是個會“生”出清涼的宜人環境。這兩從“青”、“綠”的顏色方面去渲染。第五、六句則是抓住竹叢、竹葉的濃密程度來下筆。第五句的“妨”,第六句的“礙”,互文見義,意義相通。這兩句又同是賓語前置的倒裝句式,即“妨階水進砌,礙鼎香穿簾”。《紅樓夢》書中第十七回曾寫到這處的環境:“後院牆下忽開一隙,清泉一派,開溝僅尺許,灌入牆內,繞階緣屋至前院,盤旋竹下而出。”詩句說繞階的泉水之所以不能迸濺到台階上來,是因為竹林的阻擋,就是針對這處的環境來寫的。這一句從屋外泉水被阻,寫出竹叢的茂密。接下第六句是從房裡香氣被滯留,暗示竹葉的濃厚,所以詩句說,房中鼎爐上熏出的香氣不能透簾散出,是由於密葉的滯留。這一聯,借屋外流泉,房裡煙香,取有形無形的事物,從里外上下的角度,寫出盛竹濃蔭,幽遠深邃的意境。
末兩句仍然是寫竹,說是在翠竹遮蔭之下,正好作著甜蜜的美夢,希望竹子別因風吹而動搖,使散亂的影子,去擾詩人的好夢。這句中之意,只是詩人賈寶玉主觀的期望。此處名瀟湘館,日後為黛玉所居,而寶玉詩說,在這裡只能作白日之好夢。寶黛之悲劇,在這結末兩句也有所寄寓。
這首五言律詩,以詠竹為主題,寫得頗具特色。寫竹的顏色,突出其青翠鮮艷;寫竹的茂密,表現其境界幽深;寫竹的美妙,強調其合適款待“鳳凰”,供人晝睡作“好夢”。整首詩四聯八句,句句寫竹,處處角度變換,顯得詩意清新,語言活潑。詩雖是應命之作,卻無感恩戴德的頌聖之辭。這首詩以及下來寶玉所寫的兩首。都表現出賈寶玉蔑視功名利祿,嚮往自由天地的反封建的思想品格。
名家點評
中國韻文學會會員劉亮《紅樓夢詩詞賞析》:這首詩寫的是封建貴族的奢侈和清閒,又暗合寶玉後來在詩社的雅號“富貴閒人”,由此可見作者書中無一處閒筆。
作者簡介
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說家。名沾,字夢阮,雪芹是其號,又號芹圃、芹溪。祖籍遼寧遼陽,先世原是漢族,後為滿洲正白旗“包衣”。曹雪芹一生正好經歷了曹家盛極而衰的過程。少年時期曾經在南京過了一段“錦衣紈絝”、“飫甘饜肥”的生活。十三歲遷居北京。
雍正(1722—1735)初年,曹家遭受一系列打擊,家產抄沒。
乾隆十五年(1750)左右遷居北京西郊黃葉村(現為曹雪芹紀念館),“蓬牖茅椽、繩床瓦灶”,貧病交加,又加上幼子夭折,生活非常悲涼。最後因貧病無醫而逝世。曹雪芹性格傲岸,憤世嫉俗,豪放不羈,嗜酒,才氣縱橫,善談吐。能詩善畫。其詩立意新奇,風格近唐代詩人
李賀。他最大的貢獻在於小說創作,他所創作的長篇小說《紅樓夢》代表了中國古典小說的最高成就,在世界文壇上享有崇高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