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頌·有駜(有駜)

魯頌·有駜

有駜一般指本詞條

《魯頌·有駜》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這是描寫魯國公室宴飲歌舞盛況的樂歌,敘寫魯僖公君臣在祈年以後的宴飲活動。全詩三章,每章九句,都以驚嘆馬的肥壯開篇。第一二章意思大致相同,寫王公貴族在官府中忙碌著飲酒跳舞;第三章揭出郊祀之事。此詩運用比興手法,表現了周代禮樂制度的文化精神,感情真摯,格調歡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魯頌·有駜
  • 作品別名:有駜
  • 作者:無名氏
  • 創作年代春秋時期
  • 作品出處:《詩經》
  • 文學體裁雜言古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

作品原文

魯頌·有駜
有駜有駜,駜彼乘黃。夙夜在公,在公明明。振振鷺,鷺於下。鼓咽咽,醉言舞。於胥樂兮!
有駜有駜,駜彼乘牡。夙夜在公,在公飲酒。振振鷺,鷺于飛。鼓咽咽,醉言歸。於胥樂兮!
有駜有駜,駜彼乘駽。夙夜在公,在公載燕。自今以始,歲其有。君子有穀,詒孫子。於胥樂兮!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魯頌:《詩經》中“頌”部分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魯頌是春秋魯國的詩篇,其內容與“雅”相似,今存四篇。
⑵駜(bì):馬肥壯貌。
⑶乘(shèng)黃:四匹黃馬。古者一車四馬曰乘。
⑷夙夜在公:從早到晚,勤於公務。公,官府。
⑸明明:通“勉勉”,努力貌。
⑹振振:鳥群飛貌。鷺:鷺鷥,古人用其羽毛作舞具。朱熹詩集傳》:“振振,群飛貌。鷺,鷺羽,舞者所持,或坐或伏,如鷺之下也。”
⑺鷺於下:如鷺群飛而下的樣子。於,語助詞。
⑻咽咽:形容鼓聲。
⑼言:語助詞;一說而。
⑽於(xū)胥(xū)樂兮:言一起歡樂。於,通“吁”,感嘆詞。胥,相。
⑾乘牡:駕在車中的四匹公馬。
⑿駽(xuān):青驪馬,又名鐵驄。
⒀載:則。燕:通“宴”,宴飲。
⒁有:有年,豐年。《毛傳》:“歲其有豐年也。”
⒂穀(gǔ):福祿;一說“善”。
⒃詒(yí):遺留,留給。孫子:子孫。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馬兒駿健又強壯,拉車四匹馬毛黃。早晚都在官府里,在那辦事多繁忙。白鷺一群向上翥,漸收羽翼身下俯。鼓聲咚咚響不停,趁著醉意都起舞。一起樂啊心神舒!
馬兒駿健又強壯,拉車四匹是公馬。早晚都在官府里,在那飲酒喜交加。白鷺一群向上飛,漸展翅膀任來回。鼓聲咚咚響不停,趁著醉興把家歸。樂在一起真快慰!
強壯高大令人贊,拉車四匹鐵驄健。早晚都在官府里,在官府里設酒宴。從今開始享太平,年年都有好收成。君子有福又有祿,福澤世代留子孫。樂在一起真高興!

創作背景

《魯頌·有駜》是一首頌揚魯僖公和群臣宴飲的詩,當作於魯僖公與齊桓公宋桓公伐楚以後,或說魯僖公三年(公元前657年)魯國久旱至六月始雨為喜雨歡慶而作。
魯國自慶父之難以後,外有強齊睥睨其旁,大有襲取鯨吞之勢。內多饑荒,國勢岌岌可危。至魯僖公繼位,採取了一些措施,內修武備,撫和臣民,外結鄰國,易亂為治,才使魯國轉危為安。由於克服了天災人禍,使魯國獲得了豐收。這首詩當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寫成的。《毛詩序》曰:“《有駜》,頌僖公君臣之有道也。”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詩開頭渲染了魯國強盛的國力和奮發的精神。首句寫馬的強健肥壯(有駜有駜),四匹良馬拉起兵車氣勢軒昂(駜彼乘黃、駜彼乘牡、駜彼乘駽),以此來體現魯國國力的強盛,真可謂兵強馬壯。魯國的強大,不止體現在武功上,也體現在文治上。魯國的官吏,忠於職守,“夙夜在公”,為國事而鞠躬盡瘁(在公明明)。官吏的奮發向上精神,折光地體現了魯國的清明政治。反之,一個國家的滅亡,也直接體現在吏治的腐敗上。
接著,全詩用較大篇幅描寫了君臣宴飲豐收酒的場面。大臣們在公事之餘與國君一同宴飲(在公飲酒、在公載燕)。宴飲中,歌舞自然是少不了的。鼓敲得咚咚作響 (鼓咽咽),在一片鼓樂聲中,美人們手拿鷺羽翩翩起舞(振振鷺),舞姿輕捷,宛如成群的白鷺飛過(鷺於下)。難怪舞者陶醉,酒者狂醉(醉言舞),直到酩酊大醉才歸家 (醉言歸)。如此盛宴,君臣同樂,上下歡笑(於胥樂兮),構成一幅太平盛世的君臣宴飲圖。全詩通過對宴飲場面繪聲繪色地描寫,體現了魯國的和睦、強盛。
第二章的形式和第一章基本一致,只是個別字有所變化,一是描寫得更具體細緻,指出馬為牡馬,大夥在官府中所忙碌的是飲酒跳舞;二是寫出時間變化,舞者持鷺羽散去(鷺于飛),舞宴結束,故而飲宴者也帶著醉意而返回。
第三章的前半部分,也是對首章內容的重複,只是變易個別詞語。第三章的後一部分變動較大,在內容上是對全詩的補充和深化。在慶豐收的酒宴上,人們高興之餘,自然要想到年年有餘、歲歲豐收的問題。於是君臣們祝願、祈禱“自今伊始,歲其有”。“君子有穀,詒孫子”兩句詩,則是全詩的主旨。同《魯頌》其它幾首詩 一樣,《有駜》一詩也是在頌揚魯君這位中興之主(君子有穀)。魯君為魯國的中興盡了力,人們是不會忘記他的,而且會傳於後世 (詒孫子) 。
全詩是從臣子的視角來寫的。他們因遇上明君而心情舒暢地致力於國事,與君宴飲中的快樂,來自身處太平盛世而感受到的喜悅。在他們的眼裡: “君子有穀”。對魯君的歌頌,除了“君子有穀,詒孫子”兩句直接用於對魯君的歌頌外,主要是通過宴飲場面對太平盛世、對強大的魯國的歌頌來體現的。當然,對魯君的歌頌不乏溢美之辭,但作者是站在臣子的角度,通過親身感受來歌頌魯君的,因而感情顯得真摯、自然。

名家點評

宋代朱熹《詩序辨說》:“此但燕飲之詩,未見君臣有道之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