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竹莊中秋賞月圖》是沈周創作的一幅中國書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有竹莊中秋賞月圖
- 作者:沈周
- 分類:中國書畫>繪畫
- 尺寸:畫心34×136cm;題跋34×1120cm
作品簡介,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簡介
外簽:石田先生中秋賞月圖並書長歌詩畫真跡逸品。光緒癸□七月重裝題記,紅葉盦鑑藏。
引首:有竹莊中秋賞月,貞伯。
題簽:沈啟南先生真跡,山舟。
鑑藏印:孫承澤(清):孫承澤印、退谷舊廬;
其它:雲心珍賞、震觀、太原溫雲心氏鑑藏
題識:少時不辯中秋月,視與常時無各別。老人偏與月相戀,戀月還應戀佳節。老人能得幾中秋,信是流光不可留。古今換人不換月,舊月新人風馬牛。壺中有酒且為樂,杯巡到手莫推卻。月圓還似故人圓,故人散去如月落。眼中漸覺少故人,乘月夜遊誰我嗔。高歌太白問月句,自詫白髮欺青春。青春白髮因不及,豪卷酒波連月吸。老夫老及六十年,更問中秋賒四十。中秋賞月,與浦汝正諸君同賦。汝正出紙索畫小景,並書於紙尾,長洲白石翁沈周書於有竹莊之平安亭。鈐印:白石翁、水雲居
題跋:(一)石田先生中秋賞月之作,畫如李唐,詩如白香山,字如黃涪翁,可稱三絕。先生每歷佳境輒作一圖,如余所見東園看花圖,山居煮雪圖,竹堂寺看梅圖,冬遊虎丘圖,皆寫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可比杜少陵自成都入秦諸詩。故內散出名畫,唐宋以千餘計,元四家絕少,明畫惟見此卷。己酉中秋前一日閱於硯山齋桂花傍。鈐印:長宜子孫、孫承澤印
(二)石翁畫跡魯公字,朴茂況代古拙致。魯公字己魯靈光,真石翁畫亦非易。我將七十觀翁跡,十有七八皆作偽,偶得片楮筆意真,坐臥其下豁心智。退翁得此喜欲狂,對平安亭醉手觴。明宮佚件多唐宋,惟石翁跡只此良。通體筆法如鐵鑄,繞指柔處益蒼蒼。三絕並譽詩書畫,三絕評定李白黃。上溯唐宋稱嫡派,退翁法眼精且詳。亟擬傾橐置座右,蕭齋添一娛老方。欣聞已入傳人手,趙璧不必秦人藏。幸得再至索題句,數十舒捲紀竹莊。累代歷劫知多少,神靈呵護長此忙。庚寅清和月下浣,東越補廠中六十有九。鈐印:允中長樂、張致和六十以後之作、補蘿盦
(三)石田先生為浦汝正畫有竹莊賞月圖,詩書畫可稱三絕。孫退谷跋謂明末故內散出名畫,唐宋以千餘計,元四家絕少,明畫惟見此卷,尤為推崇備至。庚寅暮春得於廠肆,適為張致和先生所聞,倩廠友賈君濟川借閱,並題七言長古一首,與石田原作後先輝映,為吾齋平添一段嘉話,今忽忽十二年矣!致和先生墓有宿草,補蘿庵所藏法書名畫亦已零落殆盡。重展斯圖,正與石田先生具有同感。壬寅立冬惠孝同。鈐印:孝同長壽、雪漁
作品賞析
沈周的《有竹莊中秋賞月圖》卷
中國藝術研究院教授
徐書城
沈周是明代最重要的文人畫家之一,他和文徵明、唐寅、仇英四人,近世並稱為“吳門四家”,此說最早似見諸清·王鑑《染香庵跋畫》一書中提到的:“成、弘間,吳中翰墨甲天下。推為名者,惟文、沈仇、唐諸公,為揜前絕後”。“吳門”為中國古代泛指蘇州市及其附近地域的名稱。以“吳門四家”為首的畫家群體或泛稱“吳門畫派”。沈周,不僅為“吳門四家”中最年長者,或亦可視為該畫派的開創人。
沈周(1427-1508),字啟南,晚號石田、石田翁,江蘇長洲(今蘇州)相城鎮人。父祖輩皆隱居不仕,均工詩文,能書畫。沈周的祖父沈澄,與元末一些著名畫家交往甚篤。其父沈恆,字恆吉,為明初著名文人畫家杜瓊入室弟子,故其畫風直承宋元“南宗”文人山水。沈恆和他的兄長在相城“構有竹居,兄弟讀書其中,吟詩作畫”。(見《明史·沈周列傳》)。本文所介紹的畫卷標名為《有竹莊中秋賞月圖》,“有竹莊”,即為沈氏世代隱居之寓所。
沈周不僅繼承了他的父輩隱居不仕的家風,詩文書畫之藝亦為家學淵源。他早年也曾跟杜瓊學畫。杜瓊的畫法基本上完全傳承了元人,因此沈周早年的畫風也未能脫出宋元文人山水畫的窠臼;四十歲之後才逐步顯現出他個人的獨特風格——早歲較細謹,晚年則粗獷。五十八歲時始號“白石翁”,此時才開始在畫上鈐“白石翁”之印。這幅《有竹莊中秋賞月圖》即鈐有此印,可證問他的晚年傑作無疑。
明代初年,山水畫的畫風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忠實繼承了宋元時代的“南宗”文人畫傳統,著名人物如杜瓊、王紱、徐賁、謝縉、姚綬等,但缺乏鮮明的時代特點;另一類為“復古”派,即把南宋時期的馬遠、夏珪的所謂“院體”即宮廷繪畫重新恢復,代表人物有戴進、吳偉等人。這兩種不同畫風的根本性區別在於“皴法”的不同,前者為肇自五代宋初的董源、巨然的所謂“披麻皴”;後者則繼承了馬、夏等人的所謂“斧劈皴”。兩者在明初畫壇上形成了勢均力敵的態勢,直到沈周等人為代表的“吳門畫派”崛起而改觀。沈周的畫,基本上屬於“南宗”文人畫的“披麻皴”系統,特別是他的早年作品,優雅平淡;但到中年以後逐步改變,用筆變為粗拙,這似乎受到“浙派”的戴進等人的影響。儘管如此,沈周的畫法本質上仍為“南宗”文人畫的“披麻皴”系統,只不過他的用筆較為粗獷,線條較為短促滯重一些。這種情況,不妨可視為他對宋元文人畫傳統的一種較明顯的“推陳出新”,遂具有了突出的時代面貌。從這幅《有竹莊中秋賞月圖》來看,應視為沈周的山水畫中頗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自元初趙孟俯明確提出“書畫同本”(“書畫本來同”)之說,以書法筆法入畫的藝術實踐便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更成為畫家們一種十分有意識的行為。李貞伯的《書道之藝》中曾指出:“沈石田妙於詩畫,然字不甚工。後乃仿黃山谷,輒得其筆意,蓋書畫同一機也”。沈周晚年的書體完全是黃庭堅的粗獷特點,由此改變了他早年畫風的細謹特點。在本畫卷中,“書”與“畫”並列而相得益彰;而更為值得一提的是他書寫了自己所作的詩篇,充分體現了文人的詩、書、畫三位一體的優秀文化傳統和抒情達意的最高境界。
這幅《有竹莊中秋賞月圖》歷來流傳有緒,見諸著錄頗多,如清·孫承澤:《庚子消夏記》、福開森編:《歷代著錄畫目》,等等。其中的詩篇亦曾收入《石田老人詩選》(卷一)。這幅作品又曾為現代北京著名畫家惠孝同先生收藏並題有長跋,誠為一件不可多得之佳作。
本文轉引自中貿聖佳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08年春季藝術品拍賣會《沈周<有竹莊中秋賞月圖卷>》單行本
月圓還似故人圓
——《有竹莊中秋賞月圖》卷流傳小考
中央美術學院博士
王健
《有竹莊中秋賞月圖》卷,整卷由畫面與書法兩部分組成,畫面高34厘米,長 135.5厘米,書法部分高34.5厘米,長895厘米,高頭大卷,可稱沈周書畫作品中的煌煌巨製。
畫面描繪的是沈周(1427~1509)在其居所“有竹莊”內的平安亭與友人中秋飲酒賞月時的情景。山水清勝,竹樹橋亭,明月高懸,景致幽靜。書法部分則是沈周滿懷激情,以七言律詩的形式,興致勃勃地抒發其與浦汝正等友人中秋賞月時的複雜心情。該卷畫作筆墨雄健老辣,格調疏簡蒼勁,意境清幽高曠,具有粗沈山水畫的特點。書法則結體嚴整,筆法沉著穩健,蒼勁老練。整卷書畫詩文相映成章,堪稱詩、書、畫三絕。據詩中“老夫老及六十年,更問中秋賒四十。”句可推知此卷為沈周於成化二十二年即1486年六十歲時所作。據學者研究,沈周在五十八歲時始號“白石翁”,與此卷書法卷末所鈐“白石翁”一印正相吻合。
根據歷代著錄,沈周曾多次表現其與友人在有竹莊中秋賞月的畫作。如波士頓美術館藏《十四月夜圖》卷,該卷縱30.5cm,橫134.6cm。卷後有沈周再題詩和祝允明題詩,並經孫艾、羅小川、程正揆、吳諤、吳楨等遞藏。該卷左方自題“十四月夜”四字,卷後有七言歌行一首,中有“舒庵與我六十人,更問中秋賒四十。”之句,當與《有竹莊中秋賞月圖》卷為同年所作。
《有竹莊中秋賞月圖》卷引首有貞伯題寫“有竹莊中秋賞月”大字篆額。貞伯即李應楨(1431-1493),初名依,字應禎,更字楨伯,後以字行,改字貞伯,號范庵。與沈周為同鄉,均是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景泰四年(1453)舉會鄉試,入太學,授中書舍人。後遷南兵部郎中,弘治中官至太僕少卿。李應楨博學好古,篆、楷俱入格,真行草隸,亦清潤端方,如其為人。雖潛心古法,而所自得為多,學為明朝第一。其尤妙能三指尖搦管,虛腕疾書,今人莫能及。人有求者多怒不應,以故傳世極少。卒年六十三。文震孟《姑蘇名賢小記》曰:“少卿書法自成家,蓋軼唐而上,然每恥以是見名。”文徵明曾從其學書。如果該卷引首為李應楨同年所題,則時李應禎56歲。
後隔水有孫承澤(1592-1676)康熙八年己酉(1669年)題跋,時孫氏78歲。孫承澤是明末清初的書畫收藏大家,生活於明末清初社會動盪、政權交替之際,在明末、清朝都做過官,後來隱居西山櫻桃溝,建退翁亭,號退谷。今之退谷、退翁亭即由此而得名。孫氏晚年在此著書立說,鑑賞書畫,《庚子銷夏記》就是他在退居期間所作的書畫著錄專著。在其成書於1660年的《庚子銷夏記》中就著錄樂《有竹莊中秋賞月圖》卷。書中寫道:“石田《有竹莊賞月圖》。石翁置有竹莊,嘗出疏以募竹,其事甚韻。此圖乃石翁與浦汝正中秋賞月莊中之平安亭而作。筆墨更為清勝,後有長歌可入白蘇集中,字大如椀,亦似黃魯直得意之筆。”
他還寫道:“嘗見石翁題畫有絕佳之詩,而集中俱不載。安得有心人肯大為搜羅,以成快編也。石翁集乃陳明卿為孝廉時所刻,不足盡石翁之百一也。”四庫全書本《石田詩選》收錄有此卷中之詩。四庫本《石田詩選》為乾隆四十六年據光祿寺署丞華汝德所編,故與孫承澤所言陳明卿本不同。
另外,該卷孫氏題跋寫於1669年,當是《庚子銷夏記》成書後孫氏再跋,故題跋內容未載書中。
孫承澤之後,此卷為清末溫雲心、溫忠瀚父子所藏。“太原溫雲心氏鑑藏”、“雲心珍賞”兩印為溫雲心的鑑藏印。溫雲心,(溫啟封)清末人,太原人,有《玉鏡台詞》一卷行世。其子溫忠瀚,同治元年壬戌科進士,官湖南學政使,撰有《兩漢石續》六卷。外簽“光緒癸未(1883)年七月重裝題記”即溫雲心之子溫忠瀚的手筆。“紅葉盦”為溫忠瀚的齋室名。上海圖書館藏有《飛鴻堂印譜》五集四十卷二十冊線裝本。有溫忠瀚題記,並有“紅葉盦主”一印。
尾紙有張允中庚寅年,即1950年詩跋一,洋洋灑灑的詩文長題對此卷推崇備至,盛讚沈周此卷“通體筆法如鐵鑄,繞指柔處亦蒼蒼”的藝術成就和孫承澤“退翁法眼精且詳”的鑑定眼光。張允中近現代有兩人,均為著名收藏家。一為生於台中縣大雅鄉的張允中(1928~),張氏耕讀傳家,是當地望族,祖父和外祖父均為收藏古玩名家。張允中夫婦旅居日本四十多年,後回到台灣,齋名為“寄暢園”。另一位則為京城著名收藏家張允中(1880-?)。由該卷上“補蘿盦”、“允中長樂”、“張允中六十以後之作”三方鑑藏印及款署“庚寅清和月下沅,東越補廠中六十有九。” 庚寅為1950年,時張允中69歲,由此上推69年,故可知其生年為1880年。故此張允中應為民國時京城收藏家張致和張允中。
雖然張允中的詩跋在惠孝同先生的題跋之前,但他只是借觀者,此卷並非張允中的藏品,真正所有者則是惠孝同先生。惠孝同(1902-1979)滿族,北京市人。原名惠均,字孝同,號柘湖,別號松溪、晴廬。1920年入中國畫學研究會,拜金城為師,專攻山水。1925年升為研究會研究員。1927年與金蔭湖、胡佩衡等共組湖社畫會,編輯《湖社月刊》,歷任畫會幹事、評議、教員、副會長,湖社畫會天津傳習社社長、天津分會會長。曾任職北平藝術專科學校。解放後,歷任北京中國畫研究會常委,北京中國畫院藝術委員會常委、主任委員,新國畫研究會常委、研究組副主任,國子監國畫補習學校校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50年代曾出訪印度尼西亞,回國後在中央美院舉辦個展。惠孝同山水傳統功力深厚,構圖頗具巧思,所作樹石古厚渾茫,意境深幽。他在尋覓新時代山水畫發展的新途中也做出了可貴的探索,與古一舟、周元亮、陶一清、何鏡涵、松全森合作的巨幅長卷《首都之春》,寫由通縣經城區至石景山、官廳水庫之北京新貌,將古法與今法相融合,造化與心源相貫通,創造了新的時代風格。惠孝同先生富收藏,很多名跡都曾是他家的藏品,如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北宋駙馬都尉王詵的《漁村小雪圖》卷就曾是其藏品之一,由此可見其在當時的鑑藏實力。
惠孝同先生的題跋中透露了張允中一跋的來龍去脈。1950年暮春,惠孝同得此卷於京城廠肆。訊息不脛而走,為張允中先生聞知,張允中遂請朋友賈濟川向惠孝同借觀。並在尾紙題寫詩跋。1962年,時隔十二年後,惠孝同自己再次揀點此卷時,在張允中跋後不無感慨的寫道:“庚寅暮春得於廠肆,適為張致和先生所聞,倩廠友賈君濟川借閱,並題七言長古一首,與石田原作後先輝映,為吾齋平添一段嘉話,今忽忽十二年矣!致和先生墓有宿草,補蘿庵所藏法書名畫亦已零落殆盡。重展斯圖,正與石田先生具有同感。”道及當時此卷的來源、張跋的來龍去脈,以及惠、張兩位老人的友情。1962年張致和先生已經謝世,其所藏書畫已零落殆盡。而此卷不僅見證了沈周與浦汝正等諸君的友誼,也見證了一段近代的流傳佳話。
作者簡介
沈周(1427-1509),明代傑出書畫家。字啟南,號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居竹居主人等。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明宣德二年,卒於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三歲。不應科舉,專事詩文、書畫,是明代中期文人畫“吳派”的開創者,與文徵明、唐寅、仇英並稱“明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