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雞腿菇栽培

有機雞腿菇栽培

野生雞腿菇的自然生長溫度在10~24℃之間,春季3~6月、秋季9~11月出菇。若採用塑膠大棚栽培,從10月至來年3月均能播種,從11月至來年的6月均能出菇,每年可生產2次。 建造菇棚 荒地、林陰下均可作為建菇棚的場地,菇棚的建造與蔬菜大棚一樣,也可利用閒置的冬暖式蔬菜大棚,每500千克乾料需菇棚面積30平方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有機雞腿菇栽培
  • 外文名:Coprinus organic cultivation
  • 栽培方式:塑膠大棚栽培、建造菇棚等
  • 作用:調節體內糖代謝、調節血脂等
生產過程,裝袋播種,其他相關,營養價值,栽培技術,

生產過程

備料→培養料建堆發酵→裝袋播種→發菌管理→鋪床覆土→出菇管理→採收。
配製培養料 準備玉米芯1000千克,麩皮100千克,豆餅30千克,石灰30千克,磷礦粉30千克,石膏20千克。將培養料先乾拌,再濕拌,拌料前將玉米芯粉碎,預濕後將培養料分層建堆,使含水量達到70%。
發酵 將培養料預濕後,建成寬1.5米,高0.6米,長度不限的料堆。每天翻堆1次,翻堆前可向堆表面噴少量水,噴水量以保證無乾料為宜。翻堆時將堆中心的料翻到表層,將表層和底層的料翻到堆中心。料堆從第2天溫度可升到60~80℃,發酵期一般為5~10天,發酵成功的料有大量白色放線菌,無酸味和氨味,深棕色,有發酵料的甜香味。

裝袋播種

每袋裝5層菌種4層料,先裝1層料,然後裝1層菌種。將菌種掰成核桃大小的塊,儘量不要把菌種掰碎。就這樣1層料1層菌種裝起來,然後用大頭針封口。裝袋要注意鬆緊度適宜,菌袋兩頭封口後,用直徑3厘米的木棒在兩頭各打1個孔。

其他相關

發菌期管理 10月份以前,菇棚內溫度較高,這時的菌袋靠地面排放1層,袋與袋之間留3厘米的空隙,發菌可在菇棚內進行。10月份以後,在地面上排3層,12月份以後排4~5層,形成菌牆,行與行之間留10厘米寬的空隙,菌牆上面蓋10~20厘米厚的麥秸。菌袋中插幾支溫度計,每天早、晚各記錄1次溫度。發菌期袋內溫度控制在20~30℃,若溫度高於35℃就有燒菌的危險,達到40℃時持續2小時菌絲就會全部被燒死。可利用揭蓋塑膠薄膜和調節通風口的方法控制菌袋溫度。
菌袋覆土 裝袋後20天左右菌絲即可長滿袋。根據雞腿菇不沾土不出菇的習性,菌絲長滿袋後3~5天即可脫袋覆土。覆土前,先給菇棚的地面澆透水,然後下挖15厘米,將發好菌的菌袋脫去塑膠袋,豎排在挖好的畦內。如菌袋過長,可從中間切開。畦寬1.5米,長度不限,隨排隨向間隙中填土,最後上面蓋2~3厘米厚的覆土,土的濕度掌握在用手握成團,觸之即散為宜。覆土時加2%的石灰,覆土後蓋上地膜,溫度保持在14~25℃,經過15天的培養即出菇現蕾。
出菇管理 菌絲髮育進入生殖生長階段,管理上以調溫、增濕、通風為主,並給予適量光照。出菇溫度控制在12~22℃為宜,每天灑水通風,保持菇棚空氣相對濕度在85%~95%之間,並保證空氣清新,促使菌絲扭結並形成菇蕾,一般子實體成熟需7~12天時間。
採收 當子實體菌蓋邊緣菌環剛開始鬆動,尚緊包菌柄時就要及時採收。採收時,用手握住菌柄下部,輕輕旋轉即可拔起。採收後整理料面,清除菇根,噴1次重水,蓋上薄膜,培養10~15天即可出第2茬菇,第2茬菇管理與第1茬相同,每個栽培周期出菇5~6茬。

營養價值

據分析測定,每100克有機雞腿蘑乾品中,含有蛋白質25.4克(其含量是大米的3倍,小麥的2倍,豬肉的2.5倍,牛肉的1.2倍,魚的0.5倍,牛奶的8倍),脂肪3.3克,總糖58.8克,纖維7.3克,熱量346千卡;還含有鉀1661.93毫克,鈉34.01毫克,鈣106.7毫克,鎂191.47毫克,磷634.17毫克等常量元素和鐵1376微克,銅45.37微克,鋅92.2微克,錳29.221微克,鉬0.67微克,鈷0.67微克等微量元素。
有機雞腿蘑含有20種胺基酸,總量17.2%。人體必需胺基酸8種全部具備,占總量的34.83%;其它胺基酸12種,占總量的65.17%。
有機雞腿蘑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多種維生素,多種礦物質。具有調節體內糖代謝、降低血糖的作用,並能調節血脂,對糖尿病人和高血脂患者有保健作用,是糖尿病人的理想食品。

栽培技術

雞腿菇風味獨特,被視為美味佳肴。它肉質肥厚,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而且對治療糖尿病、胃病和降血壓有顯著療效,深受廣大消費者的歡迎。
一、雞腿菇的栽培原料及配製
雞腿菇適應性強,是我國有機食用菌中栽培方法最簡便、最靈活、原料最豐富的品種之一。如:玉米芯、玉米稈、稻草、高糧稈、豆秸、高糧殼等都是栽培雞腿菇的好原料。
培養基的配製:
1.玉米芯80%,米糠20%,石膏1%,磷肥1%,生石灰3%,尿素0.2%,多菌靈(含量50%)0.1%,含水量在60%~65%之間。
2.玉米秸80%,米糠20%,磷肥1%,生石灰3%,石膏1%,尿素0.2%,多菌靈(含量50%)0.1%,含水量在60%~65%之間。
3.豆秸40%,玉米芯40%,米糠20%,石膏1%,磷肥1%,生石灰3%,尿素0.1%,多菌靈(含量50%)0.1%,含水量在60%~65%之間。
4.稻草80%,米糠20%,石膏1%,磷肥1%,生石灰3%,尿素0.1%,多菌靈(含量50%)0.1%,含水量在60%~65%之間。
5.玉米芯40%,玉米秸40%,米糠20%,石膏1%,磷肥1%,生石灰3%,尿素0.1%,多菌靈(含量50%)0.1%,含水量在60%~65%之間。
註:以上配方中的玉米芯、秸稈,均粉碎成玉米粒大小,pH值在8~9之間。
二、拌料與堆積發酵
每堆250~500公斤,把磷肥、生石灰拌在米糠中,然後與其它料混合拌勻。把尿素、多菌靈溶於水中,再加到料里拌勻,堆成寬1.5米、高1~1.2米、長不限的堆,稍壓實。然後在堆的周圍用木棍每隔40厘米打兩行直徑5厘米、深至堆底的洞,進行有氧發酵。大約3~5天,料內溫度可達60℃左右,開始翻第一次堆。以後每2天翻堆一次,共翻3~4次,使培養料產生少量白色羽毛狀高溫放線菌。發酵時間12~16天。
三、菌袋製作與培育
1.選袋
栽培袋可選用折徑2.5~2.6厘米,1~2道的塑膠袋,然後截成長度為45厘米,一頭扎口備用。這樣的袋每5000公斤料大約需18公斤。
2.裝袋接種
裝袋的前一天把溫室密閉,每50米棚用甲醛500毫升,敵敵畏250毫升,加水15公斤進行全面噴霧。再用2.5公斤硫磺點燃,密閉24小時,殺死棚內雜菌害蟲。裝袋前將發好的料堆散開,使料溫降至30℃以下開始裝袋。把菌種掰成雲豆大小,先把袋的一頭放一層菌種,上面放一層8厘米左右的培養料,再放一層菌種(中間菌种放在袋的周圍),共4層菌種3層料,最後袋口放一層菌種扎口,兩端的菌種略多一些。
3.發菌
將裝好的袋上堆培養,堆高6~7層,料內溫度應掌握在20~26℃,最高不能超過30℃。大約5天左右用針在菌袋兩頭和中間菌層處打8~10個小孔。菌袋在培養期間,要翻堆檢查2~3次,即每隔8~10天翻堆一次。翻堆時要做到上下、里外、側向相互對調,目的是使菌袋均勻地接觸空氣和溫度,使發菌平衡。菌袋培養期間應注意通風換氣,可結合調節溫度來通風換氣。氣溫高時,發菌棚要加強通風和降溫,菌溫高時勤通風。如:掀開菇棚邊及覆蓋物,打開所有通風口使空氣對流,從而加大空氣流量,降低溫度,提高發菌成品率。
菌袋培養期間應注意防濕避光,菌絲在袋內所需的水分不需外界供給,而是靠培養基內現有的水分提供,為此發菌棚內要乾燥,空氣濕度保持在70%左右。如果場地潮濕,空氣濕度過高,會引起雜菌滋生,導致菌袋污染。因此,發菌棚宜乾不宜濕。菌絲生長階段不需光照,在黑暗條件下要比光線照射生長速度快。所以在菌絲生長階段,發菌棚要儘量避免光照,菌絲才會迅速、整齊、均勻、粗壯。較強的光照對菌絲有抑制作用。按上述管理方法,約20~30天就可長滿菌袋。
四、覆土的製作
1.因雞腿菇有不覆土不出菇的特性,所以覆土是雞腿菇栽培中一項極重要的工作。覆土材料配製的好壞和消毒處理是否徹底,直接影響菇的產量和質量。
2.覆土材料的選擇和理化性質都應符合雞腿菇生長的需要。基本要求是結構疏鬆、孔隙度高、通氣性能良好、有一定的團粒結構,如粘壤土、菜園土、河泥等。
3.覆土材料的配製。粘壤土或河泥土75%。爐灰渣25%,磷肥0.5%,生石灰1%,多菌靈0.1%,敵敵畏0.1%,pH值8~9,水適量。土握在手捏成團,觸之即散。
五、畦床處理和脫袋覆土
1.畦床處理
把畦床整平,灌大水後中間留出過道,並用畦內土壘起25厘米左右的壩埂,散入少量生石灰備用。
2.脫袋覆土
將發菌好的菌袋脫袋後縱排擺入已處理好的畦床內。間隙用處理好的營養土填充,菌棒上覆3~5厘米厚的營養土。覆土後上蓋地膜保溫保濕,溫度應掌握在12~25℃,注意保持土層濕潤,加強通風換氣。大約覆土15~20天,菌絲即可穿透覆土層並出現原基形成子實體,此時噴一次水。子實體在生長階段保持較高的濕度和一定的散光,但不可噴大水,保持地面濕潤即可。加強通風換氣,管理上主要掌握溫濕度。女口棚內溫度超過25℃以上時,以降溫增濕為主,噴霧狀水保持地面濕潤。換氣時應避免強風直接吹入畦床,以免影響菇的色澤和質量。可根據出菇的多少靈活掌握通風量,低溫季節每天11~14時通風,高溫季節每天早晨和傍晚通風,陰雨天加大通風量。出菇溫度控制在8~25℃之間,最適溫度在14~18℃之間,濕度保持在80%~90%之間。
當子實體長至圓柱形或鐘形時,顏色由淺變深,菌蓋與菌環未分離或剛剛鬆動時就要適時採摘。頭潮菇采完後,應及時把死菇、菇根清理乾淨,補足覆土;一次性補足水分,管理好溫濕度,養出下潮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