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質學(selenotectonics),亦即月球地質學。月質學是眾多天文學中,一門研究研究月球的物理特性、物質結構、化學組成、地質構造及其起源和演化的學科,即月球地質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月質學
- 外文名:selenotectonics
- 別稱:月球地質學
- 性質:一門研究研究月球的物理特性
學科概況,學術爭議,月球地質物分類,結晶質火成岩,角礫岩,月壤或月塵,月球岩石分類,月海玄武岩,非月海玄武岩,月球高地岩石,
學科概況
歷史上,只有阿波羅太空船曾登入月球,它也是截至2015年為止唯一曾派出太空車採集月球地質標本並進行研究的太空船。
早期的月球地質曾經過幾個地質時代,即月球地質時代。月球地質時代有前酒神代、酒神代、早雨海代、晚雨海代、埃拉托斯特尼代和哥白尼代。誕生於20世紀50年代末。1959年蘇聯月球2號在月面硬著陸,月球3號揭開月背的奧秘使這新興學科有了研究的可能。在1966~1976年,蘇聯和美國分別有8個和5個探測器在月面軟著陸,美國的阿波羅飛船6次將12人送上月面,這些都大大推動了月質學的飛速發展。太空人在月球上開井挖溝、製造月震 、採集岩石與土壤,放置各種儀器,進行了幾十項科學實驗。基本上探明了月面各種地形的生長年代及演化歷史,發現了60多種礦物,其中6種是地球上不存在的,還發現了只有正面才有的12個質量瘤(或稱月瘤),也分析了月球內部的分層結構,對月球的起源也提供了可靠的科學依據。
學術爭議
將月球的“地質學”,稱為“月質學”。若以此類推,論及水星、金星、火星等星球的地質學,看來應該稱為“水質學”、“金質學”、“火質學”,這樣不僅閱讀不便,而且容易造成名詞的混亂。 地質學一詞,雖起源於對地球地質的研究,這是囿於當時利技發展的水平。詞義是可以逐漸豐富、發展的。即或是“地”字,也非一定嚴格限用於地球,亦應該適用於月球地質研究。
月球地質物分類
根據美國阿波羅號所攜帶的樣品的結構和成因,人類將月球表面岩石分為三類:
結晶質火成岩
包括極細粒的多孔狀岩石和中粒等粒岩石,它們是在月球表面或其附近由岩漿直接結晶和固化形成的。但有一些樣品,雖然結構與火成岩相同,卻是晶質化了的衝擊熔融岩。
角礫岩
其變化範圍從細粒的微角礫岩到含有大的火成岩碎塊的碎屑岩。
月壤或月塵
它們是未粘接的顆粒物質。月壤是隕石體多次撞擊的產物,其厚度可達幾米,主要由晶質顆粒與較大的火成岩碎塊、玻璃質碎片(包括大量的玻璃球粒)及微量金屬顆粒組成。月球以外的隕石體、小行星及彗星的衝擊對形成目前月球的景觀(不同大小的環形山、衝擊坑和月壤的形成及分布)起著重要的作用,這種作用直接影響到岩石的化學成分、碎屑大小的分布、玻璃的含量和再結晶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