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西法師(1915—1993)本名月熙,後來改名月西。他俗家姓高,名祥麟,浙江省溫嶺縣人,1915年出生於溫嶺新河區鐵場村。1934年依溫州護國寺萬定和尚受具足戒。他在佛教及地方上有崇高的聲望,曾先後擔任延慶寺住持、七塔寺方丈、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浙江省佛教協會副會長,當選為寧波市第一至第七屆人大代表、寧波市第八、九屆政協常務委員,浙江省第五、六政協委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月西法師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溫州
- 出生日期:1915
- 逝世日期:1993
生平,出家受戒,愛國弘法,修復七塔寺,逝世後,道場,始建七塔寺,七塔寺迭遭興廢,
生平
出家受戒
月西法師(1915—1993)本名月熙,後來改名月西。他俗家姓高,名祥麟,浙江省溫嶺縣人,一九一五年(民國四年)出生於溫嶺新河區鐵場村。家庭務農為業,生活十分艱難。在他十一歲的時候,投入蘇州完光寺,依靜安上人坐下剃度出家,在寺學讀書認字,做一些掃灑雜務。十六歲之年受了沙彌戒,為靜安上人身邊侍者,為師尊執持巾瓶,學習出家儀軌。
十七歲時,千里負笈,到福建廈門南普陀寺,考入閩南佛學院就讀,時為一九三一年。是時新僧領袖太虛大師,擔任南普陀寺住持兼閩南佛學院院長。大師不常到院,院務由大醒、芝峰二法師維持。月西在閩院時,與印順、東初、靜嚴、心道、大訥、普欽等師為同學,這些人,以後都是弘化一方的佛門法將。月西在校時,年紀最幼,而資質過人,二十歲畢業,回到寧波,依溫州護國寺萬定和尚受具足戒,時為一九三四年。
一九三六年冬,月西在寧波白衣寺,聽太虛大師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翌年往慈谿金仙寺,參與籌建白湖講經所。一九三七年七月蘆溝橋事變,日本侵華的八年戰爭全面爆發,白湖講經所受戰爭影響而停建。未幾,月西應金仙寺方丈亦幻法師之邀,到金仙寺擔任監院,輔佐亦幻法師經營金仙寺。翌年侵華日軍逼近寧波,各地抗日救亡運動風起雲湧的展開,慈谿民眾於金仙寺成立了抗日武裝的游擊隊,月西是金仙寺的監院,他也積極支援抗戰事業。以後寧波各地相繼淪陷,敵偽勾結,欺壓人民,月西法師與亦幻住持冒著生命的危險,掩護抗日救亡人士,籌措藥品,糧食等物資,支援抗日武裝,深獲當地愛國人士的稱頌。
愛國弘法
一九四五年,日本侵華戰爭失敗,中國抗戰勝利。月西是年三十一歲,受聘擔任寧波延慶寺監院。他到延慶寺後,努力振作,起衰振頹,卓有建樹。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月西法師仍駐錫延慶寺。一九五〇年,月西率先倡議成立寧波市佛教協會,經多方奔走,終於在一九五四年宣告成立,且被選舉為首任會長。是時政府的政策,人人都要參加工作,出家人也不例外。月西法師為配合政策,他提倡僧尼生產自救,創辦佛教麻織廠(後改為佛教織布廠)、佛教縫紉工廠等企業,解決僧尼工作問題。一九五六年夏天,寧波地區受到颶風襲擊,頗有損失,延慶寺一部分殿宇亦為風襲傾塌,月西法師率常住眾搶救,並籌資修復受災殿堂房舍。以他多方面對寧波佛教及對延慶寺的貢獻,一九五七年被推舉為延慶寺住持。一九六六年,十年動亂開始之後,寧波全市僧尼被趕出寺院,年輕的多返鄉還俗,年歲大而無處可去的,都集中在七塔寺。月西法師出面在七塔寺創辦四明紙盒廠、五星服裝廠等生產機構,出家人都進入工廠做工,勞動生產以自救,維持大眾生活。這樣渡過了苦難的十年。
修復七塔寺
一九七八年年底,在中共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落實宗教政策,開發重點寺院。月西法師已六十多歲,他受命肩荷修復七塔寺的重任。此後多年,他耗盡心力,慘澹經營,終於使七塔寺恢復舊觀。月西老和尚因此被尊為七塔禪寺復興之師。與其同時,有桂侖禪師,自1942年來寺參訪,隨緣留住七塔,精進修行不懈,徹悟禪宗心法及觀音法門的真義,其見地境界被禪門宗匠來果禪師印證為“深入堂奧”,50餘年常住七塔寺,隨緣接引度化,慕名前來皈依、受教弟子無數,深得趙朴老、茗山長老等讚許,人稱“七塔桂侖”。一九八四年四月,月西法師正式升座出任七塔寺方丈。此外,以他在佛教及地方上崇高的聲望,他先後擔任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浙江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寧波市第一至第七屆人大代表、寧波市第八、九屆政協常務委員,浙江省第五、六政協委員。月西法師秉性剛直,心無城府,又具菩薩心腸。他樂善好施,救災濟民,慷慨解囊,略無難色。老和尚於一九九三年二月二十八日,示寂於寧波七塔寺,世壽七十九歲,僧臘六十八,戒臘五十九。其舍利塔建於慈谿五磊山。師之戒徒有可祥、可善二人。
逝世後
1993年月西法師圓寂後,其高足可祥法師秉承師父遺訓,繼續帶領全寺僧俗四眾,重修了圓通寶殿、三聖殿、鐘樓、綜合樓等,闢建了“棲心一覽”文物陳列室,重建了東廂房,新建了鼓樓(底層觀音殿精雕供奉十一面觀音菩薩聖像),改建了山門牌樓,創辦了七塔佛學文化網站與《報恩》雜誌,編輯出版了《七塔禪寺五百羅漢圖》、《月西大和尚圓寂十周年紀念集》、《七塔禪寺》、《七塔禪寺修復開放二十周年紀念集》、《七塔寺人物誌》等書籍。
道場
始建七塔寺
七塔寺始建於唐大中十二年(858年),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四十餘年歷史。據寺志載:寺初名“東津禪院”,為江西分寧宰任景求舍宅為寺,並禮請天童寺退居方丈心鏡禪師為主持,心鏡禪師是為本寺開山始祖。又據《高僧傳》載:唐鹹通元年,心鏡禪師面對巨魁率賊兵兩千餘而不驚,瞑目禪定,兵匪驚異,作禮而退。故次年郡守奏聞朝庭,盛讚師德,詔改“東津禪院”為“棲心寺”。至宋朝又敕額“崇壽寺”,明洪武年間,普陀山為倭寇侵撓,島民內遷,迎觀音聖像於七塔寺,稱七塔寺為“補陀寺”,故七塔寺又有“小普陀”之稱。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寺前建有七浮圖,故俗稱“七塔寺”。後寺院興廢迭更,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慈運長老出任主持,重造天王殿、大雄寶殿、中興法堂,藏經樓等。清光緒十七年塑千手觀音聖像,重建三聖殿。清光緒二十一年,慈運長老晉京請頒《龍藏》並蒙敕額為“報恩禪寺”。經慈運長老二十年的苦心經營,寺院名聲大振,時寺盛弘臨濟禪風,傳法嗣四十八人,皆一時法門龍象,遍及全國。後人尊師為中興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