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華橋

古代著名彝族女土司奢香開闢修建的“水西十橋”之一。月華橋位於城關鎮貫城河中段。原名“奢香橋”。始建於洪武二十一年(1388)。清順治十八年(1661)整修。東西向,跨貫城河。三孔石拱橋,長18米許,寬4.7米,主孔淨跨15.7米,矢高約10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月華橋
  • 位於織金縣城關鎮貫城河中段
  • 始建於:洪武二十一年(1388)
  • :18米許
概述,典故,

概述

。原名“奢香橋”。。清順治十八年(1661)整修。東西向,跨貫城河。三孔石拱橋,,寬4.7米,主孔淨跨15.7米,矢高約10米。

典故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貴州宣慰使靄翠去世後,年方20的奢香按照習俗,接替了丈夫的職位。可貴州都指揮使馬燁推行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被人們稱為馬閻王。他不僅對彝族民眾採取鎮壓手段,而且對彝族地方政權也極盡挑釁之能事。一次,馬燁在召見奢香時,不以禮相待,編造了一個理由,把奢香的上衣脫掉然後鞭打她,企圖把奢香及其部眾激反,從而出兵鎮壓,實行改土歸流。馬燁的暴虐行徑激怒了彝族民眾,他們聚集在奢香的府第前,願意幫助她和馬燁對抗。此時形勢非常緊張,可謂劍拔弩張,戰爭一觸即發,馬燁的政治陰謀即將得逞。但奢香遠見卓識,識破了馬燁的政治陰謀,強壓胸中怒火,從民族團結和睦的大局出發,反對以武力對抗,以免發生戰亂。她曉以大義,竭盡全力勸說彝族民眾顧全大局,從而制止了一場即將爆發的戰爭。經過商議,奢香決定採取“赴訴京師”告御狀的辦法來對付和懲治馬燁。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奢香赴南京城,直接向皇帝告御狀。明太祖朱元璋知悉詳情後對奢香維護國家安定團結大為讚賞,然後問奢香,若處理馬曄後她何以為報?奢香表示願開山鑿石,開闢驛道。明太祖隨即召見馬燁,治了他的罪。奢香回黔後,大力宣揚朝廷威德,立即組織人力修築驛道,開闢龍場九驛,修建水西十橋,先後溝通了川、滇、黔3省交通。奢香一生主持修建了許多石拱橋,其中蜈蚣橋、朵尼橋、西溪橋,至今仍在使用中。
黔西朵尼橋的來歷著實令人心動。阿乍朵尼本是奢香隨身女侍,因奉命修橋而以身殉職。相傳奢香當初開闢龍場九驛時,將建橋之事交與基層土官勺俄。勺俄剋扣錢糧,甚至殘害民工,致使進度緩慢。奢香深入建橋工地,傾聽工匠哭訴,當即拿下勺俄,並令女侍阿乍朵尼接管其事。朵尼帶領工匠,不分白天黑夜,開山採石建橋。由於勞累過度,多次口吐鮮血。奢香得知朵尼犯病,帶領眾官看望。還未到建橋工地,就聽到一片哭聲:朵尼累死了。奢香懷抱朵尼遺體,緩步走在橋上,舉行“踩橋”儀式。當她和宣慰司眾官員走到橋中時,沉痛宣布:“朵尼為建橋獻身,這橋就叫‘朵尼橋’吧!”
位於今黔西、大方間的西溪橋,始稱“勤善橋”。洪武年間,奢香官邸設於九層衙門。其地高寒,隆冬時節,大雪封山,交通極為不便,於是便在地勢較低的西溪河畔修建行宮。九層衙門與西溪行宮間需建一座橋。在橋建成後舉行的“踩橋”儀式上,奢香發問:“叫什麼橋好呢?”宣慰司的高官慕魁扯事回答說:“宣慰苴摩(指奢香)執掌貴州宣慰司以來,勤政於民,善扶於眾,百姓安居樂業,叫‘勤善橋’最好。”橋建成後,為水西一景,人稱“溪橋斷雪”。
奢香修橋鋪路,備受世人稱讚。民間甚至將一座與她有關的石拱橋命名為“奢香橋”。橋橫跨織金城內貫城河(古稱卜牛河)。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奢香來到彝族聚居的比喇(今織金)視察,得知卜牛河東岸的“以馬”家支與西岸的“納虎”家支積怨頗深,互相仇殺了20多年。奢香召見雙方首領,令其停止械鬥,並歃血為盟,永世修好。為溝通兩岸往來,雙方調集能工巧匠,在卜牛河上建橋,並起名“奢香橋”。到了清代,奢香後裔整修橋樑、驛道,於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對奢香橋重加修葺。竣工之夜,皓月當空,月華如水,故又稱為“月華橋”。
這些古橋的修建不僅密切了貴州和明朝中央的關係,而且為開發西南的土地資源和發展西南的經濟文化打開了通路。除此之外,奢香還在貴陽等地開辦學校,發展了貴州的文化教育事業。多次派遣包括自己年僅7歲的兒子安弟在內的一些彝族上層青年子弟赴京入太學學習,並大力傳播漢民族的先進文化,有力地促進了貴州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