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行經,忽斷忽行,遷延數日可自盡者,稱為“月經忽斷忽行”。本病當與“漏下”相區別,後者為持續出血,量少不斷,迤邐不能自止。
基本介紹
- 中醫病名:月經忽斷忽行
- 多發群體:女性
- 常見病因:氣滯血瘀,氣虛不運
- 常見症狀:婦女行經,忽斷忽行,遷延數日可自盡
- 傳染性:無
病因病機,中醫治療,中醫成方,
病因病機
經來忽斷忽行,時有時無,既不同於月經驟止,又有異於崩中漏下,究其病因,多以氣機不利或瘀血阻滯為患。
⑴氣滯血瘀:情懷不舒,肝氣鬱結,血行不暢,瘀滯胞宮,使血行不利而忽斷忽行。
⑵氣虛不運:素體脾氣不足,中氣虛弱,經行脾氣益虛,運血無力,故經行排泄不暢,忽斷忽行。
中醫治療
本病辨證以月經量、色、質為主,結合伴隨出現的症狀加以分析,以明辨病之虛實。治療則分別針對不同的病機而採取相應的措施,並酌情參入理氣通經之品,以助經血順利而下。
⑴氣滯血瘀:經來忽斷忽行,經量或多或少,血塊多,經色黯,小腹脹痛或絞痛。胸脅脹滿,乳房脹痛,噯氣頻作。舌黯或有瘀點,苔薄白,脈弦澀。治宜行氣活血調經。首選方藥為血府逐瘀湯。桃仁、牛膝各12克,當歸、生地、赤芍、枳殼各10克,川芎、柴胡各6克,桔梗、甘草各3克。腹痛重者加元胡15克,荔枝核12克,以理氣止痛。伴有瘀血者加丹皮15克,黃柏、知母各10克,以涼血清熱;伴有寒凝者加烏藥、艾葉各10克,以溫煦沖任。
⑵氣虛不運:經來忽斷忽行,經量時多時少,經色淡而質稀。面色萎黃,神疲乏力,腹滿納差,大便溏稀。舌淡胖,苔薄白,脈虛弱無力。治宜補氣助運調經。首選方藥為八珍益母湯。熟地24克,當歸、白藥、黨參各12克,白朮、茯苓各10克,川芎、甘草各6克,益母草2 0克。大便溏稀者加山藥、扁豆各15克,以健脾祛濕;出血量多者加仙鶴草、炒地榆各15克,以止血;沖任虛寒者加小茴香、艾葉各12克,以溫暖沖任;小腹痛者加烏藥12克,香附10克,以行氣止痛。
中醫成方
參術調經湯(管城中醫內分泌經驗方)。
人參、三七各9克,黃芪、當歸、生地各15克,白朮18克(適用於氣陰兩虛而兼氣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