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暴洋(Oceanus Procellarum)是月球最大的月海,南北徑約2500千米,面積約400萬平方千米。風暴洋位於月球西半球,面向地球一面的西側,是一片廣闊的灰色平原,四周有...
公認的22 個絕大多數分布在月球正面,背面有3個,4個在邊緣地區。在正面的月海面積略大於 50%,其中最大的“風暴洋” 面積約五百萬平方公里,差不多九個法國的...
1966年2月3日,蘇聯發射的月球9號首次在月球上的風暴洋軟著陸成功,從月球發回一批月球全景照片。美國在1966年5月至1968年1月期間發射了17個勘測者號探測器,其中...
月球13號發射升空後先停留在223×171千米、傾角51.8度的低地球軌道,然後開始奔赴地月轉移軌道,24日降落在月球風暴洋18.25N、 60.03W處。距離月球9號著陸點約...
從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表面,較大的月海有10個:位於東部的是風暴洋、雨海、雲海、濕海和汽海,位於西部的是危海、澄海、靜海、豐富海和酒海。這些月海都為月球...
月球山脈又叫“月球山系”,是月球表面連續分布的山峰帶。月球山脈數目不多,常以地球山脈命名。月球山脈的一般特點是向著月海一側陡峭,向月陸一側平緩。在月球南極...
1959年10月4日,蘇聯成功發射了月球3號探測器,這顆月球探測器飛到了月球背面,在距離月球60千米~70千米的高空,成功地拍攝了月球背面首幅傳真照片,然後飛向地球,在...
1969年以來阿波羅相繼六次登月和Нуда三次登月,取回380多公斤樣品進行地面精細研究,對月球表土與岩石的化學組成與礦物成分、火山與岩漿活動、撞擊成坑與斷裂體系...
1966年12月21日,月球13號發射升空後先停留在223×171千米、傾角51.8度的低地球軌道,然後開始奔赴地月轉移軌道,24日降落在月球風暴洋18.25N、60.03W處。距離...
月球地貌是如何形成的月球的地形分布東部的山和“海”中部的“特區”北部的沉靜之地南部的高原和山區月球上的風暴洋月球上的雨海誘人的月背...
絕大多數分布在月球的向陽面(約占向陽面表面積的30%),只有 3個月海位於月球的背陽面(約占背陽面表面積的2.5%)。最大的月海是風暴洋,面積約500萬平方公里,...
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在數百萬觀看登月直播的電視觀眾的注目下,跳下月球著陸艙的最後一個階梯,他在月球表面進行了2個小時21分鐘的行走。 [1] ...
雲海是月海之一,位於風暴洋的東南方,東部有Bullialdus火山口,南側有Pitatus火山口。...
蘇聯航天部門計畫讓它在月球上實現軟著陸,但由於制動火箭沒能及時點火而於1965年12月6日(UTC時間21:51:30)撞毀於月面風暴洋。 月球8號 發射日期1965年12月3日...
由於制動火箭的過早點火和過早關機,月球7號於1965年10月7日(UTC時間22:08)在月面最大的月海風暴洋上撞毀。 月球7號 發射日期1965年10月4日 發射載具閃電號...
登月是指人類利用自身開發的載人太空飛行器將人類的太空人送上月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未來可能將建立沿月球軌道飛行的實驗室,把月球作為登上更遙遠行星的一個落腳...
是世界上第一顆在月球上成功實現軟著陸的月球探測器,在1966年1月31日由蘇聯發射,它經過79小時的長途飛行之後,於2月3日在月球的風暴洋附近著陸,用攝像機拍攝了月...
月球7號(俄語:Луна-7)是蘇聯的第一個月球探測計畫“月球計畫”的第18顆無人月球探測器,於1965年10月4日(UTC時間07:55:00)發射。
蘇聯航天部門計畫讓它在月球上實現軟著陸,但由於制動火箭沒能及時點火而於1965年12月6日(UTC時間21:51:30)撞毀於月面風暴洋。中文名 月球8號 類型 無人月球...
“月球共和國”由14箇中國人名和地名加入了包括居里夫人、門捷列夫、亞歷山大、亞里士多德和阿爾卑斯山脈、高加索山脈、風暴洋、雨海等人和物組成,其中包括祖沖之、張衡、...
月球殖民是一種人類永久居住在月球的構想。科幻小說作家與太空探測的支持者經常將月球視為人類從地球進行太空探索後,所必然產生的殖民地區。中文...
月球背面指月球的背面,從地球上始終不能完全看見(背面的18%因為天秤動能夠看見),因此被稱為月球背面(Farside)。 兩個半球的特徵有著顯著的不同,正面有許多巨大的...
性元素和親鐵元素、月球的密度比地球低以及月球形成初期曾產生過廣泛熔融、存在過岩漿洋等事實,因此撞擊成因說是當今較為合理、較為成熟的月球起源學說,逐漸獲得了...
拉瓦錫環形山(Lavoisier)是位於月球正面風暴洋西側的一座大型古隕坑,約形成於45.5-39.2億年前的前酒海紀,其名稱取自十八世紀法國博物學家、現代化學之父安托萬-...
愛丁頓環形山(Eddington)是月球正面位於風暴洋西部一座古老的大撞擊坑殘跡,約形成於45.5-39.2億年前的前酒海紀,其名稱取自英國天文學家暨數學家
克卜勒環形山、克卜勒隕石坑(拉丁語:Keplerus)是月球上的一座撞擊坑,位於風暴洋西側、島海的東面。東南方則是恩克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