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季花開——一個人的大學和鄉村生活史》這部書讓我們可以看到甄先堯的人生態度和少年的心路歷程,對人生的無比珍惜,對故鄉的無比熱愛,對人世間美好感情的執著,對艱難挫折的不屈不撓,以及明確的人生目標和他堅定不移的奮鬥精神。 《月季花開——一個人的大學和鄉村生活史》由四川出版集團出版發行。
基本介紹
- 書名:月季花開:一個人的大學與鄉村生活史
- 作者:甄先堯
- 出版日期:2012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53100616
- 外文名:Rose Bloom
- 出版社:巴蜀書社
- 頁數:227頁
- 開本:3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月季花開——一個人的大學和鄉村生活史》是甄先堯近期新作,由四川出版集團出版發行。書中真實記載了甄先堯的成長曆程。全書共分四章,分別講述月季花開甄家渡,漢州沱水照連山,三尺講台寫春秋,美麗西師讀書聲等故事。該書文筆清新淡雅、情節生動溫馨。
作者簡介
甄先堯,男,1956年6月生於四川廣漢。1983年畢業於西南師範學院中文系,獲文學學士學位。大學畢業,一直在宣傳部工作,曾任中共成都市溫江區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現為溫江區政協副主席。社會職務:中國生產力學會策劃委員會全國專家委員、中國愛國主義教育網高級顧問、溫江書院院長等。
主要成果:中國農家樂創始人。“住在溫江”、“錦城西”總策劃人。主要著作:《宣傳絮語》(2002年)、《儒道文化資本》(2004年)、《中國農家樂》(2005年)、《說道做到——我在宣傳部24年》(2006年)等。其中《儒道文化資本》獲成都市人民政府頒發的“成都市第八次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主要成果:中國農家樂創始人。“住在溫江”、“錦城西”總策劃人。主要著作:《宣傳絮語》(2002年)、《儒道文化資本》(2004年)、《中國農家樂》(2005年)、《說道做到——我在宣傳部24年》(2006年)等。其中《儒道文化資本》獲成都市人民政府頒發的“成都市第八次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月季花開甄家渡
夏至,我來了
名字的由來
風水中的月亮坎
袍哥爺爺
美食魔術師奶奶
外公和外婆
父親,鄉村智者
母親,生命之花只為孩子開放
麼爸
忠厚家風
鵠鳴院國小校
快樂時光
石亭江
天空有大美
少年的為什麼
我家大黃狗
鄉下蛙鳴
鄉村禁忌
龍門上聽故事
煙市巷書屋
過年
賣柿子
守夜
拈紙疙瘩
那樹-那烏-那人
下雨天,吵架天
第二章 漢州沱水照連山
柳暗花明又一村
連山中學
第一篇變成鉛字的作文
激勵人生的座右銘
書香無毒
身輕如燕的神行法
漢州沱水照連山
狠狠打擊“帝、修、反”
勞動的歌聲
第三章 三尺講台寫春秋
民辦教師
國小校長
收音機泄密考試題
江湖義氣
《御河橋》現代版
我要飛得更高
“打”出來的好朋友
花問
進城趕考
高考過後的等待
錄取通知書
第四章 美麗西師讀書聲
美麗西師
兩位傳說中的教授
校園瑣記
家書抵萬金
家鄉人在重慶
為未來的廳長部長服務
北碚往事
初次聽聞晏陽初
大學就是使大力地學
夫子一句話,勝讀十年書
無聞之名天下聞
火車,火車
激情之夜
第二次入黨
在江津師範實習的日子
畢業論文——關注鄉村變化
畢業分配——給我一個驚喜
夏至,我來了
名字的由來
風水中的月亮坎
袍哥爺爺
美食魔術師奶奶
外公和外婆
父親,鄉村智者
母親,生命之花只為孩子開放
麼爸
忠厚家風
鵠鳴院國小校
快樂時光
石亭江
天空有大美
少年的為什麼
我家大黃狗
鄉下蛙鳴
鄉村禁忌
龍門上聽故事
煙市巷書屋
過年
賣柿子
守夜
拈紙疙瘩
那樹-那烏-那人
下雨天,吵架天
第二章 漢州沱水照連山
柳暗花明又一村
連山中學
第一篇變成鉛字的作文
激勵人生的座右銘
書香無毒
身輕如燕的神行法
漢州沱水照連山
狠狠打擊“帝、修、反”
勞動的歌聲
第三章 三尺講台寫春秋
民辦教師
國小校長
收音機泄密考試題
江湖義氣
《御河橋》現代版
我要飛得更高
“打”出來的好朋友
花問
進城趕考
高考過後的等待
錄取通知書
第四章 美麗西師讀書聲
美麗西師
兩位傳說中的教授
校園瑣記
家書抵萬金
家鄉人在重慶
為未來的廳長部長服務
北碚往事
初次聽聞晏陽初
大學就是使大力地學
夫子一句話,勝讀十年書
無聞之名天下聞
火車,火車
激情之夜
第二次入黨
在江津師範實習的日子
畢業論文——關注鄉村變化
畢業分配——給我一個驚喜
文摘
快樂時光
童年的快樂能帶給人一生美好的回憶,而遊戲總是與快樂童年形影相隨。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哪裡有遊戲,哪裡才有童年。我童年的大部分時光也是在遊戲中度過的。跳繩、拔河、鬥雞、丟沙包、掰手腕、捉迷藏、跳房子、跳人馬、爬竹竿、打三角板、打彈珠、擊鼓傳花、丟手絹、摺紙飛機、打彈弓、抬轎子、滾鐵環、放風箏、抽陀螺、藏貓貓、老鷹抓小雞……數不清的遊戲,數不清的快樂。在院壩里、在樹林子裡、在田間地頭,遊戲是不擇場地的,和小夥伴在一起,大家可以喊啞嗓子、可以瘋得渾身是泥、可以累得筋疲力盡。今天玩累了,明天又繼續玩。
當穀子收割後,空曠的田野,成了小孩們盡興玩耍的場所。夜色朦朧中,田裡立著的草把子,看上去,好像千軍萬馬似的,碼成垛的穀草堆子,就像一座座碉堡。星光下,幾個院子的孩子紮成堆,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玩的最多的是“拉國”。參加遊戲的孩子分成兩組,各找一個草堆子,作為自己的“國家”。比賽開始,一方出一人,同時往中間跑,跑動中,誰被觸到身體,誰就是俘虜。最後,哪一方抓到的俘虜最多,即為勝者。那時的遊戲大多比較簡單,但是,遊戲中的奔跑、汗水和爭吵帶給大家的快樂卻是無窮的。
我喜歡熱鬧,可寂寞的時間卻很多。別人家的小孩子在家也頂半個勞動力,有做不完的家務事。一般情況下,我做完作業就沒事了,沒有玩伴,只好一個人在院子裡走走,在龍門口坐坐,自己和自己玩,自己編故事然後又在心裡講給自己聽。最盼望的是院子裡哪一家有事情發生一一生日或是婚喪嫁娶,這時候,一般都會有客人來,而客人來了,院子裡也就熱鬧了。
最盼望的是看電影,看一場電影,就像打一次精神牙祭。放電影的時間由公社統一安排。輪到我們大隊的時候,大隊派人用架架車到公社去拉放映機。機子拉回來,訊息很快傳遍全大隊。放映員開始立木桿子,掛銀幕的時候,不少人就會從家裡拿來高板凳竹椅子占位置。暮色中,走在田埂上、溝邊上、機耕道上的人,都是前往放電影的地方去的。
電影放影前,大隊幹部照例要講幾句話,然後放映紀錄片《新聞簡報》,內容大都是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檢閱紅衛兵小將,也有關於農業科技知識的。當時,民間流行著這樣一句順口溜:“中國電影新聞簡報,越南電影飛機大炮,朝鮮電影又哭又笑,阿爾巴尼亞電影莫名其妙。”這順口溜可以說相當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現狀。紀錄片放完了,才開始放映故事片,這時候,等待已久的觀眾席上會發出一陣輕快的歡呼聲。那時的故事片都很有教育意義,都很鼓舞人心,因此,看一場電影就受一場教育。《地雷戰》、《地道戰》、《閃閃的紅星》不知看了多少遍,《白毛女》、《紅燈記》、《紅色娘子軍》、《智取威虎山》等樣板戲,因為經常看、反覆看,所有的情節和對白都爛熟於心,一些經典唱段,如“都有一顆紅亮的心”、“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渾身是膽雄赳赳”、“做人要做這樣的人”等,隨口就能哼唱。
看電影,最喜歡看打仗的抓特務的故事片。看一場電影,就有了一個共同的話題,電影中的人物、情節會讓所有的人津津樂道,回味,往往比看電影還過癮。有的人,搞不懂電影是咋回事,鬧出了笑話。老院子就有個可愛的老頭,頭天晚上看了《上甘嶺》,晚上睡不著,天不見亮,就跑到放電影的田壩頭,在掛銀幕的地方四處搜尋,又在穀草把子裡翻了又翻,自言自語地說:“打了一晚上的仗,咋個一個子彈殼都找不到?” 那時,有一部家喻戶曉的電影名叫《我們村裡的年輕人》,電影裡有一段插曲《櫻桃好吃樹難栽》,歌詞是這樣的:“櫻桃好吃樹難栽,不下苦功花不開,幸福不會從天降,社會主義等不來。莫說我們的家鄉苦,夜明寶珠土裡埋。只要汗水勤灌溉,幸福的花兒遍地開。”這首歌,歌詞很順口,我一唱就會。我把歌詞牢牢記在心裡,覺得這首歌就是為我寫的。要說在十歲以前我樹立自己人生的理想,這首歌給我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它一直激勵著我前進。此外,《年輕的朋友來相會》、《唱支山歌給黨聽》等革命味很濃的歌曲,也是我非常喜歡的。
在大隊上看電影,一年難得幾個火燒天,要過癮,只有到附近的駐軍部隊一一“連山農場”去,那裡,每周都要放電影,並且,放的都是新片子。一到周末的傍晚,農場附近幾個大隊的人便紛紛湧向部隊,像趕場過節一樣熱鬧。有時候,人去多了,解放軍叔叔不高興了,就把進入營區的大門關了,把操場上的燈光也熄了,有人故意放點風聲出來,要么部隊臨時有任務,要么電影片子未到,總之一句話,今天放不成,明天請早。這些話讓人真假難辨,黑壓壓的人群立即熱烈地討論起來,今晚的電影放還是不放,人走還是不走。那時的人什麼都缺,就是不缺時間,不讓進去,就在營區門口,在大路上,老老實實地守候著,哪怕等上幾個小時,一點也無所謂。
P39-41
童年的快樂能帶給人一生美好的回憶,而遊戲總是與快樂童年形影相隨。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哪裡有遊戲,哪裡才有童年。我童年的大部分時光也是在遊戲中度過的。跳繩、拔河、鬥雞、丟沙包、掰手腕、捉迷藏、跳房子、跳人馬、爬竹竿、打三角板、打彈珠、擊鼓傳花、丟手絹、摺紙飛機、打彈弓、抬轎子、滾鐵環、放風箏、抽陀螺、藏貓貓、老鷹抓小雞……數不清的遊戲,數不清的快樂。在院壩里、在樹林子裡、在田間地頭,遊戲是不擇場地的,和小夥伴在一起,大家可以喊啞嗓子、可以瘋得渾身是泥、可以累得筋疲力盡。今天玩累了,明天又繼續玩。
當穀子收割後,空曠的田野,成了小孩們盡興玩耍的場所。夜色朦朧中,田裡立著的草把子,看上去,好像千軍萬馬似的,碼成垛的穀草堆子,就像一座座碉堡。星光下,幾個院子的孩子紮成堆,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玩的最多的是“拉國”。參加遊戲的孩子分成兩組,各找一個草堆子,作為自己的“國家”。比賽開始,一方出一人,同時往中間跑,跑動中,誰被觸到身體,誰就是俘虜。最後,哪一方抓到的俘虜最多,即為勝者。那時的遊戲大多比較簡單,但是,遊戲中的奔跑、汗水和爭吵帶給大家的快樂卻是無窮的。
我喜歡熱鬧,可寂寞的時間卻很多。別人家的小孩子在家也頂半個勞動力,有做不完的家務事。一般情況下,我做完作業就沒事了,沒有玩伴,只好一個人在院子裡走走,在龍門口坐坐,自己和自己玩,自己編故事然後又在心裡講給自己聽。最盼望的是院子裡哪一家有事情發生一一生日或是婚喪嫁娶,這時候,一般都會有客人來,而客人來了,院子裡也就熱鬧了。
最盼望的是看電影,看一場電影,就像打一次精神牙祭。放電影的時間由公社統一安排。輪到我們大隊的時候,大隊派人用架架車到公社去拉放映機。機子拉回來,訊息很快傳遍全大隊。放映員開始立木桿子,掛銀幕的時候,不少人就會從家裡拿來高板凳竹椅子占位置。暮色中,走在田埂上、溝邊上、機耕道上的人,都是前往放電影的地方去的。
電影放影前,大隊幹部照例要講幾句話,然後放映紀錄片《新聞簡報》,內容大都是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檢閱紅衛兵小將,也有關於農業科技知識的。當時,民間流行著這樣一句順口溜:“中國電影新聞簡報,越南電影飛機大炮,朝鮮電影又哭又笑,阿爾巴尼亞電影莫名其妙。”這順口溜可以說相當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現狀。紀錄片放完了,才開始放映故事片,這時候,等待已久的觀眾席上會發出一陣輕快的歡呼聲。那時的故事片都很有教育意義,都很鼓舞人心,因此,看一場電影就受一場教育。《地雷戰》、《地道戰》、《閃閃的紅星》不知看了多少遍,《白毛女》、《紅燈記》、《紅色娘子軍》、《智取威虎山》等樣板戲,因為經常看、反覆看,所有的情節和對白都爛熟於心,一些經典唱段,如“都有一顆紅亮的心”、“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渾身是膽雄赳赳”、“做人要做這樣的人”等,隨口就能哼唱。
看電影,最喜歡看打仗的抓特務的故事片。看一場電影,就有了一個共同的話題,電影中的人物、情節會讓所有的人津津樂道,回味,往往比看電影還過癮。有的人,搞不懂電影是咋回事,鬧出了笑話。老院子就有個可愛的老頭,頭天晚上看了《上甘嶺》,晚上睡不著,天不見亮,就跑到放電影的田壩頭,在掛銀幕的地方四處搜尋,又在穀草把子裡翻了又翻,自言自語地說:“打了一晚上的仗,咋個一個子彈殼都找不到?” 那時,有一部家喻戶曉的電影名叫《我們村裡的年輕人》,電影裡有一段插曲《櫻桃好吃樹難栽》,歌詞是這樣的:“櫻桃好吃樹難栽,不下苦功花不開,幸福不會從天降,社會主義等不來。莫說我們的家鄉苦,夜明寶珠土裡埋。只要汗水勤灌溉,幸福的花兒遍地開。”這首歌,歌詞很順口,我一唱就會。我把歌詞牢牢記在心裡,覺得這首歌就是為我寫的。要說在十歲以前我樹立自己人生的理想,這首歌給我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它一直激勵著我前進。此外,《年輕的朋友來相會》、《唱支山歌給黨聽》等革命味很濃的歌曲,也是我非常喜歡的。
在大隊上看電影,一年難得幾個火燒天,要過癮,只有到附近的駐軍部隊一一“連山農場”去,那裡,每周都要放電影,並且,放的都是新片子。一到周末的傍晚,農場附近幾個大隊的人便紛紛湧向部隊,像趕場過節一樣熱鬧。有時候,人去多了,解放軍叔叔不高興了,就把進入營區的大門關了,把操場上的燈光也熄了,有人故意放點風聲出來,要么部隊臨時有任務,要么電影片子未到,總之一句話,今天放不成,明天請早。這些話讓人真假難辨,黑壓壓的人群立即熱烈地討論起來,今晚的電影放還是不放,人走還是不走。那時的人什麼都缺,就是不缺時間,不讓進去,就在營區門口,在大路上,老老實實地守候著,哪怕等上幾個小時,一點也無所謂。
P39-41
序言
星空的仰望者
“城市有一張面孔,鄉村有一顆心靈。”幾年前的一個深夜,我寫下這樣一句“斷片體”文字。這種自古希臘以降的思想性文體,一直讓我傾心。這種文體區別於語錄體的最大語源在於語錄往往是被人記錄的話語,而斷片則是一己的書寫。西哲云:思想就是寫出來的。但在某種意義上,我更願意把“斷片體”寫作,看著詩性寫作。多年來,我的寫作一直在城市與鄉村之間,面孔與心靈之間搖擺,從不敢真正直視鄉村,直視那一顆高貴的人類之心。我必須承認,那一夜,並不是城市讓我轉輾反側,而是鄉村讓我徹夜難眠。
今夜,當我在書桌前閱讀同樣用古老的“斷片體”文體完成的書稿《月季花開》,我的眼前不禁為之一亮。是書中那些格調清新的文字,也是鄉村又一次讓我徹夜難眠。這鄉村是甄先堯“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鄉村,也是我的鄉村,更是全體華夏子民的鄉村。在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像脫韁的野馬向前飛奔的今天,我看見作者溫柔而勇敢地轉過身,徑直地朝他的鄉村,他的故鄉,他的出生地走去。他轉身而去的背影是那么堅決,那么果敢,讓我想起“吉他之神”吉米·享德里克斯(Jimi Hendrix)的那首著名的歌曲《像愛一樣勇敢》。是的,甄先堯的背影是溫柔的,更是勇敢的。愛需要勇敢,就像當年他在故鄉的土地上追求自己心中的羅敷,沒有勇敢,又如何贏得正值二九年華的城裡少女的芳心呢?是鄉村塑造了甄先堯的體魄,更塑造了他的靈魂。
今天的中國鄉村與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鄉村相比,已經發生了比翻天覆地還要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個變化甚至可以稱得上是革命性的。當我們小心翼翼地避開革命的鋒芒,繞道回到那個時代的鄉村,我們不無驚訝地發現,那時的鄉村甚至比童話還美好。那時的鄉村,天空是蔚藍的,空氣是清新的,河水沒有任何污染,甚至稻田裡都有嬉戲的魚兒。那時的鄉村,麻雀嘰嘰喳喳,牛兒悠閒地在坡地、河灣吃著青草。在鄉村風俗畫中,麻雀和牛是相當重要的標誌性角色。尤其對於牛,你可千萬要懷抱敬畏之心,它們可是鄉村的聖人啊!
把牛視為“鄉村聖人”,並不是我心血來潮的發明,美國博物學家、自然主義文學作家約翰·巴勒斯(John Burroughs)的一篇以牛為主題的文章,其標題就叫《我們的鄉村聖人》。他在文章中寫道:“在數不清的山岡上,牛意味著大地的和平與豐收。……山谷中古老的母牛的低鳴聲又把人們帶到田園牧歌時代。”在巴勒斯看來,性情溫和、幾近木訥的牛正是令我們肅然起敬的“鄉村聖人”。
當然,“鄉村聖人”並非一直徜徉在地勢寬闊、水草豐茂的河壩里,悠閒自在,心如止水。像人類中的聖人一樣,“鄉村聖人”也有七情六慾。或許因為長期忍辱負重的緣故,“鄉村聖人”也有發怒甚至大動干戈的時候。在甄先堯筆下,我們身臨其境地看到了“鄉村聖人”的另一面。“公牛野性,因此,常常看到牛打架。牛打架的場景很壯觀,遠遠的,兩頭牛相對著衝過來,兩眼血紅,一上來就拚命。牛角死死地抵住,腳往地上狠命地劃,直到雙方打得筋疲力盡,躺在地上。”啊,這場面簡直讓人血脈賁張,驚心動魄!這時候,作者及時地告訴我們,“牛打架是沒有人能勸得開的,民間的智慧是用火攻。點燃一把穀草,朝牛鼻子扔過去,牛各自逃命,就算是勸架了。”這才讓人鬆了一口氣。
在鄉村千姿百態的圖景中,除了牛,自然還有許多其他事物,比如小花貓、大黃狗,比如最早知道春江水暖的鴨,比如打鳴的公雞,以家庭為單位、結伴覓食的母雞和小雞,比如穿花衣的燕子,比如蛙鳴,比如田野,比如在田野里自由飛翔的蜻蜓,比如清晨和黃昏的裊裊炊煙,比如鄉間小路,小路邊的野花和小草,比如自留地里的蔬菜和瓜果,以及這一切之上的藍天與星空…… 說到藍天與星空,我想到了中國的出版物。目前,中國內地每年出版30多萬種圖書。在這些出版物中,真正書寫鄉村生活的可謂鳳毛麟角。而在自己童年的鄉村生活中,不僅濃墨重彩地書寫那血濃於水的親情,那安貧樂道、樸素友善的鄰里,更抒發自己對火燒雲,對星空的嚮往與感受,這正是《月季花開》有別於其他“鄉村生活史”的地方。昔日中國鄉村的倫理與情感,一直讓作者魂牽夢繞,因此,在他一往深情的回憶中,鄉村生活是清貧而詩意的,農人們並不僅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黃土,背朝天”,更有趕集的快樂,雨天的吵架,在龍門上、在瓜棚樹下的閒聊,更有讓人仰望的遼闊的星空。正如作者所言,“天空有大美”。像作者一樣,我也是在鄉村長大的孩子,我始終認為,在鄉村仰望星空,與在城裡仰望星空,是大異其趣的。(我甚至懷疑,在現在的城市裡是否還能真正仰望星空?)而一個少年對星空的仰望,與一個成年人,一個哲學家、一個科學家、一個詩人對星空的仰望,也是大異其趣的。實際上,仰望星空一直是人類的一個隱秘而偉大的傳統,當一個人從小就有意無意地仰望星空,他也就加入了這個傳統。在這個高貴的傳統中,除了那些職業的天文學家、星相學家,我們還可以輕鬆地列舉出許多名人,如德國哲學家康德、詩人郭小川、共和國現任總理溫家寶。尤其是康德的那句名言——“有兩種事物,我們愈是沉思,愈感到它們的崇高與神聖,愈是增加虔敬與信仰,這就是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不知激勵了多少人加入對星空的仰望,對神聖事物的探尋。
一個人加入了對星空仰望的行列,他的人生就會與眾不同。正是對星空的一次次仰望,讓甄先堯即使生活在清貧的農村,也從不安於現狀,從不放棄夢想。他深信被星光照耀並祝福的人生將是遼闊的,深邃的。他深信每一顆星星,都是他的幸運之星。我們可以大膽地想像,如果將星空倒懸,大地其實也是浩瀚的星空,而他深愛的月季花正是盛開在大地上的永不凋謝的幸運之星。大地是哲學的源頭,也是詩歌的源頭。人有情,花草也有情。因為自己的不懈堅持,也因為月季花的長久呵護,作者高中畢業即當上民辦教師,二十歲即當上國小校長,二十三歲迎來了他稍顯遲到的大學生涯……而這正是星光照耀的人生軌跡。
“美麗西師讀書聲。”甄先堯的大學生涯是充實的,飽滿的,也是生機勃勃的。中國女排奪冠的激情之夜,火車上浪漫的邂逅,晏陽初的啟蒙,實習生活的別樣體驗,畢業分配的個性選擇……而讓作者一輩子難以忘懷的當數秦效侃教授那句:“泰山崩臨而色不變,而況一扇窗乎!”這句擲地有聲的話,不僅立刻讓教室鴉雀無聲,也從此改變了甄先堯的處事態度與人生方向。可以說,這句引自宋人蘇洵《心術》的話,是甄先堯大學四年出奇不意的收穫。
讓我們再次重返那個讓甄先堯魂牽夢繞的鄉村,並重新思考中國鄉村的倫理與情感,中國鄉村的世界觀,以及樸素的宗教信仰。當我們從昔日的田園中抬起頭來,環顧周遭,我們發現,今日之中國尤其需要作者為我們展現的那一幅田園牧歌的生活場景。因為,物質化的城市儘管能滿足我們的諸多欲望,卻難以滋養我們的心靈。但我們真的能重返那個鄉村?重返各自的故鄉嗎?
“比薩斜塔不會倒,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它不會長高。”經濟學家趙曉曾這樣表達他對中國發展的憂慮。為了能重返各自的故鄉,請忙於現代化建設的諸君記住這句話吧。有故鄉的人知道如何熱愛並捍衛屬於自己的土地,有故鄉的人必然心存敬畏。而《月季花開》,正是有故鄉的人,對故鄉的驀然回首與深情吟喔!
2012年初夏,於成都。 席永君,著名詩人、隨筆作家。現居成都。
“城市有一張面孔,鄉村有一顆心靈。”幾年前的一個深夜,我寫下這樣一句“斷片體”文字。這種自古希臘以降的思想性文體,一直讓我傾心。這種文體區別於語錄體的最大語源在於語錄往往是被人記錄的話語,而斷片則是一己的書寫。西哲云:思想就是寫出來的。但在某種意義上,我更願意把“斷片體”寫作,看著詩性寫作。多年來,我的寫作一直在城市與鄉村之間,面孔與心靈之間搖擺,從不敢真正直視鄉村,直視那一顆高貴的人類之心。我必須承認,那一夜,並不是城市讓我轉輾反側,而是鄉村讓我徹夜難眠。
今夜,當我在書桌前閱讀同樣用古老的“斷片體”文體完成的書稿《月季花開》,我的眼前不禁為之一亮。是書中那些格調清新的文字,也是鄉村又一次讓我徹夜難眠。這鄉村是甄先堯“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鄉村,也是我的鄉村,更是全體華夏子民的鄉村。在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像脫韁的野馬向前飛奔的今天,我看見作者溫柔而勇敢地轉過身,徑直地朝他的鄉村,他的故鄉,他的出生地走去。他轉身而去的背影是那么堅決,那么果敢,讓我想起“吉他之神”吉米·享德里克斯(Jimi Hendrix)的那首著名的歌曲《像愛一樣勇敢》。是的,甄先堯的背影是溫柔的,更是勇敢的。愛需要勇敢,就像當年他在故鄉的土地上追求自己心中的羅敷,沒有勇敢,又如何贏得正值二九年華的城裡少女的芳心呢?是鄉村塑造了甄先堯的體魄,更塑造了他的靈魂。
今天的中國鄉村與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鄉村相比,已經發生了比翻天覆地還要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個變化甚至可以稱得上是革命性的。當我們小心翼翼地避開革命的鋒芒,繞道回到那個時代的鄉村,我們不無驚訝地發現,那時的鄉村甚至比童話還美好。那時的鄉村,天空是蔚藍的,空氣是清新的,河水沒有任何污染,甚至稻田裡都有嬉戲的魚兒。那時的鄉村,麻雀嘰嘰喳喳,牛兒悠閒地在坡地、河灣吃著青草。在鄉村風俗畫中,麻雀和牛是相當重要的標誌性角色。尤其對於牛,你可千萬要懷抱敬畏之心,它們可是鄉村的聖人啊!
把牛視為“鄉村聖人”,並不是我心血來潮的發明,美國博物學家、自然主義文學作家約翰·巴勒斯(John Burroughs)的一篇以牛為主題的文章,其標題就叫《我們的鄉村聖人》。他在文章中寫道:“在數不清的山岡上,牛意味著大地的和平與豐收。……山谷中古老的母牛的低鳴聲又把人們帶到田園牧歌時代。”在巴勒斯看來,性情溫和、幾近木訥的牛正是令我們肅然起敬的“鄉村聖人”。
當然,“鄉村聖人”並非一直徜徉在地勢寬闊、水草豐茂的河壩里,悠閒自在,心如止水。像人類中的聖人一樣,“鄉村聖人”也有七情六慾。或許因為長期忍辱負重的緣故,“鄉村聖人”也有發怒甚至大動干戈的時候。在甄先堯筆下,我們身臨其境地看到了“鄉村聖人”的另一面。“公牛野性,因此,常常看到牛打架。牛打架的場景很壯觀,遠遠的,兩頭牛相對著衝過來,兩眼血紅,一上來就拚命。牛角死死地抵住,腳往地上狠命地劃,直到雙方打得筋疲力盡,躺在地上。”啊,這場面簡直讓人血脈賁張,驚心動魄!這時候,作者及時地告訴我們,“牛打架是沒有人能勸得開的,民間的智慧是用火攻。點燃一把穀草,朝牛鼻子扔過去,牛各自逃命,就算是勸架了。”這才讓人鬆了一口氣。
在鄉村千姿百態的圖景中,除了牛,自然還有許多其他事物,比如小花貓、大黃狗,比如最早知道春江水暖的鴨,比如打鳴的公雞,以家庭為單位、結伴覓食的母雞和小雞,比如穿花衣的燕子,比如蛙鳴,比如田野,比如在田野里自由飛翔的蜻蜓,比如清晨和黃昏的裊裊炊煙,比如鄉間小路,小路邊的野花和小草,比如自留地里的蔬菜和瓜果,以及這一切之上的藍天與星空…… 說到藍天與星空,我想到了中國的出版物。目前,中國內地每年出版30多萬種圖書。在這些出版物中,真正書寫鄉村生活的可謂鳳毛麟角。而在自己童年的鄉村生活中,不僅濃墨重彩地書寫那血濃於水的親情,那安貧樂道、樸素友善的鄰里,更抒發自己對火燒雲,對星空的嚮往與感受,這正是《月季花開》有別於其他“鄉村生活史”的地方。昔日中國鄉村的倫理與情感,一直讓作者魂牽夢繞,因此,在他一往深情的回憶中,鄉村生活是清貧而詩意的,農人們並不僅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黃土,背朝天”,更有趕集的快樂,雨天的吵架,在龍門上、在瓜棚樹下的閒聊,更有讓人仰望的遼闊的星空。正如作者所言,“天空有大美”。像作者一樣,我也是在鄉村長大的孩子,我始終認為,在鄉村仰望星空,與在城裡仰望星空,是大異其趣的。(我甚至懷疑,在現在的城市裡是否還能真正仰望星空?)而一個少年對星空的仰望,與一個成年人,一個哲學家、一個科學家、一個詩人對星空的仰望,也是大異其趣的。實際上,仰望星空一直是人類的一個隱秘而偉大的傳統,當一個人從小就有意無意地仰望星空,他也就加入了這個傳統。在這個高貴的傳統中,除了那些職業的天文學家、星相學家,我們還可以輕鬆地列舉出許多名人,如德國哲學家康德、詩人郭小川、共和國現任總理溫家寶。尤其是康德的那句名言——“有兩種事物,我們愈是沉思,愈感到它們的崇高與神聖,愈是增加虔敬與信仰,這就是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不知激勵了多少人加入對星空的仰望,對神聖事物的探尋。
一個人加入了對星空仰望的行列,他的人生就會與眾不同。正是對星空的一次次仰望,讓甄先堯即使生活在清貧的農村,也從不安於現狀,從不放棄夢想。他深信被星光照耀並祝福的人生將是遼闊的,深邃的。他深信每一顆星星,都是他的幸運之星。我們可以大膽地想像,如果將星空倒懸,大地其實也是浩瀚的星空,而他深愛的月季花正是盛開在大地上的永不凋謝的幸運之星。大地是哲學的源頭,也是詩歌的源頭。人有情,花草也有情。因為自己的不懈堅持,也因為月季花的長久呵護,作者高中畢業即當上民辦教師,二十歲即當上國小校長,二十三歲迎來了他稍顯遲到的大學生涯……而這正是星光照耀的人生軌跡。
“美麗西師讀書聲。”甄先堯的大學生涯是充實的,飽滿的,也是生機勃勃的。中國女排奪冠的激情之夜,火車上浪漫的邂逅,晏陽初的啟蒙,實習生活的別樣體驗,畢業分配的個性選擇……而讓作者一輩子難以忘懷的當數秦效侃教授那句:“泰山崩臨而色不變,而況一扇窗乎!”這句擲地有聲的話,不僅立刻讓教室鴉雀無聲,也從此改變了甄先堯的處事態度與人生方向。可以說,這句引自宋人蘇洵《心術》的話,是甄先堯大學四年出奇不意的收穫。
讓我們再次重返那個讓甄先堯魂牽夢繞的鄉村,並重新思考中國鄉村的倫理與情感,中國鄉村的世界觀,以及樸素的宗教信仰。當我們從昔日的田園中抬起頭來,環顧周遭,我們發現,今日之中國尤其需要作者為我們展現的那一幅田園牧歌的生活場景。因為,物質化的城市儘管能滿足我們的諸多欲望,卻難以滋養我們的心靈。但我們真的能重返那個鄉村?重返各自的故鄉嗎?
“比薩斜塔不會倒,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它不會長高。”經濟學家趙曉曾這樣表達他對中國發展的憂慮。為了能重返各自的故鄉,請忙於現代化建設的諸君記住這句話吧。有故鄉的人知道如何熱愛並捍衛屬於自己的土地,有故鄉的人必然心存敬畏。而《月季花開》,正是有故鄉的人,對故鄉的驀然回首與深情吟喔!
2012年初夏,於成都。 席永君,著名詩人、隨筆作家。現居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