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南村

月南村

月南村位於揭陽市西門外月城鎮中心鎮區,省道揭陸公路貫穿全村,西接寨內村,東臨松山村,南與棉洋村相連,北與錫場鎮潭王村隔榕江北河。下轄下市,陽美二個聯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月南村
  • 別名:下市陽美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潮汕地區
  • 下轄地區:下市村、陽美村
  • 政府駐地:下市村
  • 電話區號:0663
  • 郵政區碼:515543
  • 地理位置:市區西部
  • 面積:1.2平方公里
  • 人口:3861人
  • 方言:潮州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機場:揭陽潮汕國際機場
  • 火車站:揭陽火車站
  • 車牌代碼:粵V
  • 民族:漢族
  • 姓氏:李姓98.5%,鄺姓1.5%人
基本概況,歷史沿革,歷史故事,始祖故事,

基本概況

月南村位於月城鎮中心鎮區,省道揭陸公路貫穿全村地理位置較為優越。1975年從月城村分出下市、陽美二個村民小組設立一個行政村,因在月城村南面而得名。全村現有人口3861人,880戶,區域面積約1.2平方公里,人均耕地面積0.22畝。月南村在鎮委鎮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從本村實際出發,加大力度推進村莊整治。村著力於改善生產條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投資環境,增強發展後勁,去年投資130多萬元完成了全村3000多米村道水泥路、路燈配套建設和1000多米排水溝的修築,大大改善村民行路難問題。做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調整,達到土地利用規劃與城鎮體系規劃、村莊建設規劃三圖合一。 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月南村

歷史沿革

昔時,下市村原是 鄺姓聚居村,後月城鄉李氏發展較快,人丁興旺,逐漸遷到這裡定居,發展甚猛,鄺姓村民覺得此處靈氣已被李姓所占,紛紛遷走他鄉,從此,李姓這裡安居樂業,到1975年因行政規劃變動,月城鄉分出下市、陽美另成立一個村委會,因地處寨中心東南面,故名“月南村”。
月城鄉原是揭陽縣磐東公社的一個生產大隊(相當於行政村),是磐東西部的一個重要大村落。
1975年,揭陽縣的行政區域有所變動,磐東公社一分為二,其西部的7個生產大隊另成為一個人民公社。公社的行政中心設於月城鄉,故稱“月城公社”。改革開放之初,撤公社改為區,後又改為鎮,現稱為“月城鎮”。
元朝致和元年(1328),磐東鄉(今月城鎮寮東村)李氏有一房系,因謀求向外發展而遷到月城這處地方,開始未建成村寨,只是零落而居。
到了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8),已歷近百年的開發,經濟有較快的發展,人丁興旺,覺得此處是個好地方。村民便謀求建立村寨,保證生活安全,於是聘請地師前來察看地理,地師見前面一灣清澈溪水,半月形圍繞,溪中形成了七處深潭,景致十分優雅,李氏族人便決定在此建立村寨。遵照地師所囑,村寨建成圓形,有似十五滿月,中建祖祠,坐北朝南,旁輔民宅,周築圓形寨牆,前對溪潭,取“七星伴月”之意義。
寨牆與寨門,有如城堡,乃取名為“月城”。過去人們口頭上都稱為“郭城”,這是近音歪曲之故(潮汕地方,這種故意歪曲寨名現象不少)。
從此,李氏便在月城繁衍發展,至今也近700年的歷史了,現在居於本地人口約10000餘人。是月城鎮最大自然村,也是潮汕地區303個萬人村之一,現分成月城、月南二個村委會、共六個村民小組。

歷史故事

月城鄉屬平原地帶,以種水稻為主,村之西臨江處,有一小市集,人稱“郭城圩”,規模不大,但因周邊的許多村落(包括榕江對岸的潭王、潭蔡二大村),因距縣城較遠,附近也無什麼墟集,所以都來此做買賣,經濟頗為活躍。自成為公社行政中心後,工、交、財、貿、文、衛許多配套機關,都在此建立辦事機構,因此市場範圍擴大,市街商店集中固定,農村市鎮的市場便正式形成了。月城村因距縣城不遠,水陸交通又都十分便利,解放前,是國民政府揭陽縣的一個周邊重要地方,曾在這裡設定糧倉(地點在圩集內)。收繳周邊鄉村地稅稻穀(包括喬林鄉也來此繳交)暫時儲備於此,用時由大船於江中運走。抗日勝利後,共產黨的游擊隊在北山一帶頻繁活動,揭陽縣政府便派出一個連的地方部隊在月城駐守。營地設在村西南角新建的一座大祠堂里。因為祠堂埕頭南北有兩座二層高的瞭望台,登上其頂可望得很遠(舊時都是低矮平房),東望榕城,接應便利,西控南塘,監控游擊活動,南可扼制揭河公路,北可監視榕江來往船隻。所以,這連部隊,只派一個班守在糧倉里,其餘都駐在祠堂,以為高枕無憂,萬無一失。
民國卅七年(1948)春,農民缺糧,春荒嚴重,而國民政府的各個糧倉,都儲備著數萬擔稻穀。於是,中共潮揭豐邊武工隊,在地下黨組織的配合下,發動民眾,破倉搶糧,賑濟災民。農曆二月末,游擊隊聲東擊西頻頻在南塘山活動,有窺伺縣城之意,引起揭陽縣政府的緊張,調動各處部隊以固守縣城。這樣便分散對方勢力,也削弱月城防守力量。十多天過去了,全無其它動靜,縣政府鬆了一口氣,這段時間,武工隊在北片老區各鄉村暗中組織農民,每人備一擔空籮,於三月初的一個晚上,由農會幹部帶領,偷偷從西北角向月城方向移動。這時,南塘山至德橋頭一帶,燈火時現時滅,吸引了月城駐軍不時有電話往來,都報平安無事。月城地下黨組織。通過一些常與糧倉駐軍有交接者,於十點左右便騙開了倉門,控制守軍頭目,逼他在電話中不敢透露真相。糧倉打開後,民眾有秩序進入,無聲無息用竹籮裝稻穀,走出村外,一隊過了又一隊,連附近居民也沒發覺,駐紮在一里左右的軍隊,更聽不到什麼聲音,因為有電話正常往來,因此一心只注意西南方向,直至天將破曉,月城糧倉的稻穀,都已落入農民之家。武工隊一槍不響,一彈不發,直至隊伍撤退完畢,駐軍方才知道中計,但穀倉已經空空如也。
這智破月城糧倉的訊息,立即傳開,北山游擊隊的聲譽,更是家喻戶曉。

始祖故事

李涵江,字欽發,福建莆田縣茂林里人,南宋德(1275)中進士,欽任潮州府學教諭,主理潮州府,潮安、揭陽、潮陽等九縣學政,培育選拔國家英才,德才兼優盛名於世,桃李芬芳遍天下。及後同弟李建興、李月波由閩來潮,立籍揭陽,初創桂林龍尾塔兜,後遭元亂,移創磐東鄉(今月城寮東村),為寮東始祖。李建興時往海陽(今潮州)遊玩,後創仙溪院為始祖。李月波時往潮陽縣,創直浦都蘇洋鄉為始祖。
李涵江有四子:長子名龍、次子名隱、三子名昭、四子名惜。李龍創普寧下尾等三張;李隱創居磐東;李昭創居海豐芋瓠嶺;李惜創居普寧第三洋赤崗山鄉為始祖。
李涵江的第三世李玉,定居磐東鄉。有二子:東川、東齋,先後分居創立月城、梅雲賚泮、錢坑鎮龍躍坑、磐東鎮浦東、溪墘、新亨大圍、普寧仙橋等村莊,遍居揭陽、揭西、普寧等地和海外東南亞各國,以至亞、歐、美、澳洲都有涵江的後代,現子孫有30多萬之眾。資料來源①參考謝鈞祥先生《李———感激木子形成的姓》。②參考莊義青先生《宋代的潮州》。③參考《饒平古今詩選》。④參考《李氏涵江公祖祠重修紀念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