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月亮的形狀變化與人間的氣候互相應合,中國人民延續了中國古代的自然崇拜中對月亮崇拜的習俗,以為日為“太陽”、月為“太陰”,並人格化為神明。 中國民間相信,這一天是“太陰娘娘”的生日,所以在這一天舉行祭月儀式。中國民間也俗稱太陰為“月光娘娘”(閩人則簡稱為“月娘”),並以為她是祭拜求福的對象。 並且中國民間又有流傳的傳說,告誡孩子中秋夜勿隨便指天或說話冒犯娘娘,以免被割去耳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月光娘娘
- 簡稱:月娘
- 起因:民間習俗太陰娘娘生日
- 傳說故事:嫦娥奔月
土地公生日,無鹽拜月,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
土地公生日
八月十五日除了月神生日外,也是土地公生日,土地公廟要演戲酬神,農夫們在田裡插「土地公拐杖」,用竹子一根,上端綁以金紙,這種竹杖是給土地公走路時作拐杖用,並祈求來年會存更好的收成。
無鹽拜月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另一說法:齊國女子鐘離春,無鹽邑人,因名無鹽。無鹽也是中國醜女的典型,因為她奇醜無比,行年四十,仍嫁不出去。但就是這個極醜的女子,卻有著治國安幫之術。她面遏齊宣王,直言齊國面臨“四殆”。說外有秦、楚強敵,內聚奸臣,賢者隱退,邪偽當朝,勸柬勵精圖治,振興國事。宣王採納了她的建議,使齊國大安下來。宣王立無鹽做了正後。
嫦娥奔月
嫦娥在中國傳說中,原名常娥、恆娥(恆與常同義),有學者認為即常羲、常儀。《山海經·大荒西經》:“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藝文類聚》引《世本》云:“陳酆氏之女,曰慶都,生帝堯。陬訾氏之女,曰常儀,生帝摯。”陬訾氏為帝嚳之妃,見《大戴禮記·帝系篇》:“帝嚳卜其四妃之子,而皆有天下。上妃,有邰氏之女也,曰姜原氏,產后稷;次妃,有狨(原字為女字旁)氏之女也,曰簡狄氏,產契;次妃曰陳隆氏,產帝堯;次妃曰陬訾氏,產帝摯。”
“嫦娥奔月”是最引人入勝的月宮之謎。嫦娥奔月的故事有著不同的文本。《淮南子·覽冥訓》:“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恆娥竊以奔月。(託身於月,是為蟾蜍,而為月精)。悵然有喪,無以繼之。”《淮南子》避漢文帝劉恆諱,將恆娥的“恆”字改為女字旁。高誘註:“恆娥,羿妻;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未及服食之,恆娥盜食之,得仙,奔入月中為月精也。”
另有記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是說后羿從西王母處要來不死之藥,嫦娥偷吃了這顆靈藥,成了仙,卻被罰變成醜陋的蟾蜍在月宮搗不死之藥。
另一說法:嫦娥的丈夫后羿原本是一個不惜犧牲自己拯救人民的英雄;他把天上的十顆太陽射殺了其中之九,解救了人民的旱災,受人民擁護成為領袖。可是,這位英雄後來逐漸走向反面,成為好大喜功的霸權者。嫦娥因為不滿變成暴君的丈夫后羿,盜食了西王母賜給后羿的不死仙丹,飛升月宮。到了月宮的嫦娥為人間傳下了原本長在月宮的桂花樹種,她常催促著月兔搗藥,希望為人間配製不死之藥。
後來這個故事逐漸演化出許多優美婉轉的新情節,如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崑崙山頂,一氣射下九個太陽,人們因此得以安居樂業。不料,被射落的九個太陽皆是天帝之子,天帝便惱怒地將后羿和妻子嫦娥貶入凡間。西王母同情后羿的遭遇,就把長生不老藥送給他。後來心術不正的逢蒙趁后羿率眾外出狩獵之機,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對手,當機立斷將藥一口吞下。隨後,嫦娥就輕飄飄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后羿回家後思念妻子,就在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裡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裡眷戀著自己的妻子。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訊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有些地方傳說中秋節就是這樣形成的。
吳剛伐桂
關於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倒。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天界後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一說他學仙不夠專心,天帝為錘鍊他的心志,罰他砍桂樹,並允諾如果砍倒,即可成仙。於是吳剛便在清冷的月宮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砍下去。
吳剛過失的說法:他因為離家學仙,而犯上不顧家庭的過失,回來發現妻子被炎帝的孫子占據,一怒之下又犯上殺人的過失。
炎帝之孫伯陵與其妻阿女緣婦私通,生下三個孩子,吳剛謫月後,其妻內心負疚,於是就叫最小的二個孩子飛奔月亮,陪伴他們名義上的父親。《山海經-海內經》記載:“炎帝之孫伯陵。伯陵通吳權之妻阿女緣婦。緣婦孕三年,是生鼓、延、殳。”月中的蟾蜍、玉兔,就是延、殳變成的。
玉兔搗藥
“玉兔搗藥”原是道教掌故之一。相傳月亮之中有一隻兔子,渾身潔白如玉,所以稱作“玉兔”。這隻白兔拿著玉杵,跪地搗藥,服用這藥丸可以長生成仙。久而久之,玉兔便成為月亮的代名詞,古代文人寫詩作詞,也常常以玉兔象徵月亮。
兔子上月宮,最早見於屈原的《天問》“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意思是說,顧、菟在月亮的肚子裡,對月亮有什麼好處呢?那兔子又是如何登上月宮的呢?顧就是蟾蜍,菟就是白兔。晉代傅玄的《擬天問》也說:“月中何有,白兔搗藥。”據聞一多先生考證,這“白兔搗藥”是由“蟾蜍搗藥”變來的。
相傳有三位神仙變成三個可憐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兔子求食,狐狸與猴子都有食物可以濟助,唯有兔子束手無策。後來兔子說:“你們吃我的肉吧!”就躍入烈火中,將自己燒熟,神仙大受感動,把兔子送到月宮內,成了玉兔。
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對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們有四個可愛的女兒,個個生得純白伶俐。
一天,玉皇大帝召見雄兔上天宮,它依依不捨地離開妻兒,踏著雲彩上天宮去。正當它來到南天門時,看到太白金星帶領天將押著嫦娥從身邊走去。兔仙不知發生了什麼事,就問旁邊一位看守天門的天神。聽完她的遭遇後,兔仙覺得嫦娥無辜受罪,很同情她。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幫什麼忙呢?想到嫦娥一個人關在月宮裡,多么寂寞悲傷,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四個女兒,它立即飛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訴雌兔,並說想送一個孩子跟嫦娥作伴。雌兔雖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捨不得自己的寶貝女兒,這等於是割下它心頭的肉啊!幾個女兒也捨不得離開父母,一個個淚流滿面。雄兔語重心長地說道:“如果是我孤獨地被關起來,你們願意陪伴我嗎?嫦娥為了解救百姓,受到牽累,我們能不同情她嗎?孩子,我們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孩子們明白了父親的心,都表示願意去。雄兔和雌兔眼裡含著淚,笑了。它們決定讓最小的女兒去。
小玉兔告別父母和姊姊們,到月宮陪伴嫦娥住了!
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元朝末年,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反抗。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軍師劉伯溫想出一條妙計,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回響。起義成功後,朱元璋高興地傳下口諭,每年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用來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中國民間流傳開來。
各種版本的傳說還可以收集到很多......
解說:
宋代吳自牧的“夢粱錄”說農曆八月十五日時居三個秋月之中,故名中秋;這一夜的月色比其他時間明亮,故又稱“月夕”。它與春節、端午,構成中國三大節日之一。
中秋節起源於周朝人在每年秋分祭月的習俗,原是一種自然崇拜的宗教習俗。
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
到了唐代便開始出現許多詩人寫的詠月詩,可知當時已流行賞月。《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有說法說唐國中秋節成為固定的節日。但中秋節盛行於宋朝,所以又有說法稱正式定為節日是在北宋太宗年間。宋代蘇軾寫中秋月的名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明代時的文獻,已開始有正式稱中秋為“團圓節”的記載。
根據我國的曆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由於此時值農忙之後,方便聚會。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西湖遊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中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其中的餅,其造型都是為了顯示團圓之意;又說凡是回娘家的女子,這天也要趕回夫家,一家同吃團圓餅,同賞月圓。
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團圓。
每一個農曆月份的十五日,天上的月亮都是滿圓型;但是,唯獨有秋天的月,最亮最光,而且天氣秋高氣爽,這時間比任何時間更宜賞月。
中國人說“月到中秋分外明”,其原因和中國的氣象及天文有關。
這時節尚不見冬天的大雪,也不似夏天雷雨交加,加上中國北方的冷流已南下,空中濕熱水氣減少,氣壓增高;因此正是天氣不冷也不熱的涼爽氣溫,所謂的“秋高氣爽”。
此時,風也少了,空氣中塵沙雜質不像其他時間飛揚,空氣變得明淨了,這段時間天上月色比其他時間亮。
明月在這時離秋分點最近,太陽光差不多能直射在月球上,使月球獲得了太陽最大程度的直射;再加上秋天氣候少了風沙烏雲的遮蓋,於是,這日反射陽光的月光是全年最明亮的。
嫦娥和嬋娟
古人寫詩歌,如果寫到嫦娥就會代指明月,後來又進一步發展,因為嫦娥是美麗的女子,用美麗的女子嬋娟代替嫦娥,嬋娟就成了明月的代稱。
習俗:
1)賞月與吃月餅。中秋節是團圓節,因此,外出的出嫁婦女,多在節前回家團聚,故親友也多利用節日探親,一同吃月餅與賞月。
2)漢代以來,每到中秋,官府必挨家挨戶對老人慰問,並贈送手杖及坐凳。漢朝趙佗割據中國南部和建立南越國之際,也把這一習俗帶到嶺南的廣東和廣西一帶。
3)中秋節,也是親友之間互相贈送月餅和探訪、加強聯誼與親近的日子。
4)父母或長輩,多在這一天為家中的幼輩準備燈籠,或者讓他們自己以各種材料,包括廢物利用,去製作燈籠。各家各戶也多會讓孩子們和鄰居親友互相招喚,結伴提燈籠遊行。
這是一個讓孩子利用節日去休假,並體會智力和體力勞動樂趣的日子;這也是一年一度允許孩子“玩火”和結伴夜出遊樂的日子。
5)傳說,如果中秋夜遲睡可以延年益壽,未結婚的處女這一天遲睡,會讓母親長命。未婚男女,利用這一天遲睡和拜月之外,也進行“聽香”等祈願活動,藉以打發時間。已婚婦人則可能拜月娘求子。
6)古人也是利用這一日的“月圓”好兆頭,作為選婿或“拋銹球”的日子。
意義:
1)中秋節賞月吃月餅,以至親友互贈月餅,都是意在通過風俗,強調了人們心中盼望團圓與美好的意願。這一個節日,其實象徵了血緣的團結。當節日的紀念內容,增加上了抗暴的故事之後,節日的象徵意義更加強調了人與人和諧團結與反暴的積極意義。
2)嫦娥與吳剛兩個永遠在月宮中寂寞的仙人被視為的悲劇神仙。每年中秋,人間便是回憶他們的“故事”,又向他們祈福
團圓。其實這也是古代人們一代又一代流傳的集體意識。
神話的訊息,警惕著家家戶戶,正在中秋慶團聚的人們,要珍惜相處的機會;每一家人,也要多珍惜家庭成員的溝通與相處,不可以重複上述兩人的家庭悲劇。
3)慰問老人,以及鼓勵家庭中的少女中秋夜不眠,為母祈壽,都是藉“團圓”的節日,強調“但願人長久”的祝福,祝願社區中的長輩們長壽,也祝願他們能與後輩們繼續相處,不被社區或家庭遺忘。
傳說,處女當夜不眠便可以祝願母親長壽,其實,也是寓教化於習俗之中;這種傳說在提倡孝道之同時也鼓勵女子在婚前應保持貞潔;這亦是孝順父母的表現。
其他說法
大禹出生也與月亮有關。《太平御覽》引《盾甲開山圖》:“女狄暮汲石紐山下,泉中得月精如雞子,愛而含之,娠生禹。”或許由此又演變出月下老人主管人間婚姻的說法,凡有情者,月下老人便將紅繩子系在二人足上,二人遂能成為夫妻,事見唐代學者李復言《續玄怪錄·定婚店》
近年卻有學者提出,牛郎織女確有其人。
他們認為,所謂“牛郎”、“織女”只是中國民間的叫法,其實在天文學上牛郎星的中文名應為“河鼓二”,織女星則應稱為“織女一”,它們分別是天鷹座和天琴座上的一顆亮星。而古人之所以要給牛郎安上“河鼓”這樣一個奇怪的名字,是因為牛郎真實的身份原本就是“河鼓”——一個居住在黃河岸邊的名叫“鼓”的原始部落。
而前面提高的吳剛的老婆(《山海經·海內經》載:“炎帝之孫伯陵,伯陵同吳權之妻阿女緣婦,緣婦孕三年,是生鼓、延、殳。”),被學者解釋成織女。緣婦所生的子女中有一個名叫“鼓”的人。“緣”的本義是指衣服的鑲邊,因而“緣婦”就是織花邊的女人。
“牛郎織女確有其人”之說略述:
在很久很久的遠古之時,河鼓(炎帝)部落的青年與吳權(黃帝)部落的姑娘相親相愛,可部族的統治者卻禁止他們交往並把守他們往來的河道,讓他們只能隔河相望。然而嚴厲的禁令怎能阻住他們愛慕的思戀,他們每當七月夏秋之交洪水泛濫,部族看管稍疏時,便不畏險阻,涉水相會……久之,就產生了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傳說故事。
這樣一來,吳剛的老婆是織女,吳剛的情敵是牛郎,玉兔,銀蟾是織女生的牛郎的孩子。希望傳說世界不要讓學者們弄得太亂......
小時候家人告誡不許對著月亮撒尿......
數年前看到這樣的研究:在中國,中秋前的死亡率低於中秋後的。由於人們普遍渴望團圓的願望,於是都希望撐到中秋之後。這也算是不死之藥的科學解釋了吧:靈藥就是心中的美好願望。
古人寫詩歌,如果寫到嫦娥就會代指明月,後來又進一步發展,因為嫦娥是美麗的女子,用美麗的女子嬋娟代替嫦娥,嬋娟就成了明月的代稱。
習俗:
1)賞月與吃月餅。中秋節是團圓節,因此,外出的出嫁婦女,多在節前回家團聚,故親友也多利用節日探親,一同吃月餅與賞月。
2)漢代以來,每到中秋,官府必挨家挨戶對老人慰問,並贈送手杖及坐凳。漢朝趙佗割據中國南部和建立南越國之際,也把這一習俗帶到嶺南的廣東和廣西一帶。
3)中秋節,也是親友之間互相贈送月餅和探訪、加強聯誼與親近的日子。
4)父母或長輩,多在這一天為家中的幼輩準備燈籠,或者讓他們自己以各種材料,包括廢物利用,去製作燈籠。各家各戶也多會讓孩子們和鄰居親友互相招喚,結伴提燈籠遊行。
這是一個讓孩子利用節日去休假,並體會智力和體力勞動樂趣的日子;這也是一年一度允許孩子“玩火”和結伴夜出遊樂的日子。
5)傳說,如果中秋夜遲睡可以延年益壽,未結婚的處女這一天遲睡,會讓母親長命。未婚男女,利用這一天遲睡和拜月之外,也進行“聽香”等祈願活動,藉以打發時間。已婚婦人則可能拜月娘求子。
6)古人也是利用這一日的“月圓”好兆頭,作為選婿或“拋銹球”的日子。
意義:
1)中秋節賞月吃月餅,以至親友互贈月餅,都是意在通過風俗,強調了人們心中盼望團圓與美好的意願。這一個節日,其實象徵了血緣的團結。當節日的紀念內容,增加上了抗暴的故事之後,節日的象徵意義更加強調了人與人和諧團結與反暴的積極意義。
2)嫦娥與吳剛兩個永遠在月宮中寂寞的仙人被視為的悲劇神仙。每年中秋,人間便是回憶他們的“故事”,又向他們祈福
團圓。其實這也是古代人們一代又一代流傳的集體意識。
神話的訊息,警惕著家家戶戶,正在中秋慶團聚的人們,要珍惜相處的機會;每一家人,也要多珍惜家庭成員的溝通與相處,不可以重複上述兩人的家庭悲劇。
3)慰問老人,以及鼓勵家庭中的少女中秋夜不眠,為母祈壽,都是藉“團圓”的節日,強調“但願人長久”的祝福,祝願社區中的長輩們長壽,也祝願他們能與後輩們繼續相處,不被社區或家庭遺忘。
傳說,處女當夜不眠便可以祝願母親長壽,其實,也是寓教化於習俗之中;這種傳說在提倡孝道之同時也鼓勵女子在婚前應保持貞潔;這亦是孝順父母的表現。
其他說法
大禹出生也與月亮有關。《太平御覽》引《盾甲開山圖》:“女狄暮汲石紐山下,泉中得月精如雞子,愛而含之,娠生禹。”或許由此又演變出月下老人主管人間婚姻的說法,凡有情者,月下老人便將紅繩子系在二人足上,二人遂能成為夫妻,事見唐代學者李復言《續玄怪錄·定婚店》
近年卻有學者提出,牛郎織女確有其人。
他們認為,所謂“牛郎”、“織女”只是中國民間的叫法,其實在天文學上牛郎星的中文名應為“河鼓二”,織女星則應稱為“織女一”,它們分別是天鷹座和天琴座上的一顆亮星。而古人之所以要給牛郎安上“河鼓”這樣一個奇怪的名字,是因為牛郎真實的身份原本就是“河鼓”——一個居住在黃河岸邊的名叫“鼓”的原始部落。
而前面提高的吳剛的老婆(《山海經·海內經》載:“炎帝之孫伯陵,伯陵同吳權之妻阿女緣婦,緣婦孕三年,是生鼓、延、殳。”),被學者解釋成織女。緣婦所生的子女中有一個名叫“鼓”的人。“緣”的本義是指衣服的鑲邊,因而“緣婦”就是織花邊的女人。
“牛郎織女確有其人”之說略述:
在很久很久的遠古之時,河鼓(炎帝)部落的青年與吳權(黃帝)部落的姑娘相親相愛,可部族的統治者卻禁止他們交往並把守他們往來的河道,讓他們只能隔河相望。然而嚴厲的禁令怎能阻住他們愛慕的思戀,他們每當七月夏秋之交洪水泛濫,部族看管稍疏時,便不畏險阻,涉水相會……久之,就產生了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傳說故事。
這樣一來,吳剛的老婆是織女,吳剛的情敵是牛郎,玉兔,銀蟾是織女生的牛郎的孩子。希望傳說世界不要讓學者們弄得太亂......
小時候家人告誡不許對著月亮撒尿......
數年前看到這樣的研究:在中國,中秋前的死亡率低於中秋後的。由於人們普遍渴望團圓的願望,於是都希望撐到中秋之後。這也算是不死之藥的科學解釋了吧:靈藥就是心中的美好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