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片名:會飛的恐龍
導演:馬曉俊
編劇:葉劍、馬婧、張越偉
備案地:上海市
備案立項號:影科備字[2014]第011號
基於我國科學家“鳥類的起源”重大原創性科研成果,由著名古生物學家周忠和院士,徐星、王原、孫革等古生物學家擔綱科學顧問,中國地質出版社與中國科學技術館、中國古動物館、遼寧省古生物博物館、自貢恐龍博物館聯合推出的4D科普電影《會飛的恐龍》,將作為國土資源部第46個世界地球日主題宣傳活動周示範活動,於4月21日在中國科技館首映。
角色演員介紹
赫氏近鳥龍(寧寧)
體長30多厘米
侏羅紀中晚期,發現於中國遼寧省,肉食性。
最小的恐龍之一,擁有羽片、羽軸構成的飛羽,具有比較初級的飛行能力,是最早飛向天空的恐龍。
李氏悟空翼龍
侏羅紀中晚期,發現於中國遼寧省,肉食性。
翼龍從原始的喙嘴龍類向進步的翼手龍類演化的過渡物種,填補了翼龍演化“缺失的一環”。
孔子天宇龍
侏羅紀晚期,發現於中國遼寧省,植食性。
擁有細管狀、無分叉的羽毛,是時代最早、羽毛結構最原始的帶羽毛恐龍。
胡氏耀龍
侏羅紀晚期,發現於中國遼寧省,植食性。
擁有細管狀、無分叉的羽毛,是時代最早、羽毛結構最原始的帶羽毛恐龍。
始祖鳥
侏羅紀中晚期,發現於歐洲,肉食性。
被認可的最早的鳥類,但有最新的研究將其歸為恐爪龍類。
原始熱河鳥
白堊紀早期,發現於中國遼寧省,植食性。
最原始的鳥類,還擁有類似恐龍的極長的尾巴,以及發達的牙齒和指爪。化石記錄中最早的吃種子的鳥類。
原始中華龍鳥
白堊紀早期,分布於中國遼寧省,肉食性。
體長約1米的小型恐龍。
尾巴極長,行動敏捷,善於奔跑。最早發現的帶羽毛恐龍,全身遍布絲狀絨羽。
顧氏小盜龍
生存於白堊紀早期,分布於中國遼寧省,肉食性。
體長0.8米的小型恐龍,尾巴很長。
前肢和後肢上都有飛羽,即有四個翅膀,被稱為“四翼恐龍”,證實了鳥類飛行的演化曾經歷四翼飛行階段。
影片段預告絮
影片pin請了強大的科學顧問團隊
周忠和: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古鳥類與進化學會理事。
徐星:
著名恐龍學家、倫敦地質學會終身榮譽會員。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兼任民盟中國科學院副主委,英國《皇家學會學報-生物輯》和《中國地質學報英文版》編委。
汪筱林:
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全國地層委員會委員、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委員、《地層學雜誌》編委、巴西科學院通訊院士。
王原: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古動物館館長,中國古生物學會理事兼科普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理事。
孫革:
古生物研究所所長、遼寧古生物博物館館長。吉林大學東北亞國際地學研究與教學中心主任;國際古植物學會執行委員,中國古生物學會古植物學分會理事長,美國佛羅里達大學名譽教授。
劇情梗概
《會飛的恐龍》以恐龍的一支向鳥類演變為科學背景,講述了小學生寧寧穿越到1.6億年前的遼寧西部,變身為一隻近鳥龍寶寶,體驗一個個驚險的奇遇和艱辛磨難,終於學會了飛翔的故事。影片再現了侏羅紀、白堊紀我國遼西地區的地理環境,立體復原了20多種帶羽毛恐龍和早期鳥類的形象,再現了鳥類起源的偉大進程。以近鳥龍為核心角色,將近鳥龍寶寶的三個成長階段,與相應階段的恐龍角色產生互動劇情,將羽毛的演化暗含在三場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