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系列教材·會計學原理

《會計學原理(第2版)》的修訂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每章前面增加一則章首故事;二是根據有關法規制度的變化,對相應的會計處理進行調整。同時對第一版中存在問題進行修正,對相應的資料和數據進行了更新。

基本介紹

  • 書名:會計系列教材•會計學原理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頁數:252頁
  • 開本:16
  • 定價:28.00
  • 作者:石本仁 譚小平
  • 出版日期:2010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300118680
  • 品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會計學原理(第2版)》是“會計系列教材”之一,完全按照《企業會計準則(2006)》進行編寫,充分考慮了新會計準則對財務會計教學的影響,對財務會計的基本框架,學時安排,初、中、高級課程間的銜接,教學重點與難點進行了科學的設定。適合作為大學本科、會計從業人員和CPA考試人員用書。

圖書目錄

第1章 會計的性質與目的
第一節 會計的形成
第二節 會計職業與會計職業道德
第三節 財務會計的特點與學習方法

第2章 賬戶與複式記賬
第一節 會計等式
第二節 賬戶
第三節 複式記賬

第3章 會計循環(一)
第一節 會計憑證與會計分錄
第二節 會計賬簿與過賬
第三節 試算平衡

第4章 會計循環(二)
第一節 期末賬項調整
第二節 結賬
第三節 編制財務報表
第四節 會計電算化

第5章 收入、貨幣資金與應收款項
第一節 企業主要經濟活動與會計核算
第二節 收入的確認與計量
第三節 貨幣資金
第四節 應收款項

第6章 生產成本、銷售成本與存貨
第一節 企業的類型、存貨的種類與會計信息處理系統
第二節 生產過程與存貨的初始計量
第三節 永續盤存制與定期盤存制
第四節 發出存貨計價與期末存貨計價
第五節 存貨的管理評價與控制

第7章 長期資產與投資
第一節 長期資產的性質與分類
第二節 長期資產取得的會計處理
第三節 長期資產的後續計量與處置
第四節 證券投資

第8章 負債
第一節 負債的性質與分類
第二節 流動負債
第三節 非流動負債
第四節 負債分析

第9章 流轉稅與所得稅
第一節 增值稅
第二節 其他流轉稅
第三節 所得稅

第10章 所有者權益
第一節 企業的性質與企業的組織形式
第二節 獨資權益與合夥權益
第三節 股東權益

第11章 財務報表
第一節 企業經濟活動與財務會計信息系統
第二節 綜合舉例
第三節 財務報表的編制

文摘

插圖:



第1章 會計的性質與目的
第二節 會計職業與會計職業道德
“職業是一個人準備以它作為謀生手段以前需要多年學習和訓練的一種事業。這個術語……也包含獻身於某一目標而不是為了謀生的意思。”這段話實際上有兩層含義:一是職業是我們謀生的手段;同時,它也是我們為此獻身的一項事業。人一生追求的幸福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是家庭;二是事業。當我們選擇會計作為終生相伴的職業時,應當明確會計(職業)是乾什麼的,而會計作為一個加工信息(無形)的職業,它更強調誠實和信用,強調堅守一些基本的原則——職業道德。
一、會計職業
在人類社會,人是社會基本的組成細胞。但從社會學的角度看,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組織內,如幼稚園、國小、中學、大學、工廠、商場、飯店、賓館、銀行、保險公司、典當行、證券公司、信託投資公司、基金公司、租賃公司、財務公司、期貨公司、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諮詢公司、醫院、政府機關、圖書館、慈善機構等形形色色的組織。上述組織有不同的分類標準和分類結果,如果按照營利性這一標準來分,大體可分為兩類:單純以追求利潤為目標的,如工廠、商場、飯店、賓館、銀行、保險公司、典當行、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組織,這些組織也被稱為營利性組織或企業;另一類是不以營利為主要目的但要收取一定費用的組織,如各類學校、醫院等組織,或者完全不收費用的,如政府機關、圖書館、慈善機構等組織,這一類統稱為行政或事業單位,或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會計主要是為這些組織服務的。

序言

會計對經濟的發展雖然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從深層次上來看,會計的發展始終依賴於經濟環境的變化。我國會計制度的改革就是為滿足國企改革的需要而啟動和展開的,是我國體制轉軌中的一項基礎性制度建設(馬駿,2005)。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採取的是一種漸進和穩健的方式,這就決定了我國會計制度的變遷也只能是漸進的,即逐步推進、分步到位。對外開放、引進外資點燃了我國會計制度改革的導火線;,而現代企業制度和資本市場的建立則引發了我國的會計風暴;加入WTO使我國會計制度進一步向國際慣例靠攏。2006年2月,財政部出台了新《企業會計準則》,標誌著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已取得實質性進展。在經濟與會計變遷中,會計的職能與角色也隨之演化。
一、對外開放、引進外資是點燃我國會計制度改革的導火索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確立了以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為全黨的工作中心。建國30年來高度集權的計畫經濟體制,嚴重製約了企業的活力和勞動者的積極性,與加強經濟建設、發展生產力的要求不相適應。改革經濟管理體制、擴大企業自主權成為當務之急。基於這樣的政治與經濟背景,為適應經濟環境變革的需要,一系列相關的法律制度與政策出台了。1979年7月,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1980年9月,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所得稅法》,由此拉開了我國對外開放、引進外資的經濟改革的序幕。
會計制度改革是經濟發展與經濟環境變遷的必然結果。隨著經濟改革的推進,為保證和促進經濟體制改革的順利進行,保證和促進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財政部於1980年在總結歷史經驗和廣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當時涉及面廣、影響大、會計業務相對複雜且具有普遍性的《國營工業企業會計制度》進行修訂。此後,為適應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先後於1985年和1988年對《國營工業企業會計制度》進行了兩次重大的修訂。修訂的重點內容是調整與增加會計科目和改革會計報表,使其滿足經濟體制改革對企業會計核算的要求。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發展,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工作有了較大進展,使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出現了蓬勃發展的局面。這些企業的出現突破了傳統的計畫經濟體制,其經營方式與計畫經濟體制下的國營企業大不相同,其會計核算的要求也與計畫經濟體制下國營企業會計核算的要求大相逕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