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數據編碼亦稱“會計數據代碼設計”。用代表會計數據的名稱、屬性、狀態等的數字、字母或其他符號賦予會計數據的過程。是進行會計數據代碼的組合設計。 在會計數據處理中需要加工處理大量數據,而這些處理對象名稱的表示方法又是多種多樣的。為了使會計數據的長度標準化,並能按規定的符號格式輸入,從而簡化輸入工作量,節省存儲空間,便於EDP設備識別和處理,提高機器的處理效率和精度,必須對處理對象——會計數據名稱,如會計科目、會計事項、職工姓名、材料物資、往來單位、機器設備、產品名稱等等,遵循編碼的原則,採用專門的編碼技術,統一設計好一套完整的會計數據代碼體系。
通常,會計數據編碼應遵循如下基本原則:(1) 唯一性:編制的代碼必須具有唯一性,每一個代碼代表一個確定的實體 (屬性),對於兩個具有不同意義的處理對象不能同時採用一個代碼。(2) 簡明性:編碼系統應儘可能簡單明了、含義單純,便於用戶掌握和記憶。在滿足處理要求的前提下,儘可能選擇最小值的代碼。(3) 邏輯性:編制的代碼必須在邏輯上儘量滿足用戶的要求,使組成代碼的字元具有某種邏輯意義,直觀性能好,以便於使用。(4)統一性: 代碼的長度和格式必須標準、統一,應儘量避免各類代碼的格式不同。(5) 可擴展性:編制的代碼必須具備伸縮性,要考慮到編碼項目的發展,留有足夠的備用代碼,以適應日後業務發展的需要,可供隨時擴充、修改或刪減代碼。(6) 通用性:必須以企業整體目標為基準,編制的代碼應能儘量在企業內各業務部門中通用。同時,也必須儘量兼顧原系統中已有的處理對象名稱的代碼,以便於新的系統容易被接受。否則,新系統的推廣套用將會遇到阻力。(7) 穩定性:編碼時應遵循的一條重要原則。代碼系統要能適應環境的變化,能在整個系統中較長時間內使用,而不應經常改動。一般來說,編碼應考慮3—5年的使用期限。